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孔子与中庸无关”。这是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夏渌在《武汉大学学报》一九九四年第三期上发表文章指出的。 夏渌指出:中国哲学史著作,以及孔学的专著,几乎众口一词说孔于是一个中庸之道的传播者,中庸哲学的祖师爷。有什么依据要这样说呢?恐怕只有在《论语·雍也篇》中见到一次的“子曰:‘中  相似文献   

2.
对于许多儒家经典文本来说,需要在一个恰当的整体性解释体系中,其文本结构的深层义理才能够得以揭示。《通书》、《中庸》就是这样的经典文本。《通书》与《中庸》在编排次序、义理逻辑结构上存在着严密的对应关系,可以认为《通书》文本完全是依照《中庸》而作。宋儒及后世学者通常认为,《通书》是为了解释《太极图说》或《易传》的思想而作,这种观点并没有完全揭示出周敦颐作《通书》的本意。《通书》在义理上兼有《易》和《中庸》的思想,而文本上的直接依据则是《中庸》,不仅是为了诠释《易》之性理大义,也是为了诠释《中庸》的成德之道,即通过严谨的文本结构隐含地表达儒家成德之道的为学境界次第,再现《中庸》的内在义理。周敦颐首先依据"太极图"发明儒家的性道微言大义,贯通《易》及《中庸》义理,作《太极图说》以诠释《中庸》首章"天命之性",重新建立儒学的本体论及生成论基础;进而作《通书》,以严谨的文本结构诠释《中庸》全部文本,重新建立儒家的成德之教。  相似文献   

3.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②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赌,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第一章)【注释】①《中庸》:出自《礼记》,相传是老孔二的孙子子思所作。中庸是孔孟宣扬的一种“最高的美德”。它要人们采取不偏不倚的  相似文献   

4.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中庸》的纲领,涉及到性、命、道、教等心性说的一系列概念,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朱熹沉潜反复数十年,汇通诸家而成《中庸章句》,成就最为杰出。朝鲜学者丁茶山诘难朱熹的《中庸》心性说,提出了颠覆性的意见。今由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尊德义》等篇出土文献,而知朱熹之说更接近于《中庸》的本义,二氏之争终于尘埃落定。  相似文献   

5.
以《中庸》为个案 ,从宋明道学的视野来观察船山的《四书》诠释。可以认为 :船山读《中庸》说 ,其中以未发说和戒慎说为其核心。船山有关《中庸》的讲法 ,可以说是“接着”程朱讲的 ,但不是“照着”程朱讲的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程朱学派 ,但受到程朱学派的较大影响。船山虽然并不承认自己为程朱学派的一员 ,但顺承程朱《中庸》解说的脉络 ,延续程朱《中庸》诠释的问题性 ,吸取程朱许多的理学观念和诠释学资源 ,同时又针对朱子本人及朱门后学的论点而提出自己的诠释主张。船山的《中庸》解释是明清之际儒学经典诠释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邹守益通过安顿自身生命困惑与挽救时代危机建构慎独说。他早期接受朱子学思维,困惑于朱子解《大学》格物与《中庸》慎独异问题,后得到王阳明指点才知两者可以合一,从而由朱子学转向阳明学。与王阳明以《大学》格物统摄《中庸》慎独不同,邹守益以《中庸》慎独统摄《大学》格物,这主要因为王阳明处理朱子向外穷理的弊端,邹守益处理王阳明向内格心的弊端。当时学者致良知出现落入有或无的弊端,对此邹守益重新诠释《中庸》慎独说,主张学者须在日用常行中达到独知,挽救了学者致良知危机。邹守益建构慎独说,具有保守作风,影响了江右王门后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庸》是一部儒家的唯心主义的反动哲学著作,传说是孔丘的孙子孔伋(字子思)所作,它较系统地记述了儒家有关“中庸之道”的说教。西汉时收入《礼记》一书,南宋反动理学家朱熹把它同《大学》、《论语》和《孟子》一起作了注解,合编为《四书集注》。以后它就被历代反动统治者奉为孔孟之道的经典。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反动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把《中庸》当作培养自己的奴才的教科书,当作欺骗和毒害人民群众的反动思想武器。朱熹就说过,只要熟读《中庸》,“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独夫民贼蒋介石大力吹捧《中庸》是什么“最精微正确的人生哲学”。叛徒、卖国贼林彪也叫嚷什么“中庸之道……合理”。事实说明,《中庸》这部反动哲学著作,是历代尊孔派反对革命,反对社会变革的一个思想武器,我们一定要把它彻底摧毁。毛主席教导我们:“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在批林批孔斗争中,我校中文系汉语专业工农兵学员和教师,到广州铁路分局,实行开门办学,和工人同志一起批林批孔,同时对《中庸》进行了注释、翻译和批判。这里发表的是他们对《中庸》批注的一部分,供读者在开展革命大批判时参考。我们要通过批判“中庸之道”,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冲破阻力,深揭狠批林彪及其死党阴谋复辟的罪行,把批林批孔斗争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8.
一、对中庸的认识中庸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他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实行道德的法则,真是最正确的了。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很少把握这个法则。从上面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中庸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孔子不但在不同场合表述了这一思想,而且为人处事上处处体现中庸的原则。从《论语》中看,孔子在许多场合阐述了中庸的思想,但并没有给中庸一词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后人对这一概念理解不一,各执一词。因此,有必要先探讨中庸的确切含义。中庸的庸字含义比较明确,人们的理解基本一致。庸…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中庸》在宋代的地位提升并最终成为四书之一的成因有较大的争论。事实上,在释僧智圆之前,儒士田锡、邢昺等已尽力推崇《中庸》。田锡助推《中庸》入科考;邢昺宣扬《中庸》心性之学,告诫君主和士人注重修身,由“内圣”而“外王”;陈充跟随朝廷崇儒风尚而释《中庸》;赵湘自觉阐发《中庸》,以斥杨墨、申韩之异端。正是儒士的推崇加速了《中庸》的传播,扩大了《中庸》的影响,推动了《中庸》学在宋代的兴起。并且,田锡、邢昺等对《中庸》所固有的“内圣外王”思想的自觉阐发及推崇,并非源自智圆或其他僧徒的影响,相反,智圆僧徒之所以热衷《中庸》,并以之作为调和三教关系的文献依据,还是宋初儒者及朝廷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胡氏之说《中庸》始于性情,其以"天地之性"作为善之依据,以"性其情"作为工夫之法门,已指揭橥了后来张、程、朱子等道学主流的论说方向。从经学史的角度来说,胡氏之注《中庸》,则明显表现出了一种摆落注疏、以义理说经的倾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宋儒《中庸》学之滥觞,其对《中庸》的诠释,其内涵虽不及后来张、程等人那么丰富与深刻,但无疑已经引领了一代人的思考方向,其意义或已在内容本身之上。  相似文献   

