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坪 《晋阳学刊》2011,(1):124-128
“新时期文学”是尚有明确社会改造目标引导的文学,而在“后新时期文学”中,这种理想的目标已经淡出并趋向干无。这是决定两个分期文学现象呈现质的不同的决定性因素。两个分期的文学阶段的所有相异之处,都来源于此。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文学”已匆匆走过将近30个年头,作为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寻根文学”无疑是颇受关注与争议的。本文对“寻根文学”的关注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作为意识形态表征的“民族性”向“民间性”的转化,另一是不可逆趋的“现代化”大潮与“本土化”的对峙与互融,在这纵向“过渡”与横向的“移植”之间,“寻根文学”完成了“新时期”文化坐标的突围与重构,并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将“新时期文学”推向更为开阔的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3.
如何把握新时期岭南文学的趋向?首先要从近10年来广东在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这一时代特点来考虑。对外开放所带来的现代工业文明及西方文化的冲击,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城乡经济生活的大调整和新建构,体制改革中“市带县”的社会区域的结构方式的重新组合等等,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田园式生活急剧向城市化转变,思想文化也由封闭转向开放更新。岭南文学在反映这一历史变革进程时,也实现着自身的蜕变。它集中体现在反映的生活对象上,是把视点愈来愈集中到“城市”。不论是写乡村题材还是其它题材,岭南文学都有一种“城市化”或“都市化”  相似文献   

4.
探讨中国新时期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维度。在这一维度中,新时期文学的基督教文化言说有其特定的发生背景,新时期文学中呈现出对基督教文化的独特言说方式,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是一种"罪感"文化,更是一种"爱感"文化,其"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利于博爱现实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基督教文化是一种"普世"文化,有利于消解中西文化对峙,促进文化融合,构建世界文学;基督教文化亦非"审判"文化,而是"赦罪"文化,其"宽恕"、"宽容"精神有利于善意、平和文学批评原则的倡行,从而有利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时期文学走过了一个从政治反思到文化反思的过程。回顾和总结文化意识对新时期文学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判断民族文化传统的优劣,使中国文学走向成熟、走向兴旺、走向世界。文化与文学从来就密不可分,五四新文学就是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发展壮大起来的。几年前中国思想界、理论界一场沸沸扬  相似文献   

6.
整体解读新时期文学现象的钥匙在于弄清楚两个前提:一是其整体文化语境是启蒙主义的,二是推动和完成启蒙主义使命的并非以社会政治话语写作的“现实主义”者,而是在文化语意和个性人本主义话语中展开的现代主义写作,这种统一是西方数百年文学思潮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压缩而致的“历史性焦虑”的结果。然而,现代主义与启蒙主题之间又存在着根本的分裂与矛盾关系,这种奇特的统一与分裂的关系正是新时期所有奇异现象的内在原因。本文除了纵向梳理出这一矛盾的历时线索及其表现以外。还力求对其构成的内部原因、主体选择的依据以及客观效果作出深入的分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7.
<正> 新时期文学走过的历程是一个文化自省意识普遍萌发和张扬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和真诚愿望出发,对于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它的"深层结构"的民族文化心理,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审视和解剖,创作出了难以数计的质量较高的作品.它们有的是写农村生活的,有的并不是,但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8.
从生态学视角来体察新时期以来的广西文学,发现其存在整体性的生态文化选择。个体化的作家创作关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独语与自然的沉默,生态的危机与社会的危机,人类主体性的放弃,个人化自我的扩张以及人类生存的危机细微关注,显露了作家在追寻人类生存的无限可能的程式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9.
国民性问题是在本世纪初第一次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中提出来的。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人都曾对国民性进行过精辟的分析,并给以无情鞭挞,意在警醒世人,引起“疗救的注意”,推动中国的改革。毫无疑义,他们对国民性问题的探讨,具有着历史的必然性。无论是从社会革命的角度看,还是从文学革命的角度看,都是功不可没的,其深刻性至今也还能引起我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沉思。但是当我们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去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的深刻历史内容时,我们就会看到,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性,这个含义深广的命题,十分遗憾地被急速而来的社会政治变革冲淡了,其探讨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在某种程度上还存着偏颇与不足。  相似文献   

