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特色经济是具备特有竞争力的优势经济。目前,青海在发展特色经济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推进特色经济发展,才能使青海经济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青海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充分利用青海农业资源的独特优势 ,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加工 ,提高其附加值 ,是发展青海特色经济的重要内容 ,也是青海经济的新增长点。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青海的    现实意义美国经济学家赫胥曼指出 ,农产品加工业由于与其前期和后期活动高度相互依赖 ,在加快经济活动中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跨世纪的西部大开发中 ,发展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对青海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1.能提高农产品的效益。对一些加工项目不可能投入很多资金 ,而农产品加工业大多属于短平快和国家扶持项目 ,凭借我省资源优势 ,进行深、精加工的初…  相似文献   

3.
青海特色农牧业发展探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三江源头,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发展特色农牧业对于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更好地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分析青海特色农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青海特色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源及难点,据此提出了加快青海特色农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促进青海经济崛起的内力和龙头是青海的工业化进程。为此,要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快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完善青海所有制结构,形成低耗高效的新型工业化所需的制度环境和微观基础;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等提升青海工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有效促进了青海涉外经济快速良性发展,为从依赖地方特色资源传统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提供了良好机遇。本文通过分析近年宏观政策调控对青海涉外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有利于促进涉外经济长效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青海是一个特色农畜产品资源丰富、农牧业生产较为落后、农牧区生态严重恶化的地区,大力发展青海农畜产品深加工业,对解决青海省“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发达的信用就没有成熟的市场经济。青海作为欠发达的西部省份,经济刚开始由封闭转向开放,市场机制还在培育之中,建立规范、合理、高效的市场信用体系,是青海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本保障。文章将针对青海目前存在的市场失信问题,提出构建青海市场信用体系的制度安排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 关于青海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直接关系到青海经济发展的总体设计与目标模式,关系到一定时期内青海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主体问题。在制定青海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能否科学地从青海的客观实际出发;能否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计划,即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总任务、总目标、总格局;能否同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改革、开放的局面联系起来,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考虑问题,使青海经济建设的发展目标、经济结构、发展道路和发展步骤等稳妥地建立在本省的最佳优势上,这是青海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核心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以及党政部  相似文献   

9.
青海经济增长属国家投资拉动型 ,在经济增长中存在着对国家投资依赖较大、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持续发展能力弱等问题。强化经济内生增长机制是保证青海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青海道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布局中,振兴丝绸之路青海道不仅具有历史文化的象征意义,也是新形势下全面促进青海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黄金时间节点上,构建丝绸之路青海道特色文化产业带,突出青海省作为丝绸之路南线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使"一带一路"战略能够切实在青海落地,并与周边丝路沿线省区和国家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携手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从而推动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凸显"大美青海"的特色和实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培育和壮大特色经济是青海适应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而作出的战略选择。为此,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通过转变发展观念挖掘特色和优势;二是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区域特色产业;三是通过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四是通过搭建发展平台大力扶持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12.
我们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建国近50年来青海经济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成为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作为上层建筑的文艺也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同样不能是短期的、暂时的发展,而是经久不衰的持续发展。这也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因此,站在时代前沿探讨青海文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赋予我省各级领导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一、近半个世纪以来…  相似文献   

13.
青海汉语方言谚语是老百姓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有着很强的地方文化特色。文章以青海汉语方言谚语为材料,分析了别具特色的青海农业文化、牧业文化和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4.
<正> 青海是我国四化建设中一个大有希望、尚待开拓的战略地区。为大规模开拓青海创造条件,需要做很多工作,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立足现有基础,正确认识省情,研究解决好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本文拟从青海自然、经济诸条件出发,从地区差别着眼,谈谈对青海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15.
从本期起,本刊将“如何把青海地方经济搞上去?”这个专栏更名为“青海经济问题研究”。 一年来,我们在这个专栏中着重讨论了如何发展青海地方经济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重视。今后,我们将继续利用这个专栏,加强对青海经济问题的研究,使社会科学在四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了办好这个专栏,我们希望广大理论工作者和经济工作者,尤其是州、县的同志,踊跃为本刊撰稿。来稿力求摆脱一般性工作意见的格局,尽量把具体工作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来探讨。同时,要解放思想,畅所欲言,敢于展开争论,以活跃学术空气。  相似文献   

16.
《青海社会科学》2013,(2):F0003-F0003
<正>《青海蓝皮书》是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的一个重要学术品牌,是社科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也是国内外了解青海、认识青海的一个重要窗口,该书以青海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等各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要内容,从战略高度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  相似文献   

17.
李莱 《青海社会科学》2005,(3):108-109,114
民间刺绣艺术是青海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之于其它艺术门类,其民间普及性、作者广泛性更为突出。它扎根于青海,富有浓郁的高原特色。绣品是青海民间艺人思想与现实结合的审美物化产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青海农牧区作为一个场域来解读劳动力流动及其文本政策的社会变迁过程,并从农牧民劳动力流动中的几个问题即青海农牧区传统经济的窘迫问题、青海农牧区劳动力流动后的就业状态与特点、青海农牧区劳动力流动演进发展中冲动与现实困境的矛盾、青海农牧区劳动力流动文本政策执行差距的现实调查等方面对青海农牧区劳动力流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总体观察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9.
征稿启事     
<正>《青海社会科学》创刊于1980年,是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现为双月刊,大16开,204页,单月30日出版。本刊坚持学术性、理论性、思想性和创新性,既重视基础理论、历史问题、全国问题的研究,更重视应用理论、现实问题、青海问题的研究,突出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优先发表学术上有创新、勇于探索、  相似文献   

20.
征稿启事     
<正>《青海社会科学》创刊于1980年,是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现为双月刊,大16开,204页,单月30日出版。本刊坚持学术性、理论性、思想性和创新性,既重视基础理论、历史问题、全国问题的研究,更重视应用理论、现实问题、青海问题的研究,突出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优先发表学术上有创新、勇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