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根据均速管流量计在气(汽)液两相流测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两相流速分布规律重新确定总压孔开孔位置的改进方法。针对垂直上升圆管中气液两相流的速度分布式,具体给出了开孔位置的计算方法及结果,由此得到的均速管如被用于两相流测量,在测量精度、测量范围上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考虑汽液两相间的传热、传质与动量交换后,汽液两相喷嘴中临界质量流速的简化数学模型,并根据他人试验结果所作的近似假设,提供了喷嘴中汽液两相流的临界压比计算式。  相似文献   

3.
由于气液两相体系中气泡的诸多流体力学行为不仅影响两相流的速度分布,还可通过改变气液相界面等途径改变整个体系的传热传质 效果,对气液接触设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课题组利用数值模拟对恒定水速下管道中喷射的气体进行分析,追踪管道中气泡流的变化情况。气液两相流采用层流 模型,并运用VOF对气液两相界面进行追踪,速度与压力的耦合求解采用PISO算法。计算结果表明:气体在管道中成类似泡状流,并受浮力作用逐步靠近上壁面 形成连续的长气泡;水流速度和气泡到达上壁面距离进口处的距离近似呈线性关系;最大气泡粒径与进口水速负相关,与进口气速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相关气 泡运动特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纤维在喷气涡流纺喷嘴中的运动状况,以MVS861型喷气涡流纺喷嘴为原型建立二维计算模型,运用有限元计算软件ADINA中的流固耦合计算模块对纤维 气流两相耦合进行数值分析,同时研究喷孔处的压力大小对两相流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流经两侧喷孔喷出后,在流场内会产生涡流场推动内部纤维以波浪式运动向喷嘴出口推进;随着喷孔处的压力增大,纤维的运动周期变短、摆动频率变高;增大喷孔处的压力能够提高纤维加捻包缠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非淹没射流对大型工件的处理效果,课题组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非淹没人工射流,该方式可以适应各种场合工件的处理。在理论基础上,由淹没状态下的汽、液两相流变为非淹没状态下的气、汽、液三相流,采用外围低压水与内喷嘴高压水的结合,形成了人工淹没环境结构;通过该结构,使用FLUENT软件,实现了非淹没喷嘴空化效果的判断与预测;并通过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压力对空化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升高,流场的轴向速度、轴向动压强以及汽相体积分数有着明显的提高。该非淹没喷嘴可产生较强的空化效果,且对入口压力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本文细致地研究了状态方程为广义Chaplygin气体的等熵二相流漂移通量方程,它的黎曼解由一个狄拉克激波或激波、稀疏波及接触间断的不同组合组成.在狄拉克激波解中,狄拉克δ-函数同时叠加在两个密度之上.两个密度的狄拉克δ-函数的强度和狄拉克激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由广义推导出的Rankine-Hugoniot条件来计算.  相似文献   

7.
通过ANSYS FLUENT软件,采用欧拉多相流模型对前混式磨料水射流内流场进行建模与仿真。观察不同参数下的仿真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压力升高继而导致喷嘴出口速度提高,通过简化公式计算所得喷嘴出口速度不一定准确;喷嘴出口直径变大会导致出口速度减小,且小于理论计算值;提供能量一定时,由于磨料体积分数增大会使得喷嘴出口速度减小,因此磨料体积分数不宜过大。  相似文献   

