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尼采在他的生命晚期提出强力意志学说,重估一切传统价值原则。直接承继狄奥尼索斯精神而来的强力意志,本身包含着丰富的创造性含义。在存在的维度下,挖掘强力意志作为纯粹内在性的世界的根据,以此赋予世界生生不已的创造力,阐释强力意志所极力肯定的自由精神,从而把握作为生命的表现形式的艺术的真正内核。在此意义上,将尼采强力意志的创造性与他的虚无主义结合起来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2.
谢敏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1):20-22
尼采哲学主要包括三大相互联系的部分:价值重估、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而其中权力意志论是尼采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其他两部分的基础。所以说,只有准确把握权力意志思想的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尼采的哲学,并了解其哲学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王一楠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43-150
将尼采从海德格尔释义为“形而上学完成者”的“牢笼”中解救出来。一方面,基于尼采本人的立场,回应海德格尔利用“权力意志”和“相同者永恒轮回”将尼采界定为“形而上学家”的诘问。另一方面,关于海德格尔给予尼采的形而上学立场,又基于海德格尔本人的何种立场,长期以来是一个受到忽视的问题。尼采认为“复仇精神”驱动了形而上学历史的发展,海德格尔在某种程度上也继承和认可了尼采的观点。二者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集聚在了对“复仇精神”解脱的问题上。然而,海德格尔批评尼采的“相同者永恒轮回”并未从“复仇精神”中解脱的解释是失败的,反而是海德格尔利用“尼采”作为“形而上学完成者”的形象,发动了对“形而上学”的复仇,这表明海德格尔本人没有完全脱离形而上学的藩篱,而以“颠倒的柏拉图主义”的方式曲解了尼采哲学,并以这种方式加强和巩固了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4.
逯红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02-104
丑是一个具有独特重要性的美学概念,几乎贯穿西方整个美学史。但丑是一个绵延发展的概念,是尼采把非理性的真正的丑带入了美学,丑是强力意志的体现。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都是非理性的。 相似文献
5.
伍永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5):69-72
尼采把由“上帝之死”带给人的精神处境称为虚无主义。在尼采看来,虚无主义即价值的沦落,并试图以审美排斥虚无。海德格尔则认为,审美无助于摆脱虚无,相反,虚无将解构审美。只有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从存在那里接受尺度,人才能踏上“还乡”之路。 相似文献
6.
嵇晓萍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8,(1)
本文从权力意志主义、超人的理想模式、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这三方面阐述了尼采思想的主要观点。文章认为:尼采的哲学和叔本华的哲学相似之处是从批判康德哲学开始的,但尼采改变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说”,提出了“权利意志说”,并强调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是尼采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贯穿于他的全部成熟著作中的一个主题。文章对尼采哲学思想中的消极成分和糟粕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7.
尼采道德哲学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仁富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52-58
尼采的道德哲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哲学或者伦理学,它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生命意义哲学。尼采整个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和目的,便是为生命赋予意义,他是站在生命立场上否定旧的道德价值,而又站在生命立场上呼唤新的道德价值。这样一种以生命意义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剥离了道德价值对生命价值的"遮蔽",生命价值获得了"澄明"和"敞亮",确定了生命价值的一阶地位。这一思路对现代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以极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张典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62-66
从尼采的谱系学角度分析海德格尔解读尼采永恒复返学说存在的局限性,具体分析尼采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复杂关系。分析认为,海德格尔批判尼采缺少了德国乡土的向度,实际上这个向度相对化了;海德格尔看重形而上学问题,并依此批判尼采的缺失,而尼采哲学的根本问题不在此;尼采对于理解欧洲虚无主义问题具有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杨茂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3):8-13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源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尼采把世界的根本理解为“权力意志”,其目的是想表达生命世界的生成、创造和提升的特征。尼采笔下的权力意志具有非主观的实在性、追求自身力之保持或增长的能动性以及价值关系性。它有两种基本类型:原创的权力意志和颓废的权力意志,这一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尼采的哲学—伦理学的价值论特征。“权力意志论”的积极意义在于感性能动地理解世界,恢复了“价值创造”在世界中的地位,否定了幸福主义意志论的被动性和理性主义意志论的抽象理智性;其根本局限在于无视客观世界的多样性,陷入了抽象的还原主义和唯意志论。 相似文献
10.
