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克服“自我中心困境”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自我中心困境”问题启示之二崔伟奇,文兵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坚持从主观观念出发,是两条根本对立的思想路线。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才能使认识成为科学,使实践走向成功;反之,坚持从主观观念...  相似文献   

2.
主观/客观二分法的破除和事实/价值二分法的瓦解,不过是一个钱币的两面。认识不可能追求与世界的对应,它只能是一种杜会行为,只能在文化共同体内部进行。这样,话题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价值”。在西方学术界,自韦伯提出价值判断不能从理性上被肯定以来,大多数学者认为,事实与价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科学与伦理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普特南否定了事实(客观性)的形而上学基础,这就意味着他必定要否定事实与价值的分裂,否定科学与伦理学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文学理论界有一种传统观点: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自在之物”,是可以完全独立于接受者(读者)而存在的自满自足的客体和客观认识对象。他们认为,作品包含了接受的前提与结构,作品的总体形象、含义和价值是它本身所固有的,是超越时间和空间并永恒不变的;而文学批评与研究则必须排除一切主观或心理因素,这样才能获得“纯客观的科学性”,因为任何主观心理因素都将有损于作品的“绝对独立性”,妨碍人们正确地、客观地理解和判断作品。  相似文献   

4.
所谓法的两重性,指的是法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的本质从哲学上讲,它既不是纯主观的,也不是纯客观的,而是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的,是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与阶级和逻辑的两重性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本质的最高哲学概括。马克思主义所讲的法的主观性,是指法作为相应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是客观物质的派生物,是人们思维活动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意识。而所谓法的客观性是指:首先,法不是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而是根源于或派生于统治阶级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次,法一经制定并颁布实施,作为一…  相似文献   

5.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兼及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要求,折衷于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能坚守科学性与客观性而又不忽略价值的意义与理解。他既不同意实证主义把人类行为化约为可观察的外部表现的做法,也不赞同完全回到人的主观世界.进行没有任何验证标准的“思辨式”研究。马克斯·韦伯是一个穿梭于科学客观性与主体价值之间、因果解释与意义理解与阐释之间的智者。这为法学研究或法律实践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基础和指导。因为,建构一种不同于自然科学,而又能够保证其客观性的社会科学方法,是法学或法律运作的一项长期的任务或追求。  相似文献   

6.
价值与真理     
价值与真理的特性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特性。但是,对客观性一词有不同理解,这些理解直接影响到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黑格尔曾经指出,“客观性一词实具有三个意义”:“·第·一为外在事物的意义,以示有别于只是主观的、意谓的、或梦想的东西。·第·二为康德所确认的意义,指普遍性与必然性,以示有别于我们感觉的偶然、特殊和主观的东西。·第·三为刚才所提出的意义,客观性是指思想所把握的事物自身,以示有别于只是我们的思想,与事物的实质和事物的·自·身有区别的主观思想。”1不少人是从上述第一种意义,即从本体论意义上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的,…  相似文献   

7.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范畴所表征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存在着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换关系。这是一种本体论规定,这种规定就在于揭示“联系”的本质特征——客观性,即“联系”本质上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通常讲的“客观联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行动的结果是对主观认识的检验和真实存在着的客观性标准”。(《列宁全集》38卷235页)认识的真理性是由实践的结果证明的。一个是真理性的认识,一个是实践的客观结果,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对立的双方是如何统一的呢? (一) 真理是人的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在本质是什么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其客观内容而不取决于其主观形式。第一,真理的客观内容是以主观的形式反映的。但是,它如果停留在主观的形式中,停留在头脑里和本本上,那也只能作为一种观念、理论、思想而存在,并不是客观实在,并不是现实的物质力量。真理的客观内容只有扬弃自身的主观外衣,由主观转化为客观,才能显现其客观性本质,确立自身的客观地位。换言之,真理的客观性只有转化为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客观实在才能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明基础从客观理性走向了主观理性.从关注自身目的的理性走向了关注手段和目的关系的理性.这两种理性在西方文化的历史上本来是同一的,但是,启蒙在批判形而上学的时候,实际上也否定了客观理性,理性因此主观化了.建立在主观理性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是要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自身价值,而是为了满足需要,而这种以满足需要为目的的民主制度就存在着走向极权主义的危险.在文化上,人的一切行为都按照满足物质生产的需求的模式来理解,这最终导致文化的自我毁灭.  相似文献   

10.
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从绝对客观和价值中立的理念中解构出来,并逐步走向相对主义与社会建构论.而在社会背景中丰富科学教育的科学知识内涵是公众理解科学的基础,这也正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两大范武——STS教育与HPS教育的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在知识经济兴起的今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创新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创新教育依赖于一系列保障条件,主要有主体条件和客体条件。主体条件包含创造型的教师和创造型的学生,客体条件包括能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教材和能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学习环境等。  相似文献   

