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也就是评价两个系统相互支持和利用的有效性,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相对有效性"概念可用来评价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资源相互利用的有效性情况.本文将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看作是互为输入输出的投入产出系统,通过建立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模型,得出了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有效性指数和状态协调度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也就是评价两个系统相互支持和利用的有效性,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相对有效性”概念可用来评价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资源相互利用的有效性情况。本文将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看作是互为输入输出的投入产出系统,通过建立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模型,得出了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有效性指数和状态协调度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3.
自从物流概念产生后,传统的交通运输被重新审视和定位,用物流的理念进行交通运输系统的资源整合,交通运输逐步向物流转型,与物流融合,协调发展。而物流法律制度却缺乏物流系统论的理念,现行的所谓物流法只是零散的物流各环节的部门法,只能给物流法提供一个个法律碎片。构建国际物流法律体系应当用系统论的方法,确保物流各环节的法律以物流系统的融贯为指导,建立以运输法为物流法律系统的核心,以海商法为龙头的整全的国际物流法模式。统一国际运输法律公约实现了向国际物流法的嬗变,对构建国际物流法模式做出了实证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内部分工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分工合理性研究对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以平均里程系数为指标,运用实证分析法,得出目前辽宁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内部分工比较合理、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互补性较强但竞争性不明显的结论,并指出应根据辽宁省经济发展需要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内部推行非平衡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针对三维综合交通运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问题,结合近年来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实践经验,从运输需求角度对该理论的研究框架进行了拓展与延伸,并在此框架下探讨中国综合交通运输未来发展的路径。研究认为,从运输需求角度完善后的三维综合交通运动理论包括功能、结构、运作3个维度,其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性和分阶段的战略观特征;综合交通运输的基本任务在功能维度能厘清运输需求的最优计划信息,在结构维度能在竞争格局下优化各交通运输方式、不同层面的供给数量和结构比例,在运作维度能实现不同运输方式间的高效一体化协作;当前中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在功能维度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城际间完整高效的运输网络,在结构维度上需要充分发挥各运输方式的协同作用,在运作维度上需要真正理顺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道路运输供给系统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充分发挥道路运输功能,进而提升道路运输效率,有必要从理论上研究道路运输供给系统协调发展的机理。依据系统论观点,将道路运输供给系统划分为道路基础设施、运输基础设施、运输移动设备、运输人力资源和运输软件5个子系统,分析认为:道路运输供给系统协调发展是各子系统在适度发展的同时,彼此间能够一致地或无矛盾地或矛盾减少到容许程度的发展,并从子系统各自适度发展和系统之间统一协调发展的层面进行机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道路运输供给系统实现协调发展,必须遵循价值流转规律和符合各子系统的不同发展特性。  相似文献   

7.
交通运输系统演化机理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交通运输演化规律,把握其发展趋势,旨在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运输方式的特性,从运输需求维度出发,结合资源、环境等约束要素,分析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交通运输系统呈现不同的主导运输方式,主导运输方式之间的转化过程,也是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过程;同时表明,现阶段中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目标是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增量”建设带动“存量”优化是其建设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8.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快速推进,重庆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迎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简要介绍"一带一路"的发展情况,运用SWOT模型理论,系统分析重庆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优势与劣势和"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重庆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发展提出了完善对外通道、加快建设城际快速线路和密切各运输方式间的衔接等策略,供未来重庆综合运输枢纽的发展和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9.
