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和五礼新仪》是北宋末年编成的重要国家礼典,该书编撰过程是,首先主要利用了中晚唐的典籍对历代礼仪沿革进行了梳理,然后在熙宁、元丰学术的指导下,由徽宗皇帝为最终的是非裁定者,对历代礼制的歧异进行了评判,最后制定了标准的文本,就是《政和五礼新仪》.《政和五礼新仪》体现了徽宗整顿礼制的决心和当时的学术取向,也体现出北宋晚期的礼学知识结构相对唐代而言发生了重大变化.它还标志着宋代国家礼仪真正的成熟.  相似文献   

2.
汉代的礼制建设在中国礼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作为礼制建设顶层设计的汉代皇帝施政礼仪,更是在汉代政治家的治国理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汉代皇帝施政礼仪研究》一书全面详实地展示了汉代皇帝施政礼仪建设的成就,为我们借鉴汉代礼制建设的经验和智慧,以及更深入地研究中国秦汉礼制史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户。以此书为镜,我们亦可比较清晰地看到汉代皇帝施政礼仪中的儒家本色。  相似文献   

3.
《上博七·吴命》的编联应参考传世文献《国语·吴语》,并结合其文风、内容和简牍符号等方面的特点,做一通盘考虑。同时,由《上博七·吴命》可知,在战国中晚期,劳礼仍是列国重要的邦交礼仪。简文不仅证实了传世典籍所载劳礼的可信,亦提供了符合礼仪角色的礼辞,丰富了先秦礼制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4.
《文史哲》2014,(3)
中国古代"礼"概念包括礼节仪式、伦理道德、政治等级三层含义,三者虽有联系但各有特定的内容。作为中国礼制史研究的对象,礼仪、礼制都是特指"礼"的礼节仪式层次。礼仪包括民间礼仪与国家礼仪,后者即通常所说的"礼制",亦即礼仪中具有国家背景和政治强制力的部分。礼仪制度有别于其他典章制度的本质属性在于其表演性、象征性和程式化、标准化。表演性、象征性使礼仪具有高于日常生活的特殊意义和广而告之的公示功能,程式化、标准化使礼仪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规范性以及维护和强化社会政治等级的功能。中国古代礼制的发达使礼仪的两种特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给中国文化烙下极度重视表演和程式的印记。  相似文献   

5.
学界研究《左传》礼制,将其作一整体看待,失之粗略,不利于梳理西周礼制从春秋到战国初的演化情状。春秋时期社会激烈变化,西周王室衰落,作为维系宗周社会稳定的种种制度,尤其是礼制出现与周礼相异的变礼,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以晋文公去世为界将春秋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较多承袭西周礼制,后期变化较大。春秋丧葬礼主要涉及敛奠礼、奔丧礼、安葬礼,以及与丧葬礼密切相关的丧服。总体来说,涉及对周王的丧葬礼仪有降等趋势;涉及一般诸侯或其他贵族的礼仪则保留为多,但也有部分呈降等趋势;而对大国强国所行用的丧葬礼仪,有保留西周礼仪等级乃至提升等级的情况,显示出霸权政治下礼制变化之特色。  相似文献   

6.
对《弟子规》中礼仪教育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如何进行礼仪教育和践行礼仪。  相似文献   

7.
李飞 《文史哲》2023,(2):83-94+167
晏子衣麋鹿之裘,是其节俭的一种表现,后来注家不了解当时鹿裘作为下品之裘的地位,而试图以儒家舆服等级制度来解释这一现象,其说难从。《晏子春秋》与三《礼》时代大致相当,但彼时礼制变化剧烈,三《礼》内部不能一贯,《晏子春秋》兼具史书与子书的双重性质,这些因素使得二者礼制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形态。《晏子春秋》中对于礼制的记录和探讨,不仅可以印证儒家礼制,更可以补其不足,可视作先秦儒家礼学向两汉经学(尤其是齐学)礼学的过渡环节,影响到了后来儒家某些重要礼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廖平在《今古学考》中提出了“平分今古”的重要论断。国家祭祀体系是《今古学考》建立的今古学礼制中的重要内容,包含其对国家秩序的理解。深入到经学的礼制和义理细节中去考察宗庙、郊祀、明堂、禘祫等国家祭祀内容,可以发现《今古学考》的礼制体系是在分今古学的观念下根据经学文本和礼制逻辑两方面进行综合建构的结果。廖平通过回归经典本身重新组织经学,打开了经学发展的空间,促使晚清经学发生范式转化。  相似文献   

