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两种涵义不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一是讲“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下简称为必要劳动Ⅰ);其二是指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为满足一定社会需要应分配于某一生产部门的总劳动时间(以下简称为必要劳动Ⅱ)。关于这两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我国经济学界大体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必要劳动Ⅰ决定商品的价值,必要劳动Ⅱ制约价值的实现,另一种则认为两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这两种观点可分别概括为单一决定论和共同决定论。我认为,前一种观点更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以下试从三方面加以论证。一、从马克思的一贯论述来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从而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是一贯加以区分的。他在分析价值量(包括剩余价值量)的决定时,所涉及的仅仅是必要劳动Ⅰ,只是在考察价值量的实现时,才引入对必要劳动Ⅱ的分析,其基本思想是:价值是由必要劳动Ⅰ决定的,但如果社会实际耗费在某一生产部门的劳动总量(即必要劳动Ⅰ的总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与时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试图从揭示现代时间起源、结构与意义的角度深化现代性理论。现代时间的文化观念渊源于从犹太—基督教救赎史到启蒙历史哲学的衍化 ,其社会存在基石是作为世界性市场经济交换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直线矢量的现代时间以追求未来的无限进步信念构成现代性核心。现代时间对生命节律的过度强迫是现代化中人与自然紧张对立的现代性根源。现代时间三维中“过去”、“现在”对“未来”的反抗与“未来”的演化 ,不仅是现代性种种矛盾冲突的深层根据 ,也是现代思想史观念运动的内在线索。现代时间的内在结构及其矛盾提供了深层认识中国现代化与现代性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自由时间理论中,自由时间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游离出来的。自.由时间为人提供自由存在和自由发展的社会空间,自由时间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休闲是人在自由时间中,通过一系列自由选择的活动探索生命的意义,是人“成为人”的过程,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思想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主体构成以及对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影响。文章认为 ,马克思把“市民社会”看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是商品经济的对应物 ,看作是置于个人和国家之间、对私人利益和普遍利益起调和作用的“中介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显示出了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专门论述农业问题的著作,但是,在他一系列重要经济论著中,特别是在他的毕生巨著《资本论》中,在分析一般经济问题的同时,也相应地研究了农业经济问题。这里,拟就如何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理论。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一、农业劳动与必要劳动的关系人们在论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时,往往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段话,即“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马克思说这段话的目的,本来是为了阐明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剩余价值的生产,从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和黑格尔对近代自由观的反思和批判中,实际上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自由观,一种是他们所指称的近代哲学所代表的抽象自由观,另一种是他们扬弃前者而确立的具体自由观。马克思和黑格尔所提出的这两种自由观在自由问题的理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意义不亚于伯林所提出的“两种自由观”。它所蕴含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课题,以及它所产生的深远的思想与实践意义,值得人们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度反思。  相似文献   

7.
商品价值量由何决定?对此,经济学界有的同志提出了“两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统一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观点,认为这是符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有关论述的本意的。我则认为,马克思在论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过程中,始终坚持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虽然,市场价值量的决定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但是,这一特殊性并没有离开和更改第一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共性原理,理论是彻底的。“统一决定”论是同科学的价值决定论相抵牾。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关于“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论述存在一些误解,作者以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为依据,阐述了马克思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及其适应范围,以及马克思对待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科学态度,从而澄清了学术界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上的误解。  相似文献   

9.
一、“生产力标准”是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总结出来的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并论述了“生产力标准”的概念和理论原理。这是在新形势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闸明当前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有关论述中,都提到这个问题。列宁认为“生产力状况”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于一些企业获得的较高的价值 ,既有本企业劳动创造的 ,也有外企业转移的可能性都有论述 ,但是 ,马克思没有对这两种情况的内在逻辑关系作出较系统的分析和界定 ,这就为当代的经济理论研究留下了较大的创新空间。本文认为理论界将企业获得的日益增大的那部分价值完全归结为本企业工人创造或外企业转移来的说法都有些偏失。而将劳动的主观条件引入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分析中 ,将劳动时间作出自然劳动时间和密度劳动时间的区分后 ,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地划分“价值转移”和“价值创造”的界限 ,理顺“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的内在逻辑关系 ,而且能够更有效地分析“科技价值”、“垄断价值”和“风险价值”这些在现代社会日益凸现的现实经济因素的价值构成等理论与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物化劳动价值论迂回地将物化劳动等同于活劳动,笼统地说过去的和本期的活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忽视活劳动的相对有限性和具体的时空规定性,不能正确把握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内涵。因此,物化劳动价值论并非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完善和发展,必须坚决反对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谬论。  相似文献   

