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政法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主体义务的及时履行对行政相对人意义重大,而怠于履行义务的行为,既有客观行为形式,也有主观过错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钓鱼执法”事件时有发生,它严重破坏了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从行政法治的角度讲,“钓鱼执法”严重危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是公权力异化的表现。制约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违法滥用,完善行政监督体制,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是我国行政法治建设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国家行政管理活动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始终。为调整好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维护行政相对人的法律权益,依法行政便成为了行政管理活动中平衡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关系的天平。坚持依法行政,是国家行政管理法制化的要求,是依法治国的宪法方略在国家行政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卢海林 《决策探索》2013,(20):63-63
一、当前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行政立法着重于实体,事前程序得不到体现.着重强调事后程序和事中程序 例如现如今我国的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行政程序中相对人的义务、权利等重视解决行政前的实体问题:忽视行政执法相应的程序,如对行政的时间、方式方法、步骤等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程序、相对人的程序知情权等,  相似文献   

5.
在近年的行政诉讼审判实践中,人民法院以“和解”方式处理的行政案件大量存在,在高撤诉率背后隐藏的是行政相对人权益保护的缺失,和解协议是行政机关与相对人非平等对抗、博弈的结果,所以事实上存在的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应加以承认并予以规范。本文从行政和解制度产生的背景和现实基础出发,探讨行政和解制度在我国创设的可能性,提出构建这一制度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6.
王跃平 《决策探索》2010,(12):57-57
法院非诉执行是指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时,行政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公共行政既包括国家行政,也包括社会公行政。公共行政范式对行政法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中行政相对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从行政主体方面来说,行政理念或模式由“管理”转变为“服务”,相对人由被管理者变身为服务接受者;与此相关联的,从行政相对人来说,参与行政也是其地位提高的表现和途径。和谐社会的构建正需要和促进这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行政赔偿作为一种对行政相对人的救济手段,在调整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讨论行政赔偿的缺陷和其"应然"范围,提出国家赔偿范围扩展的建议,以期能够更大范围的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益,更好的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9.
于雪 《经营管理者》2011,(7X):264-264
当今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政府职能的转变的形式,行政相对人对无效行政行为的抵抗权引起学界的关注。随着行政行为公定力理论的动摇,行政相对人通过行使抵抗权来保障自身权益的实现变得十分重要。近代自然法哲学是无效行政行为抵抗权的理论基础,外国无效行政行为理论也为抵抗权制度奠定了基础。因此,我国在此基础上,应当进一步完善无效行政行为的抵抗权制度,通过立法和建立确认无效之诉等措施,使相对人的抵抗权得到充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199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正式施行,它为我国协调"官"(特指行政管理机关)与"民"(特指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关系,正确处理行政管理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的争议,提供了一种规范的、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周洁 《管理科学文摘》2008,(16):121-125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行政不作为违法侵权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对行政相对人造成的损害是不容忽视的。行政不作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我国立法上关于此问题的规定还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条款中难以找到应有的救济措施,理论界对行政不作为的界定也说法不一。这样极不利于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障,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及司法实践的需要,进一步完善行政不作为的救济制度。通过健全制度,规范行为,尽可能全面地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达到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准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职权以观念表示的方式作出的间接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政行为。本文通过对准行政行为概念的分析以及对准行政行为表现形态进行列举式的归纳,使对准行政行为的研究走进现实的复杂环境中,还结合目前法律及司法解释,并从立法保护行政相对人利益角度出发对准行政行为的可诉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行政不作为违法侵权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对行政相对人造成的损害是不容忽视的.行政不作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我国立法上关于此问题的规定还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条款中难以找到应有的救济措施,理论界对行政不作为的界定也说法不一.这样极不利于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障,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及司法实践的需要,进一步完善行政不作为的救济制度.通过健全制度,规范行为,尽可能全面地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达到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行政法治认为,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中相互对立,然而随着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对立的概念却发生了变化,即行政主体和相对人之间不是隶属关系,但也不完全是民法中的平等关系,本文正是基于如何理解这一关系的论调,提出了“行政共同体”的概念,从权利与义务的对应性,平等性等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5.
俞聪 《决策与信息》2011,(11):30-30
行政听证制度作为公民参与行政的一项重要制度,已成为现代民主实现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现代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制度,是保障行政相对人中辩权利最重要、最关键的程序制度。本文旨在通过对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中的听证程序的不同,来阐述听证程序在依法行政过程中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抽象行政行为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因之而起的法律争议也层出不穷,但由于受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局限,此类争议的尚无法进入司法诉讼程序,以致于行政相对人的正当权益难以获得有效救济。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是国内外经济和法律环境发展变化所提出的紧迫要求。  相似文献   

17.
立法效率直接表现为立法效益和立法成本的比较,间接反映了立法目的是否实现,且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了社会整体利益以及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行政法上的效率是指行政法的制定、实施的成本与其所能够实现的行政主体行政活动以及行政相对人行为的成果之间的比例,是行政主体行政活动的效率与行政相对人行为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在行政行为说明理由范围上,我国应当确立以说明理由为原则,不说明理由为例外的基准。以书面形式书说明理由是最理想的方式,因为它可以确保相对人全面地知悉做出行政行为的理由,更可以作为后续的救济途径中可以依托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在目前实施的行政诉讼法中,未就复议前置情形下行政复议不予受理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进行具体规定,导致在司法实践中,行政相对人不知道如何行使救济权利,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不具有操作性。本文认为,复议前置下复议机关作出的不予受理决定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应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出发,进行合法性审查。  相似文献   

20.
确立保护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若干基本原则非常必要,本文以为至少要在强制执行中确立实体和程序法治原则、合理适度原则以及人性化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