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制约的。”著名的埃及阿拉伯历史学家艾哈迈德·爱敏又说;“要在两个民族中进行比较,必须彼此文化程度相当,断不能拿一个文明古国和一个游牧民族相提并论。这种情形,有如以婴儿的思想和中年人的思想相提并论。”这些论述,为我们讨论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提供了钥匙。但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包括审美心理的差异,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处于不同阶段这一根本原因之外,还有更多的因素在起作用。不看到这一点,那就很难解释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民族,心理素质还会存在着差异。其次,对于不同文化  相似文献   

2.
土族婚礼仪式是土族宗教、文化、生活习俗、民族精神的总体反映;是研究该民族文化形态和审美心理的重要依据;也是该民族风俗习惯的集中体现。歌词是构成土族婚礼曲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现手法独特,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和民族特点;其内容丰富,引经据典、包罗万象,涉及历史、人物、典故、天文、地理、气象等各方面。涵盖了土族人民的历史、文化艺术、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堪称土族人民的"百科全书"。本文通过修辞手法、唱词的韵律、歌词的结构特点、歌词的美学特征等四个方面对土族婚礼曲的歌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揭示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 ,2 0世纪中国话剧的发展不仅受到西方戏剧的明显影响 ,它还与民族戏曲传统有着深刻的审美联系。正是在中国话剧与中国戏曲从相互碰撞、冲突到渐趋交流、融合的过程中 ,中国戏剧家才从戏曲中继承了民族美学和艺术精神 ,将“舶来品”的话剧逐渐创造成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戏剧。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记取的教训 ,而民族话剧的现代化创建 ,则是中国话剧借鉴戏曲传统的民族化创造的最根本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
历史审美初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审美就是把史学范畴的“历史”作为客体审美对象予以美学审视和价值评判。它是除艺术审美、自然审美以外的第三种审美存在方式,属于人类的一种深层审美文化心理。加强研究历史认识论、历史价值论的这一蕴含,对于转型时期史学的发展、民族历史意识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世界古代戏剧舞台,是由富有迷人的艺术魅力的古希腊戏剧、宗教色彩浓郁的印度梵剧,以及绚丽多姿的中国戏曲等三大戏剧文化体系构成的.如今,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已悄然地退出了世界戏剧舞台,唯有比它们晚出的中国戏曲,仍然急管繁弦,异彩纷呈,在世界戏剧舞台上葆有其艺术青春.主题和内容,中国戏曲,涵盖京剧和各省地方戏曲360多种,拥有近50000个剧目,其中包括宋元南戏和杂剧,以及明清传奇等.800多年来,它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形成了以高度的综合性、独特的虚拟性和严格的程式性为主要艺术特征,以歌、舞、道白为主要艺术手段,表现和体验相结合的戏剧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是艺术自律思想,其形成一方面借鉴了道家的美学精神,建基于对中国古典艺术观念的反思;一方面受益于西方美学资源,特别是康德的审美自律思想.王国维的艺术自律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心理、艺术形式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三个维度,其思想用审美性架起了从中国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的桥梁.王国雏并没有走向"为艺术而艺术"的极端,而是从美育的视角把艺术自律与人的精神自由联系在一起,其理论充满了辩证色彩.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学运动既是文体形式革命与思想革命相连的艺术革命,也是写作者与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美学原则的革命,白话文写作者与接受者的审美意识的现代转化构成了"五四"白话文体追求现代性的重要视点.伴随着现代语言系统的建立,新文学的秩序也逐渐建立起来了.用白话文更加适合于表现现代生活,同时也深刻广泛地影响了整个民族的思维、言说方式.因此,"五四"白话文运动成为中国文化由古典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起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戏剧初期的文明戏、爱美剧之所以失败,根源于缺乏正确的观众意识.曹禺以自己从表演及创作实践得来的见解,敏锐把握住了这根"中枢神经",建立起自己的以正确的观众意识为基点的戏剧美学思想.曹禺的戏剧美学思想将前期一直处于矛盾对立地位的"真实"、"趣味"两大范畴和谐统一起来,以激发观众深层真正审美情感为核心,对戏剧创作、表演诸因素都有精切独到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曹禺倾心于欧美现代派戏剧 ,但他的戏剧无论在人物形象上还是在艺术技巧上都融入了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结构及民族审美意识。这是对中外戏剧艺术的一种融汇 ,更是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0.
杨守森 《文史哲》2022,(1):131-144+168
作为人类的故乡,乡村,不只是地域空间,也是文化空间,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重要发源地。乡村美学,理应成为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乡村生活环境中,在乡下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器具制作、人性人情、民风民俗、民间艺术,以及相关的文献、典籍、诗词歌赋中,蕴藏着既不同于外国乡村,也不同于现代城市的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审美文化资源,亦深隐着民族乃至人类共通性的审美心理生成的奥秘。将中国乡村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加强对中国乡村审美人格、审美观念、审美创造、审美环境、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既有助于为民族振兴探寻文化之根,亦可为中国当代新农村建设与城市社区建设提供审美维度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宋生贵 《阴山学刊》2004,17(3):5-11
艺术与地域环境的密切关系是人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原始"情结".这个情结是具有超时空的永恒性的.民族艺术审美的地域性特质具有合规律的必然性,但同样又是处于发展变化状态的.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不同地域都有自己的根性、自己的特色,独有的地域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独存的传统文化,独具的民族性格,可以使每个民族都有资本创造出富有新的审美内涵的民族艺术.这是民族艺术对于世界文化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东方与西方古典美学理论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和欧洲、东方和西方的美学既有共同的规律,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如果我们把两者比较地加以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人类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而且能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美学思想的独特性。这对于建立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体系,是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美学,由于都产生在奴隶制和封建制这个共同的社会基础上,由于都受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一般规律的制约,其思想性质大体是相同的,本质上都属于古典主义美学的范围。但因为中国和西方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3.
