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活着之上》将主人公的日常行为放置于三个主要的空间来呈现:鱼尾镇、大学和门头村,它们共同呈现着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变异。鱼尾镇,由对死亡的叙述来凸显活着的有限性,成为引领全篇的关键空间;大学,是小说的主要表现空间,多方面表现了世俗化生存对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全方位渗透;门头村,则是小说精神指向的意义空间。三个空间在小说中相互交织,真实还原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同时更深化了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源于生活实践又高于现实生活的大庆精神,从其产生起就一直关照人们的生存状态,为人的生存提供充沛的精神给养,引领人们去思考生存的目的和追求活着的意义。从生存论出发,深入理解和阐释大庆精神蕴含的生存论意义,将生存论看成是理解大庆精神内涵的重要维度,在此基础上挖掘大庆精神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多丽丝·莱辛运用互文关系,对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进行了重塑与阐释,再现了伍尔夫所表现过的对女性精神与生存状态的关注。多丽丝.莱辛小说中所描绘的房间不仅指建筑意义上的空间,而且是一个独立于男权中心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理性王国,是女性在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批判精神里有着站出与回归两种精神气质。他一方面不同于传统的启蒙者和革命家,能够站出启蒙和革命的历史潮流,实现介于启蒙与革命之间的独立的精神观照,实现双重的批判,得到批判意义上的革命观和启蒙观;另一方面,回归反映出鲁迅通过站出当前的生存状态,关注他人和自身的生存困境,实现向本真生存方式的回归。站出与回归紧密融合于鲁迅批判精神和生命意识的深层气质之中。  相似文献   

5.
《烦恼人生》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它不仅对当时人们的社会生存状况用文学的形式作了勾勒,而且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及生存意义进行了最初的探讨,从而揭示出现代人的精神特征及对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先锋文学的荒诞意识和死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诞和死亡是中国先锋文学对人的生存和存在进行思考的两个重要表现领域。在人类意识层面,荒诞是生存状态下精神死亡的表象,而死亡则成为对于存在的荒诞境况的解脱。它们所体现出的感性学意义在于对信仰丧失之后的虚无状态的揭示。  相似文献   

7.
意境之境,古为竟字,由音乐术语衍化而来。《庄子》在抽象的意义上使用竟字,并提出"无竟"之人生审美境界。中国传统诗学范畴意境说直接发端于庄子关于人生的无竟说,并将其从生存哲学命题创造性地转换为诗歌美学命题。意境与无竟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要求处于某种特定状态的主体全身心地专注于对象又超脱于对象,顺应万物而合于自然,最终将精神安顿于无限自由的大美状态。  相似文献   

8.
存在主义是二十世纪盛行于西方的一种哲学思潮,理论内核在于探讨人存在的本真意义。"存在限界"是其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意在强调人生存的诸多困境。本文拟借此观点,探悉屈原在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中困局生成的过程及成因,从而说明屈原自杀的必然性及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荆棘鸟》中克利里家族三代女性以不同策略抗拒母性神话对于女性生存的精神束缚,解构了男权制社会关于男性永恒在场的神话。小说试图建构一种超越性别身份之上的中性生存状态,以消解两性间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峙;在自我否定之后,作家为追求和谐生存的现代人指出了更具现实性的归家之路:从德罗海达到伦敦、从边缘到中心。  相似文献   

10.
当代人精神生活的物化问题及其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人应该从精神生活的危机中摆脱出来,超越物化的精神生活方式。本文运用马克思哲学的思想资源,从哲学层面对此问题进行积极探索。首先从精神生活的哲学内涵、内在品质及其存在论意义阐明精神生活的应然状态;其次从精神生活的物质依附化、单向度和病理状态对当代人精神生活现实处境加以深刻揭示,并对当代人这种生存困境的原因及危害加以反思;最后在以上哲学思考的基础上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内在超越的崇高精神境界、个体性与社会性相和谐、个性化和全面丰富的精神生活等四个方面,向人们展示理想健康的精神生活样式,以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11.
《荆棘鸟》中克利里家族三代女性以不同策略抗拒"母性神话"对于女性生存的精神束缚,解构了男权制社会关于男性永恒在场的神话。小说试图建构一种超越性别身份之上的中性生存状态,以消解两性间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峙;在自我否定之后,作家为追求和谐生存的现代人指出了更具现实性的归"家"之路:从德罗海达到伦敦、从边缘到中心。  相似文献   

