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了薄(中厚)板坯连铸连轧新流程发展的前景,论述了薄带连铸产业化的有关问题,对高效连铸技术的发展、电炉生产与节能新技术、熔融还原与半凝固加工前沿技术的前景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技术观,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汇报提纲"中已受到冲击,经过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及全国性的"世界新技术革命"和"全国技术发展战略思想"的研讨,开始发生变革.新技术观是在国家体制发生变革中形成的,具有开放性、前瞻性,是对工业化时期技术观的扬弃.  相似文献   

3.
基于维护飞行安全,ICAO(国际民航组织)要求全球民航相关飞行和空中交通管制人员2008年达到该组织公布的英语标准。这就要求飞行及空管人员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尤其是扎实的口语(包括听和说)基础。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管制英语、基础英语都必须加以提高。针对ICAO有关语音、语法和句法结构、词汇应用、流利程度和理解程度等测试标准,采取有效的系统性培训措施,是应对ICAO对我国民航空管人员影响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 石墨是层状结构.许多分子、原子和离子能渗入层间,形成插入化合物(Interca-laton compound)或称层状化合物(lamellar compound).从第一个合成石墨插入化合物至今已一个多世纪了.作第一次系统研究(X射线衍射测定级数)至今也已五十多年了.由于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最近几年,人们不仅对其结构、物性等理论问题进行探讨,更着重于挖掘其作为功能材料的应用价值.石墨插入化合物已成为化学家、物理学家和材料科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空中交通安全管理的战略问题是影响空管安全管理发展的全局性问题,需要在谋划空管安全管理发展战略规划中予以重视与关照。我国空管安全战略问题包括:确立现代空管安全理念,建立和健全管理体制、法规标准体系、监控体系,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空管领域的应用,增强设备冗余、备份的能力,建立现代空管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6.
智慧空管系统是指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应用于空中交通管理,将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空管运行涉及的各个要素,并通过普遍连接形成“空管物联网”,实现对空管各个环节的全方位实时监控;而后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处理平台,将“空管物联网”上的多源异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并提供给具体的应用平台,从而辅助管制员实现对空中交通更为精细、更为动态的管理。智慧空管系统的总体框架包括感知层、基础设施网络层、应用服务平台层、专业应用与决策支持层。它能在协同场面运行管理、动态空域运行管理、协同流量管理、跑道运行安全管理、空管设备状态管理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外仪器行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新技术普遍应用目前普遍采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数字信号处理(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及表面贴装技术(SMT)等技术。  相似文献   

8.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ICT)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教师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之间、新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之间、旧的教学模式与ICT环境下的新的教学方法之间等产生了巨大的差距。外语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不仅仅取决于语言知识的学习,还应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掌握现代化教学设计思想以及教育技术手段。为此,外语教师应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平台,进行技术教育和技术学习。  相似文献   

9.
由于移动通信和Internet的发展,应用GPRS技术实现了铁道远程视频监视。GPRS技术提高了远动系统的开放性、可视性、移动性,以及铁路专用网、无线通信网络和internet之间的互联、互通等。讨论了GPRS在远程视频监视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具体的实现方案。实验结果显示,本方案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10.
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具有多重理论逻辑,在宏观层面,通过数据要素的加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改变传统生产函数、推动技术创新和提升劳动力素质等 ;在中观层面,人工智能助力中国新质造、新服务和新业态。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为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创造了客观条件,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创造了政策基础。为确保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充分发展,需要我国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政策,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之源 ;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行业应用,筑实新质生产力发展之基 ;优化人工智能市场准入和竞争环境,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