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学界对《诗经·郑风》诗旨的讨论一直存在较大争论。文章在分析郑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特征以及它们对郑国文学创作影响的基础上,依据《毛诗序》和《诗集传》对《郑风》诗旨进行分类研究,注重从《诗序》中理解诗旨,在朱氏解读中领悟诗义,结合其文化背景和文本内容对《郑风》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2.
《伐檀》是大中学教科书中必读的名篇,古今有多种阐释,但依据现代阐释学的观点,诗可别解,科学的阐释应注意研究作品产生时代社会形态和文化背景,以实证为基础才不致流为臆断,对《诗》的阐释尤应注意作诗之义、赋诗之义和用诗之义差异,对其进行文学意象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历代关于《郑风·风雨》诗旨的解读,主要有“情事说”、“怀人说”与“政事说”等三种解释,其主要分歧在于对诗中“君子”意象的释读,其成因为后世读者在不同时空下的适时接受。从人类学角度入手,通过分析诗中与男女情爱有关的“风雨”、“鸡鸣”两种意象,可知《风雨》本为一首情诗,表现了女子与心上人重逢时的喜悦。“君子”应为女子的心上人。与不得已,早期“情事说”最近《风雨》诗旨。  相似文献   

4.
历代对诗经《郑风·风雨》一诗的题旨解释,大致有三种:《毛传》传统认为,此诗旨在“乱世则思君子”;朱子解为“男女淫奔”之诗,现代人则舍去朱子之道德偏见,认为此诗表达了寻常正当的男女相悦之情;方玉润解为怀念朋友之诗.三种解释的差异取决于如何理解诗中的“君子”.透过对“君子”的辨析,可以得出对此诗主旨的三种不同理解,但这三种理解未尝不可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5.
《郐风.隰有苌楚》主旨,古今有多种阐释,本文从接受史的角度,对产生于历代的具有代表性的解读进行遴列,并力图从各具代表性解读的立论理据得失入手予以探讨,努力通过《郐风.隰有苌楚》一诗诗旨接受的解读来窥《诗经》作品接受的一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诗经》祭祀诗的不同标准加以辨正,从而完成对《诗经》祭祀诗的界定,并得出结论:祭祀诗因其独有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地位,在《诗经》中应自成一类,而凡言及祭祀或用于祭祀的诗篇,皆应列入此类。  相似文献   

7.
吴生著《诗义会通》旨在会通前代诸说,探明《诗经》原义。他运用桐城文法的理论来评诗,从结构、章法、气象等方面解读《诗经》。进而,他在文学解读的基础上探求诗旨,观点通达,论述精到。  相似文献   

8.
《诗经.唐风.葛生》诗之鼻祖,情意绵延百代,香远益清,沾溉后世。悼亡诗倡导纯真的爱情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在当今构建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必将发挥出其独有的魅力,焕发出无穷感召力。  相似文献   

9.
关于《诗经·邶风·燕燕》诗本事的解释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或主女性之间的越礼相送,或称兄妹之间的手足情深之别,或解作分手情人做从此各自陌路的无奈诀别;现当代学者甚至从最新文献考定本诗出现了错简,至此该诗题旨的阐释也莫衷一是。由此也足以证明,该诗堪称"万古送别诗之祖"之不朽经典。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四个方面考订杜牧的《杜秋娘诗》不是作于大和七年。首先 ,杜牧聘于牛僧孺的时间是在大和七年至九年三年间 ,仅系于大和七年缺乏充足理由 ;其次 ,杜牧在此期间公开攻击李训、郑注不被打击反而被迁升 ,于理不合 ;再其次 ,将该诗系于大和七年与诗中表述的内容不相吻合 ,也与杜牧的一贯为人和政治态度相矛盾。文章联系杜牧的行踪、诗中的内容和为人 ,将该诗的创作时间订在开成二年。《杜秋娘诗》的系年不仅仅是时间问题 ,它还反映了杜牧的为人和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思妇诗是周代以家庭夫妇关系为社会纽带的治国观的反映 ,是周代社会服役制度给夫妇尤其是妻子带来痛苦和影响的反映 ,在审美及生活意识方面反映了周人反对徭役、追求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量描述了对"上天"、对"祖先"和对"自然"崇拜的社会现象,生动反映了古人具有的敬畏意识,是中国古代社会朴素的宗教哲学观和政治伦理思想、自然观念的文化体现。  相似文献   

13.
14.
在《诗经》的各种注本和译本中,虽然大部分词义释得较为精确,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词义的解释往往流于简单粗糙,对前人的注解没能加以比较区分给出正确的词义,更在某些古人解释有误的地方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为《鲁颂》作注并在词意上给其一个合理的解释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是为《鲁颂》四首诗之一的《駉》所作的注解。  相似文献   

15.
征戍诗在《诗经》中约占七分之一,是《诗经》的重要内容之一。征戍诗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讴歌明主伟业的民族颂、颂扬英雄主义的正气歌、吟唱怀远念家的相思曲和描绘田猎盛况的赞美诗。《诗经》中的征戍诗,与整部《诗经》敦厚、中和之旨相谐和,在庄严中透出温和,激昂中显出节制,表现出崇德尚义、敦亲睦友的人情美。  相似文献   

16.
朱熹用了50余年的时间注释《诗经》,主要是因为他解释《诗经》诗旨时思想是充满矛盾的。朱熹既想从文学角度解《诗》,又不能摆脱《小序》的政教说和宋代理学思想的影响。由于朱熹从多维角度看待《诗经》,《诗集传》的诗旨便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求善”为目的的道德型文化和以“求治”为目的的政治型文化。其政治理想是稳定 ,哲学理想是中和。而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文以载道。这种以“入世”为主导的儒家文化和以“出世”为主导的道、佛思想互补而形成的独特的东方文化精神 ,必然会影响文学创作并积淀、渗透其间。这种影响最早显见于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在抒情的同时运用具体的物象起兴,其物象多是撷取农业生活中常见的景物和发生的事情,反映本真的自然,再现客观的自然万物,从而使《诗经》呈现出特有的朴实风格和浓郁的自然风情。  相似文献   

19.
两千多年的诗经学历程中,经生注《诗》与理学家说《诗》的结果,使《诗经》逐渐脱离其诗性,而被赋予经学内涵和理学思想,异化为教化工具。《诗》被一代代的诗教“魅影”层层包裹,成为言说政治的载体。基于此,王夫之提出了“以诗解诗”的阐释方法,以诗歌艺术的角度审视《诗经》,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意之美、艺术之美,并以此祛除厚重的《诗经》政治教化之“魅”,从而恢复《诗经》活泼的诗歌生命。“以诗解诗”,不仅是《诗经》研究方法的尝试,亦是推动《诗经》文学阐释进程的动力,在诗经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立足于《诗经·齐风·甫田》的七种本事解读,对它们进行得失比较评述,同时回归文学本位,详细考证其诗重点字词,深度分析其诗艺术手法,发掘出关于此诗更为趋近合理完善的本事内涵.此诗表现的是“思”之本事,思念的主体或为男子或为女子,思念的客体为男子,两者曾经的关系是总角之交.文献考据、“思无邪”理论引入、字词考据以及艺术手法分析是本文立论的重要理论依据、实践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