9.
刘金勤 《船山学刊》2010,(1):99-101
《诗经》中丰富的服饰词语反映了我国上古时期色彩绚丽的服饰世界和完备的服饰礼制。本文对《诗经》中的服饰词语进行较为详尽的考释,从中窥探当时服饰材料、服饰色彩以及服饰礼制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0.
黄玉顺 《阴山学刊》2011,(6):103-107
礼分为"礼仪"、"礼制"、"礼义"三个层次。礼义决定了礼制,礼制决定了礼仪。因此,所有的"礼制"及其外在的"礼仪"表现,其实都不是根本的,最根本的是"礼义"———正义原则。儒家的正义原则一个是正当性原则,一个是适宜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闫宁 《北方论丛》2015,(5):82-89
《宋书·礼志》编纂未依循常见于同时期礼书的“五礼”模式,其体例从总体分卷结构,乃至具体录礼次序来看,与《后汉书》中《礼仪志》《祭祀志》渊源极深。《后汉志》以是否属于神祀区分所收录礼仪性质,由此形成两志并列,同时礼仪、祭祀两分法背后尚隐含了仪注与礼论之别,关涉记录礼制的材料性质。《宋志》沿用《后汉志》所开创这两条重要编纂原则,其卷一卷二与卷三卷四分别对应《后汉书》《礼仪志》与《祭祀志》,又根据实际行礼情况的不同,对此体例做了较多改动,使其更趋完善,最终形成了前二卷侧重仪注形式的“经国诞章”、后二卷主要收录礼论形式的神祀之礼这一历代礼书编纂中极为独特的体例。  相似文献   

12.
于俊利 《天府新论》2012,(6):144-147
祭礼作为唐代礼制的重要内容,是唐王朝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之一。唐代礼文学作品数量之浩繁,文体之完备,是前代所无法匹及的,各种典礼仪式在多种文学体式中得到了艺术的再现。礼文学独特的文化传承价值,不仅在于其记录礼制礼仪而具有的重要史料价值,其博学典美的唐代贵族文化审美特质,更在于其文学形式所蕴涵的中国传统的道德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毛泽东选集》五八八页)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法家作为地主阶级的改革派,由于他们在同地主阶级保守派的斗争中,提出了一条革新路线,一定程度地揭露和反对了当时最腐朽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因而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然  相似文献   

14.
《尚书》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生命力较强的部分。在中国的奴隶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和频繁的战争促成了民本思想在西周的萌芽,王权的更替使得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者正视民众的作用而产生了最早的的民本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重农裕民、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等几个方面,具有开创性和进步性的特点,这些思想观念在当时缓和了阶级矛盾,警示了统治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成康之治"。  相似文献   

15.
邢怒海 《兰州学刊》2011,(6):213-215
《说文解字》中的宀部字的形体结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先秦时期上古社会制度、人民日常生活状况,折射出当时的礼制伦理观念与封闭性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6.
韦宏 《北方论丛》2011,(4):44-47
周作人最早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观,并将其应用于儿童文学理论建树、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等方面,这在现代中国起到了首创和引领的作用,具有了一定的进步性和系统性。然而,由于自身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又使得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给儿童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礼义、礼仪、礼制、礼度是上古礼学的内在层级,也是其学说得以建构并付诸实践的保证。其中体现的逻辑关系是:礼义概括礼的本质特性,是礼仪、礼制调整的内在规定,而礼度正是体现这些规定性的理论空间和实践尺度。礼仪是礼在天人、朝政和人伦交往中程序性的活动,礼制则是在礼器形制、数量方面的规定。四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从理论层面、程序过程、器物使用和调整原则等四个方面维持了礼的运行,使之成为延续数千年并不断更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行为。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礼制史上,两汉礼制虽然比较粗糙,但开辟了礼制建设的新时期,奠定了其后近2000年以礼治国的基础.两汉历史上有过3次制礼高峰,但每次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汉武帝时期制礼重在郊祀、宗庙等祭祀鬼神的礼仪,西汉末年托古改制量在国家制度的制定,东汉初期的制礼重在仪礼等社会成员名分的维护.在两汉礼制同中有异发展的背后,隐含着大一统帝国的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19.
林丛 《中州学刊》2015,(3):110-114
《左传》《礼记》中有"鲁礼"之说,引起了学者们的争议。顺着《左传》《礼记》为我们提供的线索,佐之以其他先秦典籍,鲁礼存在的痕迹渐渐变得清晰。在鲁国的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礼仪制度,其许多规定确实已和周礼不同,成为脱胎于周礼的鲁国之礼。虽然由于史料的匮乏,鲁礼的全貌与特征已无法被了解,但是透过零星的记载,它的一些内容仍然可以被窥见。如,鲁国本身享有高于其他诸侯国的"王礼",殷礼被再次吸纳进周礼之中并加以整合,同时将一些礼制规定予以变通以适应本国的具体国情。  相似文献   

20.
清代湖南的婚姻礼仪消费表现出逾越礼制性、奢侈性和婚嫁论财性等特征。清代湖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形成当地婚礼消费特征的物质基础,当时全国流行的奢靡风气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则起到了导向作用。研究清代湖南婚姻消费现象,对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