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关系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和社会的关系是内外相互观照的辩证关系。内实现于外,外表征着内;内是外的根据,外是内的手段;内和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人起初因缺乏独立能力而直接依附于一定的共同体,人从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是人的独立自主能力发展所致,但人又依赖于物化社会关系。在我国现阶段,既要发展市场经济,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又应减轻物化社会关系的负面效应,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加快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十七大报告明确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本文从优先发展教育的深刻内涵、优先发展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优先发展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等几个方面的辩证关系,阐述优先发展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系统工程,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是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本文认为,进行课程改革必须认真分析影响课程编制的基本因素,探讨课程改革的不同层面,揭示课程改革的辩证关系,才能有效防止课程改革的片面性、极端性,保证课程改革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十七大报告明确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本文从优先发展教育的深刻内涵、优先发展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优先发展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等几个方面的辩证关系,阐述优先发展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的必然选择,是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系统工程,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是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5.
简论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因仇保兴经济和文化存在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经济的发展不开文化的作用。经济文化的支持比较简单、直接、明显.因而早已被人视为一般原理;文化对济的作用则比较复杂、间接、内在,因而不易被人真正察觉和承...  相似文献   

6.
从哲学层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进行梳理和解读,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辩证关系进行剖析,应着重分析其内在矛盾及矛盾解决的指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基于对其辩证关系分析所作出的理性选择,也是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社会事实的价值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的价值论分析与批判 ,说明社会事实不仅具有规范社会、体现人的存在的价值性 ,而且它与人的世界观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同时它与人们的社会评价活动也具有相互影响的重要辩证关系 ,由此表明 ,对社会事实的研究不仅应以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 ,而且也应从哲学价值论方面来考察 ,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社会事实这一广泛运用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厘清科学发展与社会公平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好地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会有助于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与丰富社会主义理论,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科学发展与社会公平辩证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形而上的思辨来说,科学发展为社会公平提供了指导思想与方法论,而社会公平为科学发展提供价值辩护与价值导向;以科学发展来实现社会公平,以社会公平来促进科学发展.从形而下的中国现实国情来说,二者统一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实践之中;二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于历史性、阶级性、客观性之中,也展现于区域间、代际间、群体间之中.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的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怎样认识当代社会发展与文化的辩证关系。在今天,人与文化的矛盾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活动的直接主题,21世纪将是一个激烈争夺文化控制权、领导权的时代。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面对资本主义文化泛滥、西方文化的冲击、全球文化高度竞争的挑战,应深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把文化哲学研究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和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转型和创造而奋斗。  相似文献   

10.
曾文婷 《理论界》2004,1(6):320-32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效益原则也引发了许多矛盾。在竞争面前,一些人束手无策,另一些人又不择手段地一味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导致人际关系冷漠,一些领域道德失范,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的物化现象,影响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实际上是“经济人”与“自由人”的矛盾。只有正确认识“经济人”与“自由人”及其辩证关系,才能解决“经济  相似文献   

11.
程国军 《北方论丛》2000,(2):112-115
高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是目前高校新一轮改革中的重要问题之一,《高教法》赋以学校内部分配自主权,十五大提出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对高校内部分配改革指明了方向。学校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前提下,引入要素分配理论并处理好各要素在分配中的比例关系,有利于教学、科研,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配置,有利于高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产关系是人们借以进行生产并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社会关系,包括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要素之间、生产过程之间以及各种生产之间的关系。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生产过程之间的关系是指上一生产过程和下一生产过程之间的周期性衔接和持续发展关系。各种生产之间的关系是指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培育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的客观要求 ,而核心竞争力的缺乏则是我国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因此 ,必须发现和积累企业自身的独特资源优势 ,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 ,才能使我国企业更从容地应对外界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寻求入的全面发展,必须要准确地认识人,准确认识人的各种关系。人自身是多元关系的统一体。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一个关系统一体的发展问题。将人置于多维关系的统一体中考量,在方法论有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核电的开发和利用存在着潜在的安全、环保等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关注。我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吸取日本福岛核电事故中的深刻教训,正确处理核电建设中好与快的关系、科学技术与文化管理的关系、保守秘密与普及核知识的关系,以及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关系。这是我国核电发展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6.
新型工业化是以智能和知识为基础的高效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优质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教育是驱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依托教育构筑公正效益型、多元复合型、教产研为一体的人力资源开放型发展模式,满足新型工业化对劳动力素质和结构调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陈金霞 《阴山学刊》2004,17(6):66-70
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地区相邻的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关系的发展关系到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但是中印关系50年来的发展曲曲折折,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主要从边界问题、西藏问题、核试验问题、巴基斯坦问题、印度的大国战略,以及其他国际性因素来解析影响中印关系发展的不利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文化形态为主的软实力已然成为当今时代国家间实力消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具有丰富资源和良好基础,同时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与问题。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代中国强国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制约因素的认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是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动力源泉,加强对制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因素的研究,有利于自觉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有利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共识性的特征和本质缺乏创新性的概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与修正主义的界限较为模糊是制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两大主要理论因素;共产主义目标的远期性和实践的暂时挫折,社会主义静态层面上落后的物质基础是制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两大主要实践因素。  相似文献   

20.
马新  齐涛 《文史哲》2006,(4):57-64
所谓社会史,就是研究特定时期或整个历史时期特定地区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模式,研究上述关系的演进及其所存续的外在环境的交换状态,进而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轨迹。社会史既是专史,又是总体史。就中国古代社会史而言,人际关系、群际关系以及人与群之间的关系是其研究的三个基点,而且三个基点的展开都是遵循着从下而上和自内而外两个视角进行的。古代社会史研究视野中的人与群体,首先是作为自然人而非政治人的人,是社会中的人而非制度与政权中的人,其次才是被追加了种种身份与地位。社会史的研究是由民间群体与民间自然人为起点,有着自己明晰的区界与内涵,以及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