10.
“女性”是相对于“男性”而言,两者本应相互依存、相互印证,而非相互对立。我们所以特别提出“女性”来谈论,是因为“女性”还远远未获得应得的、与“男性”相对应的、可以平等对话的地位和认识。这是由于传统的以男性为主导的父权制历史迫使女性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未意识到“自我”,这就决定了在以往历史中所形成的公共语言形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着“男性”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女性”实质上总是相对公共性而言的。这个问题是我们在解构传统制度下做男人与做女人的历史,并试图重建其他历史时意识到的。从根本上说,这是现代…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充满探讨性的过程。十几年的时间内,流派纷呈,起伏跌宕。八十年代中后期,“文本主义”文学倾向成为较突出的现象之一。到目前,该流派在创作及理论上已走过较为热闹的阶段。我们得以有可能对它进行较为完整、客观的探讨。对“文本主义”在发展中迷失的分析,也许会给探讨新时期文学的未来道路提供一点启迪。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文学"在今天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具有双重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它是来自1980年代的一份文学和文化精神的遗产;另一方面,它也是实际参与创制其后及至当前文学、文化形态的一种思想资源。但无论就哪方面而论,"新时期文学"本身都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在历时性的维度上,这种矛盾体现为以1980年代中期的"方法年"和"观念年"为界的前后两个不同追求目标、不同演变机制的"新时期文学"片段;在共时性的维度上,这种矛盾与社会政治意义上的"新时期"紧相纠结,显示出了历史主义和经验主义、决定论和实证论、先验信念和理性批判等多重思想潮流错综交织的复杂局面。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于文坛的"后新时期文学"是一种不同于"新时期文学"乃至整个经典文学的全新文学-文化事件。这一事件的出现,既标志着中国文学在"后新时期"的各种文艺思潮和复杂社会语境中的巨量发展,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历史进程和民众生存生活的深刻变迁,并与一种全球性的新型世界观和一种新的社会重构认同及价值迁延相关联,是这诸多社会文化症候在文学领域的操演。基于这一认识,"后新时期文学"的价值就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4.
叙事视角指的是一部作品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是叙事谋略的枢纽。中国新时期文学在短短的二十余年中,完成了对传统文学“全知”视角的反叛和对西方叙事视角理论的接受:由全知到限知,由内视角到外视角,由单一视角到多元(复调)视角的转换。中国叙事视角的革新,是以西方文学的创作实践与理论著作为范式的,在创作上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似乎是富于理性的快乐主义者,这一点与欧州人不同——罗素英国文化人类学创始人泰勒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个定义揭示了文化是一种结构复杂的,超有机、超个人的存在。但是,文化或文明,又决不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的拼装和组合,而是潜隐在这些具体意识形态背后的,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文化的有机构成之一,从事文化研究的工作者无不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将目光投注于文学,十分重视把深入细致的文学研究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然而,多年来,从事文学研究的工作者却往往奉文学是否反映社会与历史的真实为唯一准则,忽视将文学及文学的研究置放在文化这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加以考察与探究,这不仅难以开拓研究的视野,而且导致对某些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仅作表面的判断与评价,无法进一步挖掘其内在的价值与意义。由此视之,“文化热”的普遍掀起不啻是对文学研究的一个巨大冲击和推动。目  相似文献   

17.
姜智芹 《文史哲》2002,(6):27-31
当今世界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信息交流的网络化导致了文化上的全球化趋势 ,形成世界文学的新格局。在这一格局中生成、发展起来的中国新时期小说 ,需要一个跨文化研究的“他者”视角 ,采用这一外在视角能够发现从新时期小说研究的内在视角难以发现的东西 ,从而深化对新时期小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为了认真总结新时期文学15年来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展望90年代文学的发展态势,研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摆在文学面前的一系列新任务新课题。上海交通大学文学艺术系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浙江省富阳县文联协办,五月上旬在富阳召开了为期5天的“中国新时期文学走向”学  相似文献   

19.
今天“文化”、“文学”字样滥用已极,如酒文化,使酒可称文化,则以酒亡国之商纣,岂不可称为文化哲人,“酒诰”为妄作矣。茶可称茶文化,实则陆羽“茶经”,亦仅为文人韵事之一,何文化之有?东瀛有“茶道”与“书道”并列,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新时期文学·改革题材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概念最早见于中共中央"十一大"文件。"新时期文学"话语最先出自刘白羽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80年代末,新时期并未终结,新时期文学继续发展。"后新时期"、"后新时期文学"仅是一种说法,与实际相去甚远。新时期的主要特征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题材文学是新时期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与"文革"前"跟形势"、"写中心"的文学大相径庭。在文学创作日趋私人化、边缘化、商品化的情况下,改革题材文学呈现卓然不群的美学品格:强烈的时代感、使命感、真实感、悲壮感,具有揭示矛盾。匡扶正气、寄托理想、提升灵魂的警策功能和鼓舞力量,其思想穿透力、艺术感染力、情感震撼力深获读者称赏与共鸣。为一切时代而写作的最好方式是真诚地描写现在;为走向世界而写作的最佳途径是忠于自己的祖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