探讨京津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问题,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建立了协同发展效度模型,采用2000-2012年统计数据,对其协同效度、发展效度和综合效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京津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效度较低,子系统间系统协同发展能力未能达到最优.要实现京津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需要从内外环境因素共同着手解决,构建和完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服务体系,实现区域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对交通运输发展的认识存在差异,有学者从空间布局和系统学角度认识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有学者从交通运输和经济协调发展角度认识交通运输的发展,还有学者从技术、制度和文化的角度认识交通运输的发展。各观点都有其合理成分,但也存在不足,没有揭示出引起交通运输发展的真正原因。本文认为人地系统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才是引起交通运输发展的真正原因,为此本文利用人地系统关系对交通运输的发展进行了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不是某一子系统或某一要素的完善,而是由许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素、子系统的紧密配合、协同作用和共同努力来完成的。为此,着力构建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发展以及作为系统各要素联系纽带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对推动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成渝城市群作为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重要经济增长极,提升其城市韧性水平对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关于“城市群城市韧性”的研究,在研究深度上仍停留在韧性评价、时空特征分析上,对城市韧性的障碍因子的分析较少;从研究区域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群,如长三角、珠三角等,缺乏对西部城市群城市韧性的针对性研究;在评价指标选取上,已有研究主要涉及经济、生态、社会、基础设施、制度等维度,对“人”这一承灾体在城市韧性中的影响和作用不够重视,作为城市的承灾体——人的因素没有被纳入城市韧性研究中。人既是致灾因子,也是承灾体,人口要素对城市韧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文章基于“经济—社会—生态—基建—人口”五维评估框架选取26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2010—2019年成渝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对其障碍因子进行诊断和识别。研究结果显示:从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来看,成渝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呈逐渐上升态势且空间差异逐渐缩小;但城市韧性整体水平较低,较低韧性和低韧性城市数量多、分布广,在空间上呈现出“西...  相似文献   

13.
运用系统论的方法,通过分析北京市生态新城发展模式的构成要素及相应的子系统,以及分析在新城发展层次划分基础上的新城发展运行机制,研究构建基于生态理念的北京市新城发展模式。该模式是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协调和谐运行,通过新城发展的内在机制、外在机制以及动力机制的作用,实现从新城规划建设到新城运行维护再到新城更新进步各个发展层次新城内部的生态系统的优化,以及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两阶段链的视角,运用多阶段超效率DEA测算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效率及两子系统的发展水平,然后借助协调发展度模型,对两子系统的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对其协同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整体协同效应偏低,各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和不均衡。依据两系统发展水平将17子行业分为四类,深入分析其特征及原因,并针对不同的类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集团内部信用评价应从符合集团战略和子企业信用本身两个维度出发来评价子企业在内部融资方面的竞争力.通过行业和实地调研,可确定8个具体的信用评价子体系,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集团内部信用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6.
摘要:为了更好地便利交通并促进城市地面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基于出行者行为选择,从竞合关系视角研究共享单车对公交的影响,以共享单车对公交影响的相关文献为案例进行研究,包括北美、欧洲、大洋洲和亚洲的城市,并总结归纳相关影响因素;对北京市出行者进行了SP问卷调查,利用MNL模型定量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出行者公交、共享单车选择的影响,采用二元logit模型估计组合模式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认为,共享单车作为独立个体或接驳公共交通的新模式,与地面公交交通模式间竞争与合作并存,可骑行距离、道路基础设施以及出行者的心理因素都会导致共享单车和公交之间的竞争;相反,公交换乘站之间的距离、出行端点与站点的间距均会影响二者的合作模式。城市交通管理者应合理配置公交和共享单车的数量,鼓励市区出行者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出行模式以快速接驳轨道交通,提倡竞争性并行,促进公交和共享单车在综合交通系统中的合作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准确评价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状态,通过建立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选取26个城市2002-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时序特征,群内各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截面差异明显;资源子系统综合指数增长幅度最大,环境子系统次之,再次是产业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综合指数增长幅度最小,各子系统指数变化轨迹、升降幅度和截面特征不一致,使得26个城市综合发展指数呈现出发展平稳型、持续波动型和跳跃型3种波动类型;长三角城市群的耦合度和城市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态势,不同年份的耦合协调度类型各异,城市间内部协调性不高,人口与其他子系统的矛盾突出,虽然两两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在逐年升高,但人口与其他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偏低,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依然突出。据此认为应推动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产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8.
向服务业转型中的综合运输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历史阶段,为构建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综合运输体系构建框架与途径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统一规划、按照经济区划来布局交通发展和扶持交通运输企业等措施来优化综合运输体系的结构,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的功能,从而实现综合运输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既是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也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成果。因此,人是科学技术的主体,科学技术离不开人。科学技术与人的这种内在联系,决定了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在本质上的一致性。科学技术与人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必须创造科学技术与人协调发展的机制。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中其他子系统、以及与社会大系统本身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