8.
以多相瞬变流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井筒内气液两相流动模型,并对低压欠平衡钻井中注气量对井内压力的影响关系和规律进行计算和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注气量对井内压力的影响除与注气量本身大小有关外,还与井深、井眼与钻柱结构尺寸、井内液相流量和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单纯增大注气量并不一定就必然会导致井内压力的降低,这取决于所给条件下构成井筒内气液两相流体的静液压力和流阻间的平衡关系。介绍的模型及方法对确定低压欠平衡钻井过程中各相关参数、地面压缩机组的配置、以及设计方案等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给出了一个既考虑热力学非平衡的影响,又考虑汽、液相间相对速度的毛细管内带有汽化过程的两相流数学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的一致性及计算程序的实用化处理表明,它不仅可用来分析制冷剂在毛细管内的流动机理和特性,还可应用于小型制冷系统设计中毛细管几何参数的选择及系统的参数匹配。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EHD(电水动力学)强化凝结换热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对工质R113在垂直平板上受直流高电压作用下的凝结换热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实验表明,液膜波动和减薄组合参数与电压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得出了实验关联式.关联式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11.
以压缩空气和变压器油为工质,对气液两相内混式油喷嘴混合室内压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结构已确定的油喷嘴,影响混合室内压力的运行因素主要是油压(p1),气压(p2)及两者差值(p1-p2).实验测得了相同雾化气压下不同油压时混合室内压力的变化值,并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整理出了这种油喷嘴混合室内压力随油压变化的关系式.从统计关系式及实验数据相关线图的比较可以看出,两者的变化关系是非线性的.实验还测得了在相同油压条件下不同雾化气压时,混合室内压力随气压的变化值,整理出了混合室内压力随气压变化的关系式.从统计规律及实验数据相关线图分析比较看出,两者的关系近似为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电子回旋共振(ECR)等离子体因具有低气压、高密度、高电离度等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微电子工业中。ECR放电及其生成等离子体的理论、计算机模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3种模型:粒子模型、流体模型、混合模型。该文对上述3种模型进行了综述、总结和对比,并对今后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特别指出模拟ECR放电电离过程的研究意义以及粒子模型中的粒子模拟与蒙特卡罗相结合(PIC/MCC)方法在模拟ECR放电及ECR等离子体方面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和分析机场强吹除雪气固两相流流场的压力、速度和雪粒运移规律,依据离散粒子模型建立了强吹除雪气固两相流方程,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分析方法,对机场强吹除雪的气固两相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气固两相流流场的压力、速度分布曲线和不同时刻下的雪粒分布规律.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气固两相流场发展过程迅速,速度分布符合射流理论,湍流强度变化剧烈.数值模拟得到强风强吹除雪的吹雪时间为2.5s.  相似文献   

14.
液压调剖堵水泵是一种液压驱动的双缸单作用往复泵。最高工作压力为 2 5 MPa,最大排量为 12 m3/ h。该泵压力平稳 ,工作可靠。在注入介质的固相含量高达 45 %时仍能正常工作 ,注入介质中的聚合物粘度保持率可达 99%以上。经油田现场使用表明 ,该泵是目前我国调剖堵水施工中最理想的注入设备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低温工质双相流加速压降与摩阻压降的问题。用均相流模型进行了分析,另外采用Steiner对液氮的压降试验结果,设法分解出加速压降和摩阻压降两部分,并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给出了热流密度、压力、质量流速、干度诸因素对压降比的影响,以及均相流模型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作者进行了一系列氟里昂—113液体通过安全阀的试验。液体储存在一个装有活塞的储液简中,然后通过移动活塞,使液体迅速通过安全阀排放到一个大容积的集液箱中去。试验表明:安全阀的流动特性和孔扳相类似。液体流量与安全阀进出口压差的平方根成正比,而且无论是冷的或热的氟里昂数据,都落在同一根直线上。然而,阀芯的流通截面是可变的,其大小取决于安全阀的进出口压力和通过的流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流体力学理论,对气固(或气液)两相流动分离器进行了设计。并计算了流道内的流动状态,对几种不同形式分离器的流动特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A-t双参数曲线波形板分离叶片不仅分离效率高,而且流动损失小。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涂布过程中流体的研究多为牛顿流体,而实际流体为非牛顿流体,针对研究结果与实际偏差较大,难以用 于指导实际生产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应用POLYFLOW软件对非牛顿流体涂布过程进行仿真的方法。建立了涂布刀二维 仿真模型,包括涂布刀二维几何模型、网格模型、涂布刀物理模型参数设置、非牛顿流体模型参数设置几个方面。仿真结 果得到了不同影响因素下非牛顿流体的静压力图及速度图。研究表明:涂布刀所受压力与离型速度成正相关关系,与温 度、涂布刀与辊轮的间隙和涂布刀安装角度成负相关关系。进而为实际生产提出了建议:安装涂布刀时,安装角度尽可 能大;涂层较薄时,可增加约束或自动调节机构减少涂布刀的受力变形;适当控制离型纸速度;适当增加涂料的温度。该 方法比较真实地模拟了非牛顿流体在涂布过程中的流动,为涂布行业提高产品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流体力学中的运动微分方程,建立了宾汉流体在倾针偏心环空中的层流流动模型。通过求解徽分方程得出了宾汉流体在该流动条件下的精确流速分布公式,并由此分析了倾针偏心环空宾汉层流流动特征,然后证明了当环空流速较高时,也就是当宾汉流体的屈服值г。与单位长度压降的比值较小时,宾汉流体层流最大流速“半径”P近似等于相同条件下的牛顿流体最大流速“半径”p1。文中也分析了由此产生的误差,结果表明当屈服值T。与单位长度压降的比值小于或等于0.01米时,相时误差不超过1,27%;最后进一步提出了精确计算该流动条件下的宾汉层流流量公式及压降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