12.
人的美感性生存状态是人的存在的理想状态,文学就是对人的美感性生存状态的语言表达或者说语言展现。在发现中创造,在创造中发现,构成了人的美感性生存状态,而文学的存在与人的存在有同构关系。对此存在的关注与显现,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文学意义的根源所在。只有从人的全面性存在出发,着眼于文学与人的美感性存在的内在关系,才有可能真正认识和把握文学的全面而丰富的意义,才有可能在统一的审美人类学基础上认识和把握文学所具有的认知性意义、情感性意义、意向性意义和娱乐性意义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模影零篇》典型地体现了林徽因文学创作的个性,即将个体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社会的生存状态紧密结合,表达了现代主义层面的个体孤独与生存窘境,现实主义层面的社会批判与生命抗争,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和理性意识,彰显了作者的个体精神与家国情怀。由于政治文化环境等原因,现代作家往往在个体精神与现实存在之间纠葛冲突,而林徽因的小说创作恰到好处地将之完美融合,在传统与现代、当下与未来之间,显示了其创作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4.
老通宝是一个真正本色的农民 ,他一生生活在作为农民主体的自耕农的地位上 ,保持着农民的基本意识观念和生活方式 ,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近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特征 ,既与阿 Q有许多内在的精神联系 ,又有阿 Q所不能涵盖和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的生存状态具有双重性,货币化的物质生存状态是第一性的,它派生出情感化的精神生存状态.在这二者之间,情感是中介,它源于人的欲求实现状态,而人的基本欲求是货币化的生活欲求,故而情感的本源为货币化生活之情状.这种生活情状不仅成为文学表现的内容,也规定着文学表现的形式及其演变和传播.文学自身也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存在.鉴于此,文学的研究也应是双重性的,精神的分析与物质的分析并重,所以不仅要分析情感的内涵,而且也要分析透视情感所以生成的生活,特别是利益化、货币化生活之本源;不仅应分析情感的形式,而且也应分析生发情感形式的生活动因.  相似文献   

16.
女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与改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生价值观、道德行为总体上是好的 ,生存状态的主流也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不利于女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负性生存状态也以不同方式显现于不同层面。认为社会应重视女大学生生存状态的渐进性变化。并提出了改善女大学生生存状态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生命叙事把对人类肉身生存境况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境界的精神追求;它描述生命从物质到精神的孕育、产生、冲突、升腾的变化过程,是在对生命现实反思基础上的想像和升华。生命叙事的起点及归宿都是对蓬勃的生命状态的渴望和追求,它把叩问人类心灵的意义、建构理想的生命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8.
郑小琼的诗歌犹如一面时代的镜子,照出了当下的、中国的、底层群体的生存风貌与精神内核。作为生活于底层现场的诗人,她的诗歌还力图在疼痛中追问存在的意义,以此彰显出其中蕴涵的温暖及担当。  相似文献   

19.
普遍存在于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游子"意象作为人类精神的一个凝结,既汇聚了生存个体的痛苦与欢乐、悲哀与追求,也凝结了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本质.它所映照的人类精神流浪现象,所摹写的人类生存的精神实景,以及所透射的人类永远的诗意怀想,引领着我们走进古代先民的心灵世界,让我们在对人类共同精神的感受中进入审美境界.同时,它也再次呈现了文学意象把人类的思想和精神从偶然和短暂提升到永恒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人的魏晋传统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魏晋时期形成的中国文人传统,对中国文人品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追求精神上的高蹈与超越,徘徊于庙堂山林之间,逍遥于艺术人生,寄情于诗酒玄言形成了魏晋文人生存的基本状态。研究中国文化的魏晋传统,对认识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