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从况周颐、王国维各自词学理论主张出发 ,集中比较了他们的词学本体观。认为况周颐视“诗余”新说为词的特质 ,“词境”为词的重要特征 ,“重拙大”为创作审美理想 ,这三者在分离中有统一。而王国维以“境界”说统一了词的特质、特征与创作审美理想 ,统一中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词的“自然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照词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它是经历了“气象峥嵘,五色绚烂”之后的“自然艺术”。任情率真是她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南渡之初鲖阳居士提出“骚雅”的批评标准。南宋灭亡以后,张炎著《词源》,确立“骚雅”为宋词的审美理想,并且指出南宋词坛实际上存在的两种“骚雅”:无意为词,借助汉魏古诗的手法的稼轩词;注重发挥词的特质,在本色入乐的前提下发挥风月、咏物言志的白石词。江湖词派中的遗民词人借助白石的骚雅句法来润色清真词的意趣不高,又借鉴清真词的典丽、梦窗词的字面、梅溪词的句法来改造白石词的尽兴率意。给“骚雅”的词法融入“骚雅”人品,从而完成了对骚雅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与况周颐的词学思想都有共同的词旨“真”,对赤子之心的认可、对女性真实情感的肯定、对艳词的青睐都是以“真”为旨归。然两者对“真”的思考从词学审美理想、创作方法以及情景表达的物我关系等角度来比较,有本质的不同。王国维受庄子和叔本华影响,认为词作之“境界”如镜子,是对审美客体理念以及主体心境与生活意志的再现,是以“小我”之真来追求普世“大我”的善;况周颐则认为“词心”乃向外烛照,注重词人主观情志的抒发,强调由内而外的真情流露,以“性灵”统摄“真”“善”,通过自我对客观世界的烛照来表现“词心”,是传统词学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5.
五代时期,前后蜀词坛创作兴盛,词人们效法温庭筠,其审美理想趋于一致,从而产生了中国词史上第一个文学流派——花间派,形成了代表前后蜀词风的“花间范式”,对后世词的创作影响深远。既使“词为艳科”、“以婉约为宗”、“诗庄词媚”的词学传统由此确立,导致“本色当行”的婉约词成为千年词坛的主流;同时经过前后蜀词人对多种题材及风格的大胆探索和尝试,也有效开启了千年词坛风格流派多样化的端倪。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的词可称“心态词”,其突出特征是,处处着眼于描述诗人作为出身宋代仕宦家庭的知识妇女对理想执著追求而失落、迷茫以至于愁肠百结的忧患心态。在艺术表现上,它的情景布设常是随着审美感觉走,“铺叙”的描写方法,类似午“意识流”、“感受流”。李词的写心态,不仅在艺术上是“超前”的,而且以折射的方式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7.
晚唐诗人温庭筠被誉为“花间鼻祖”,其“花间”词的艺术创作在文学史上取得了重要的艺术成就。从性别审美的维度探究温庭筠“花间”词的艺术创作,不仅探析温庭筠“花间”词女性的审美特征,并且揭示影响晚唐女性生存状况的文化因素,以及“花间”词女性的社会身份地位,而且进一步地分析温庭筠“男子作闺音”即以男儿身写女儿情的文化性别观,从而拓展“花间”词的审美视野。从性别审美的维度展开研究,以期为“花间鼻祖”温庭筠传统的诗歌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切入点,为反思与重估古典诗歌研究提供一种契机。  相似文献   

8.
与以刚健雄浑的男性化审美风格为最高理想的古典诗歌不同,唐宋词在整体上具有女性化的审美特征。从发生学的角度,这一特征的形成与三大因素有关:第一,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女性化或者说双性化因子是其前提条件;第二,中唐以后“不在马上,而在闺房”的时代精神提供了现实土壤;第三,词体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本身所具有的“要眇宜修”的文体特征是其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9.
婉约词派女性形象的审美嬗变赵泽洪自中国出现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以来,词中的“花间美人”便取代了诗中的“伟丈夫”,一跃而成“诗余”的主角。接下去的北宋词坛,“南国蝉娟”始终占据着主要位置,从而形成词与诗一个明显不同的审美特质─—“女性化”。“男子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赵翼如一系列散文作品的分析,指出,赵翼如散文创作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观是始终沿着文艺为人民、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前进的。赵翼如在创作中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一是章法节奏与生活同律,由“逆时针”或“顺”“逆”交叉的表现节奏代替传统的“顺时针”表现节奏,从而形成其“特别章法”;二是擅长创造她的“暖色调”气氛,在总体构思上创造温馨的、甜柔的抒情基词,在艺术叙述描写中自然透露出情味。  相似文献   