11.
胡氏之说《中庸》始于性情,其以“天地之性”作为善之依据,以“性其情”作为工夫之法门,已指揭橥了后来张、程、朱子等道学主流的论说方向。从经学史的角度来说,胡氏之注《中庸》,则明显表现出了一种摆落注疏、以义理说经的倾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宋儒《中庸》学之滥觞,其对《中庸》的诠释,其内涵虽不及后来张、程等人那么丰富与深刻,但无疑已经引领了一代人的思考方向,其意义或已在内容本身之上。  相似文献   

12.
四库馆臣提出“四书之《大学》、《中庸》”和“《礼记》之《大学》、《中庸》”两个概念,反映了《大学》、《中庸》与《礼记》的分合作为汉唐——宋明——清三阶段学术转轨标志的事实。经考释可知,“《礼记》之《大学》、《中庸》”属经学范畴,“四书之《大学》、《中庸》”属理学范畴,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有其各自的渊源。  相似文献   

13.
今本《中庸》原为《中庸》、《诚明》两个独立的部分,两个部分在思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荀子主要接受了《中庸》的思想,而对《诚明》进行了改造。荀子对《中庸》、《诚明》两个部分的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学内部诸学派之间相互影响、借鉴、改造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4.
姚永德 《社区》2010,(35):57-57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爱书吧!书是知识的源泉”。我国古代文学家在《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中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相似文献   

15.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在宋代,随着儒学的复兴,《中庸》开始得到二程等理学家的重视,他们开始借助《中庸》来建构和完善儒家的道德心性学说。二程作为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他们不但对《中庸》给予极高的肯定和表彰,而且对之进行诠释,为《中庸》地位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由此也直接奠定了《中庸》在经学史上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今本《中庸》现存《礼记》之中,但缺乏应有的圆融顺通,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它原由两部分组成。我们认为,今本《中庸》实际应有四个部分。通过与上博竹书《从政》篇的对比,看出朱熹分章的第二章到第九章应为原始本的《中庸》;通过与《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等的比较,看出“子路问强”和“哀公问政”原来分别为一个部分;今本第一章和“博学之”以下是一个部分,可能属于原来《子思子》的佚篇。因为子思与《孔子家语》也有密切关系,今本《中庸》仍然可以视为子思的著作。  相似文献   

17.
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往往植根于其经典之中。《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书"经典之一,也是儒家传统文化的点睛之作,它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和伦理精神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内核,从中生发的诸多思想源流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在现当代以及世界范围内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生命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的显学,虽滥觞于现代,但因其对于生命的关切而与《中庸》有着一致的内在旨归,即何以成人以及安身立命。《中庸》中饱含生命伦理精神的资源,本文即以此为基,探究《中庸》经典中基于中庸之道、中庸之德、中庸之境三个向度的生命伦理精神,以为应对生命伦理学视域中的伦理难题提供中国式的价值基础与道德语言。  相似文献   

18.
《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个篇章,属先秦元典的一部分,后为宋明理学家所关注,并成为四书的重要构成部分,朱熹所作《中庸章句》便集中体现了这种学术上的传承与变化。可以说,《中庸》本文是对郭店简《性自命出》篇不自觉地继承与发挥,而集注思想则凝聚了理学家们尤其是朱子的心血,集注在全面领会四书本文精神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发挥了四书本文的思想,这既是对前人思想的有效继承,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天命、性道思想一贯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中庸观念新说黄武强一、孔子的中南观念与《申日)有人根据宋代朱来的《中庸章句集注》的回示和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的“子思作《中庸》”一语,认为t中庸》是“孔门传投心法”的书,是孔于的战国初期的孙于于思之作.这是错误的。《中庸》里的所谓的“今...  相似文献   

20.
朱熹的《中庸章句》是宋代《中庸》研究的集大成,是朱熹"四书"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朱熹思想体系和宋代"四书"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中庸章句》一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九次近三十年的修正与完善。本文旨在通过全面梳理现有的文献,以考证《中庸章句》形成、修正和完善的过程,进而为深入研究探讨朱熹的《中庸》学说提供相关依据,为朱熹提出"四书"体系贡献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