试论甲骨文的对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虽然具有符号的性质,但是它没有停留在符号阶段,而是被用以表达民族审美情感的艺术载体,具有审美作用和美学价值.甲骨文就开始了这一历程.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象,甲骨文有一种对称的平衡美.李玲璞先生通过一千个常见的甲骨文字的形体进行十六字格编码统计,科学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些形体(甲骨文)所显示的图象都是按照平衡原则结构起来的,形成一种对称的平衡美.”甲骨文形体结构所具有的这种美,是民族审美心理的一部分,是对积淀在民族审美心理中的对称的美的反映,这种对称的审美心理一直体现在汉民族的文化艺术及风俗习惯中.本文将讨论甲骨文对称的特点,甲骨文对称性的两个来源,以及甲骨文对称性在民族审美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理论是文艺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成果之一,对于推动文化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声乐艺术是众多表演艺术种类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既是表演者与人声"乐器"的巧妙配合,同时也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受众.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谈及声乐艺术表演过程中受众的审美心理和接受过程,力争从接受视角对声乐表演艺术进行审美观照,以加强对文艺审美接受研究的重视,推动声乐表演艺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李俊国 《江汉论坛》2005,5(10):118-122
中国现代审美文化批评,自它形成之初,一直受到西方近现代艺术哲学,特别是康德、叔本华,以及博克、布洛、克罗齐、谷鲁斯等审美经验主义和艺术形式主义美学理论的影响.但是,在现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的审美文学批评,又受到中国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多重语义制约,逐渐形成"中国式"的文学审美论.文章认为,现代中国审美文学批评的学理特色在于文学审美的大众普适性,文学审美的超功利机制、文学审美的潜在社会功能.进而,在现代中国文化语境中,评析了审美救世在政治革命、思想启蒙这两种文化思潮之外的多种文化意义,并结合20世纪人类技术文明时代艺术"自为"的全球性文化语境,评析现代中国审美文学批评的功能悖论.  相似文献   

16.
陶瓷艺术集形式、材质、造型等审美元素之大成,既具民族文化神韵也蕴含了现代多元文化要素.与此同时,陶瓷艺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演变发展,不断吸收各种精华,形成了具有哲学、艺术、美学意蕴的艺术品.本文以景德镇陶瓷为例,通过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艺术要素以及独特审美价值的阐述,进一步分析陶瓷艺术所蕴含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美学所解释的审美经验与我们的实际经验很不相似?为什么美学所解释的艺术不像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和艺术是心灵的一种生活,我们在这种生活中存在.我们在经验中得到了美和艺术,但在理论中失去了它们.一维特根斯坦在一次美学讲演时说:“美学是个大题目…….”美学的确应该是与真理、道德并列的大题目,它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人类文明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但从实际的研究情况看,美学却是个小题目,因而被大多数哲学研究者所轻视.从研究规模上看,美学不像是个学科,倒像是某个专题.但在中国的状况似乎有些异常,有些人认为中国文化原本有着强烈的审美倾向,甚至认为这种审美倾向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其原因是中国由于“缺少宗教”,因此只能在审美追求中注入最高目的.按这种解释,审美活动应该是中国文化中最热烈的活动,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解释包含着一个错误,即把“缺少宗教”做为一种理由.中国文化中确实缺少宗教,但中国并不因此而不完整,这就像人类没有长出三头六臂,但不因此就觉得缺少三头六臂.不存在的东西永远不可能是存在的东西的原因或理由.中国文化的审美倾向不见得是“根本的”精神,很可能是在儒家文化收敛心性的压力下所产生的一条放纵心性的精神出路,它意味着另一种精神生活,这对于美学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与民族心理关系初探张怀民民族心理是由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共同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共同的经济生活影响下形成的群体性格、情感、爱好、风俗习惯等心理素质的总和。一般地说,民族心理为同一民族各个阶级所共有,它是一种最强烈、最广泛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9.
张虹 《学术探索》2013,(4):127-130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哲学文化与艺术价值,它包蕴着丰富的美学思想、美学智慧,不仅对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思维启示和影响深远,也影响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感、思维方式。探讨禅宗美学对Et本传统的染色工艺友禅染图案艺术的影响,予以实证友禅染图案艺术受禅宗美学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风格的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友禅染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格尔茨指出,从民族志深描及其揭示的普遍文化观念中,人类学家能离析出一种"本土审美观"(a native aesthetic)。这一思想正可以为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本土美学建构提供极富价值的启发。一门发展成熟的本土美学至少应满足三个条件:本土文化语境、本土事实与本土话语。中国本土美学建构要求我们立足中国本土文化语境,努力开掘每一民族(包括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审美感知和艺术形式创造力背后深广的社会文化根基,并致力于揭示这些社会文化根基在本土艺术和审美实践中发挥的重要功能以及这种功能发挥的深刻机制。在此基础上,逐步整合出一整套从概念、范畴到理论体系的中国美学本土话语系统。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艺术和审美文化景观,足以成就中国本土美学博大、恢弘而包容的气度以及思致精深的理论品质。中国的本土美学建构,将从根本上改变当下世界美学和美学史书写西方美学一统天下的极端不合理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