11.
一审美属性在本质上是价值属性。作家或艺术家只有自己观照和体验审美对象的时候,才能获得自己的审美价值。而作者的“观照”与“体验”,都带有自己的理智,因此,审美价值无论如何离不开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一个作者的审美趣味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感情,在审视感知不同的对象或现象时,所发生喜爱或厌恶之情,从而确定它的审美价值。审美理想是比审美趣味更自觉的一种审美评价。一个作家或艺术家总是通过自己的审美理想来评价它的审美对象的。鲁迅的审美理想是“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审美  相似文献   

12.
在唐宋词史上,“雅”与“俗”的交互作用推动了词的嬗变。由于时代审美观念不同,唐五代北宋词坛上“雅”与“俗”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就创作主体而论,文人词为雅,民间词为俗;就审美趣味而论,士大夫审美情趣为雅,市民情调为俗;就词的功能而论,歌者之词为雅,诗人之词为俗;就词人的品行而论,高洁为雅,低下为俗。  相似文献   

13.
宋代诗论和词论中的雅俗观之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就发展趋势而言,偏重于“会通雅俗”与“重构雅俗”之别。二是就内在结构而言,是“文”“质”之异。三是就情感倾向而言,侧重于“褒扬”与“贬抑”之不同。四是就审美理想而言,主要是“枯澹”与“清空”之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传承中呈现出不同的特质。辨析宋代诗论与词论雅俗观,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厘清宋代诗论与词论雅俗观中的复杂内涵和其内在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还有助于重构雅词词统。对“永依声”和“声依永”的探讨有利于我们恢复传统的歌诗传统,为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4.
江顺诒《词学集成》词境卷中提出“词家之情境”,把“情境”作为词境的第一阶段,认为词之“情境”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有以点染、不隔、寄言为主的“词家三昧”艺术特征;二是“体物赋景”的表达特色;三是“言愁”寄情的审美特质。江顺诒用心灵情感进行词的创作,他的词作与“情境”说词学思想大体上也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王阊运论词承衍孙麟趾“畅词趣”之说,所编《湘绮楼词选》以词趣为标准选词,采用“趣”、“妙”、“灵”等话语评点词,寻求“绮语”与“合道”的契合点,试图阐释和回归“诗庄词媚”的观念,反映出清末民初对词体审美特质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词学“格”范畴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格”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格”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格”最早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至清代,成为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古典词学对“格”的阐说集中在清代,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从创作主体人品才性学力角度探讨词格,从诗词体制上立论格调之别,对词格审美特征与要求予以论说,并对词格创造予以考察。上述两个维面,将“格”作为古典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词论》的写作动因,主要在其历史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词学审美理想的张扬三方面。《词论》与李清照的创作对南宋词坛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其理论表现为音律平仄要求愈来愈严,“文雅”美境执著追求;其创作表现则在贯穿南宋一百多年的忧国伤怀悲怆之声,深幽曲婉的情致以及语言、造境、用典、铺叙等艺术手法方面  相似文献   

18.
艺术作品以其内在的丰情神韵,给审美的接受以一种特殊的情味。美感情味的生成与作品本身的风格格调往往能达到同构相通的地步。词之风格格调有诸多变化,它的构成是形成词的审美动情力的主要因素。在诸多的风格格调中,古代词论家尤重“沉郁”,有的把“沉郁”作为词的最基本的风格格调和审美标准。陈廷焯说:“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词学“格”范畴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格”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格”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格”最早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至清代,成为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古典词学对“格”的阐说集中在清代,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从创作主体人品才性学力角度探讨词格,从诗词体制上立论格调之别,对词格审美特征与要求予以论说,并对词格创造予以考察。上述两个维面,将“格”作为古典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20.
关于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美学不恰当的以“悲剧”作为审美范畴 (即审美形态、美的类型 )之一 ,因而导致对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一词理解上的混乱 ,并进而导致对“悲剧”本质的误解和对“悲剧”类型的错误划分。作为美的类型 ,悲剧的本质理应从属于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