12.
刘静  马悦红  康月敏 《河北学刊》2002,22(2):95-100
内强迫心理是由于外在诱因的作用 ,驱使人们从事某种创造性活动的主观感受 ,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动的一种精神状态。内强迫心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并伴随文学创作活动的始终。文学创作中的内强迫心理主要表现在 :对情感的调节 ;情绪焦虑宣泄 ;追求高峰状态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与传统之间——论张洁的爱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张洁爱情观的综合考察。文章认为追求灵魂的呼唤、精神的感应与对话和思想的相契相谐是张洁爱情观的核心,这种带有浓郁主观色彩和浪漫情调的“柏拉图式”的爱情观展示了张洁的现代意识和批判现实的勇气,但是对物质生活的淡化和对性的回避又把她内心深处的传统观念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4.
"彭宇案"真相的浮出引起了人们关于裁判事实和案件真相关系的深入思考。裁判事实不同于案件真相:前者是裁判者的一种主观性命题陈述或判断,具有可谬性;而后者则是案件已经发生过的客观情况,具有真实的客观给定性。基于维护司法裁判正当性和提高民众司法信任度的要求,裁判事实应当最大程度地符合案件真相,具体实现路径有三:一是应当明确裁判者认定事实的内在理性思维进路,二是应当有效导控裁判者认定事实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三是应当配置科学的裁判事实认定的外在程序。  相似文献   

15.
从主客体关系来看,现象是认识活动的直接对象物,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直接产物。现象的生成条件是: 第一、客观条件。包括物自体(客观事物)、时间、空间和环境等。第二,主体条件。指主体的感官功能、心理、情绪、意志、知识和理性等。第三,观察仪器和记录对于现象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是社会动物,人在社会中的自由离不开秩序。为了社会秩序,人们建立国家。国家的使命是保证人的自由。这决定了民主制是一切国家制度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把民主制看作是类概念的国家制度,认为它不是建构出来的,是国家制度本身的自我规定。但是,在国家形式范围内的国家制度,即作为某种具体形式而存在的国家制度,则是人们建构起来的。民主建构的政治逻辑表明,民主制是人们普遍的追求,但应该以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形式呈现出来,则取决于具体国家与社会的现实条件和发展可能,没有定规,更没有统一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布迪厄在批判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知识生产模式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科学的知识生产,创立了实践理论。实践理论通过惯习、场域、策略等概念超越了主客观的对立,发现了实践活动生产的逻辑。关注与理论逻辑完全不同的实践逻辑,对我们把握科学的实践具有方法论意义。实践理论中的“反思”在确立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科学关系方面,成为指引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强有力的方法论工具。  相似文献   

18.
赵慧 《学术探索》2014,(3):80-84
近代以来,时代对科学的推崇使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不可避免地渗入到文学中,中国近代不少知识分子都关注到这一问题。梁实秋谈科学与文学,把握住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他认为科学的影响使文学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促使文学批评主观色彩逐渐减少、能够从文本出发对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而不是随意褒贬;另一方面他又指出科学和文学存在着本质差异,不能机械化地搬用科学的方法和结论,而应该以文学自身为立足点。他关于科学与文学关系的分析对我们探讨在尊重文学自身规律的前提条件下怎样利用科学为文学带来新的发展和变革这一命题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谷永新 《北方论丛》2012,(1):133-137
物自体学说是康德批判哲学中最为重要、难解因而最易引起争论的问题之一,它涉及如何理解感觉材料、外部客观实在内容的来源问题,同时又是关系到如何解决近代西方哲学思维与存在二元对立的问题。费希特取消物自体,他认为,无论是客观外部实在存在,还是主观的思想内容都要从这个先验的能动自我最高原理出发推演出来。谢林意识到费希特取消物自体的局限,提出绝对同一哲学但又陷入了神秘直观。黑格尔看到物自体的积极意义,把物自体和先验自我合并扩展为精神,并成功地解释了物自体的含义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智慧"不等于"智慧"和"有智慧",也不等于"有知识".然而由于智慧自身自我否定的特性使得哲学在后来的发展中由"爱智慧"滑落为"追求知识".哲学的这种滑落既有其理论上的逻辑必然,又有其现实原因.欲拯救哲学于"追求知识"的危地,恢复其"爱智"本意,必须转变当下哲学视角,把其从日常性的具体问题和专门性领域的科学问题中"凸现"出来,重点审视事关人生和存在的总体性、根本性的问题,同时要"永葆惊异感"和"善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