12.
张远忠 《齐鲁学刊》2002,1(6):30-34
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争论 ,关系到如何理解供求在价值和价格理论中的地位。本文在解决争论的前提下 ,提出了求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II的任务 ,并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II,决定于“各部门的等量单位劳动要求获得等量社会边际效用”的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价值和价格之于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梦"人民幸福内涵的历史渊源及实践价值研究,必然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存在依据和理论形态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何以可能?这一追问实际包含了两个问题:第一,在实际上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它与现在我们在非严格意义上使用的"马克思幸福观"是否应该有所区别。第二,中国革命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这一命题所指称的过程是否真正发生过。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就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本来面目和本质特性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知和评价问题上的根本态度与根本观点,应该包括马克思的伦理幸福观、哲学幸福观和人民的现实幸福论。哲学幸福观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居于核心地位,幸福本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的核心内容。幸福首先是一个关于人的本体论问题,不能仅以道德来界定幸福的内涵。实践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产生的母体,将唯心主义的幸福观改造成实践唯物主义的幸福观,将幸福感作为成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和必要环节。人民的现实幸福论是马克思的幸福本质论革命的主要成果和标志,从关注现实人的幸福本身转向探求人民的现实幸福实现的途径和条件,经历了从劳动幸福观到实践幸福观的过渡。"人民的现实幸福论"具体化、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路径,"中国特色"人民的现实幸福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理论的基本存在形态及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核心内容。"中国梦"蕴含的"人民幸福"思想的理论创新则是"人民幸福本位"思想的不断深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极具现实感、责任感的思想家,马尔库塞一生的哲学运思都围绕着人的本质和现实中的人的自由解放问题。通过对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以及席勒的美学思想的创造性解读,马尔库塞找到了他一直追寻的"真正的人",即"感性的人"、"本能的人"和"审美的人"。然而,由于他始终把人的本质作为一个事实,一个知识性对象加以考察,没有"回到事物本身",因此没有找到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正确道路,最终在审美中走向了"乌托邦"。  相似文献   

15.
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近些年来却出现了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以及中小企业用工策略的研究综述,阐述了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的现状,深入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对河北省中小企业用工的影响,对河北省中小企业用工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视阈下的河北省中小企业用工策略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重庆因何得名?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重庆"得名于它在地理位置上位于顺庆府和绍庆府"二庆"之间,故谓之"重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宋光宗在同一年的时间内先封王,后称帝,取"双重喜庆"之义,故将其潜藩之地恭州升格为重庆府。"二庆之间"说只满足了空间坐标,却有悖于时间坐标,与史实不符。"双重喜庆"说既符合历史事实,是宋代潜藩升府制度的必然,又与潜藩升府的地名命名方式和类型相一致。取名"重庆",满足了皇帝的心理需求,彰显了宋人给府命名时选用汉字的极端偏好。  相似文献   

17.
说“无为”     
董京泉 《云梦学刊》2007,28(2):61-63
作为老子政治哲学范畴的“无为”,绝不是无所作为之意,而是指人的这样一种行为原则和行为方式,即按照因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和总的发展趋势的基本要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以道所体现的柔弱的特点和方式加以辅助、引导或变革,使其向着既有利于客观事物又有利于实践主体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劳动法》作为我国劳动法部门的法典形式,由于规制重点不突出,操作性也比较差,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完善我国劳动法的立法体系,应着重做好“进”和“退”两个方面的工作。在“进”的方面,要进行包括《劳动基准法》、《就业促进法》、《集体合同法》、《劳动者薪酬保障法》等在内的单独立法;在“退”的方面,需要把社会保障法从劳动法体系中独立出去。  相似文献   

19.
"童心论"批判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儿童文学界的一场大规模的批判。它使五十年代以来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中非学术性的政治批判现象达到了新的狂热程度。在对"童心论"的批判中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的题材和儿童文学观是被批判的中心,其中儿童文学观即"童心论"被称为资产阶级的"儿童本位论"。批判在此基础上将陈伯吹的文章和作品上纲上线,是一场非正常的文化批判。仔细审度这场批判就会发现,批判的出现既有时代背景因素,也有无法辩证看待艺术创作中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关系的因素,更是一场文学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对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本位论理论和思想的肃清和批判。正确认识这场批判,挖掘"童心论"的实质和价值是对儿童文学发展规律的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20.
非法成立的单位犯强迫他人劳动,不属于单位犯罪,只能按照自然人犯罪处理。具有法人资格的依法成立的独资、私营企业强迫他人劳动,按照单位犯罪处理。依法成立的单位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部门强迫他人劳动,是否按照单位犯罪处理,关键在于该组织是否具有自己独立的财产。依法成立的子公司强迫他人劳动,只追究子公司的单位刑事责任而不追究母公司的刑事责任;但是母公司命令或者指示子公司强迫他人劳动时,按照单位共同犯罪处理。依法成立的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强迫他人劳动,鉴于此类公司的特殊性,不必跨国追究其所属外国公司的单位刑事责任,而是直接追究该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的单位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