窦绪凯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35-45
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哲学所作的阐释唯有在海德格尔自己的基础存在学与存在历史思想之中方能获得充分彰显与澄清。在对莱布尼茨哲学所作的阐释中,“根据律问题”无疑是显而易见的主导问题。在这一主导问题之外的另一重要问题则是“意志问题”,其随着海德格尔的莱布尼茨阐释而展开,并在阐释中始终发挥着指引作用。此后,该问题贯穿了海德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阐释、尼采阐释直至后期对技术的本质所作沉思的全部思想历程。“经受”形而上学与技术虚无主义无非是对“意志问题”的彻底展开与转换,“泰然让之”是海德格尔对此所作相关思考的落脚点及对“意志问题”的解答方案之一,这一问题也是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俞吾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9-45
世界概念在海德格尔思想及其转变中起着基础性的、重大的作用.但大部分海德格尔研究者忽略了这一概念,或至多只是把它放在海德格尔的早期著作<存在与时间>的语境中加以探讨.由于这方面研究的缺位,海德格尔思想及其转变都被笼罩在一片黑暗中.本文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系统考察,揭示了海德格尔思想演化的真实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陆心宇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5):21-28
在“上帝死了”这句话里,海德格尔与皮平关心的不是上帝而是人,不是永恒而是现代,不是信仰而是理性。对于尼采,海德格尔采取形而上学诠释,而皮平(Robert Pippin)则采取道德心理学诠释。两者有着相似的议程,即:他们都主张在语境中把尼采之言解读为关于现代性的隐喻。但是,这种相似性使得人容易忽视两者之间的根本分歧。海德格尔对上帝之死的解读最终指向理性之死,即:以理性为思想的最大敌人。在此,海德格尔实际上呼应着黑格尔在《信仰与知识》里借助“上帝之死”与“哲学之死”的隐喻提出的对康德式二分法的批判。但是,康德式理性的失败并非意味着理性本身的失败。海德格尔的推论可能太快了。相比之下,皮平的诠释在语境定位上与海德格尔有着一系列微妙而关键的差异。笔者试图在后康德哲学的视野里指出,这些语文学上的差异有着更为一般的哲学关怀,它展现着皮平对现代性和理性本身的乐观主义:现代性问题之和解还保留着一种历史的可能性,而理性是不死的。在这两种诠释之间,我们最终看到两条哲学之路的分野。 相似文献
13.
李祥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5):93-96
利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对美国作家刘易斯的小说《巴比特》进行一种存在主义的解读,认为巴比特最后地回归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在沉沦中对自身地超越,在沉沦这一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中把握自身,做出决断,以新的具有伦理或道德的生活态度对待与其他人和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谢亚洲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2):47-53
本文就海德格尔对康德范畴思想的存在论解读做了分析,指出在海德格尔看来,康德思想中的范畴首先必须本质上与客体相关.范畴通过与纯粹直观(时间)相关而与客体相关并因此合法地获得其内容,范畴本质上是受时间的规定.范畴不是来源于知性及其判断形式,范畴作为存在论谓词是起源于想象力.文章最后阐明海德格尔如此解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5.
梁家荣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5):8-19
前期海德格尔的哲学立场是否可以称为一种超越论哲学?这一直是海德格尔研究者所激烈争论的问题.一方面,海德格尔既与当代的多位超越论哲学代表人物关系密切,而他的作品又大量充斥着超越论哲学的术语;另一方面,海德格尔对超越论哲学又明显抱有强烈的批评态度,而他所谓超越又似乎与中世纪学院派哲学所谓超越之物有关.本文旨在以前期海德格尔的世界概念为线索,以指出前期海德格尔思想中所包含的超越论哲学成份,以及其与康德的超越论哲学之间的一些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马琳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6):32-39
海德格尔与道家思想的关系在中西比较哲学领域中历来是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主张,应该在海德格尔哲学的基本前提和运思方向的宽广背景及其触及道家经典的具体语境中来对这个难题进行切实的探讨.本文除了评介国际学界的相关研究之外,着重对海德格尔在语言的本质中有关道的两段讨论以及在同一性的原则中对道的提及作审慎的解读.这两份文本材料是大多数就海德格尔与道家思想的关系问题作出诸如道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指引词这样高度肯定的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因而恰切理解它们对于澄清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是,海德格尔绝对没有毫无保留地赋予道以与道路或本成事件同等的地位,对道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敷陈道路之义.海德格尔思想的指引词是他自创的术语道路,而不是中国的道. 相似文献
17.
毛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3):19-24
理解海德格尔艺术哲学术语的关键在于对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以及他切入艺术之思的独特视角的掌握。存在与真理之思是海氏艺术哲学一以贯之的主线。海氏从其存在论出发思考艺术,从而跳出了传统艺术之思的认知论模式,特别是摈弃了近代技术理性对象化、主客二元对峙的思维方式,从而使艺术现象置于另一全新的理论视野之中,并通过其独到的术语使其在存在论意义上逐步展开和得以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