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究阿卡波糖片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糖尿病的效果,并分析其优越性。方法将115例老年2型糖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使用阿卡波糖片治疗,观察组以此为基础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空腹血糖指数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血糖达标时间更短,P0.05。结论对老年2型糖尿患者使用阿卡波糖片联合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可以取得满意效果,安全性更高,治疗效果更为确切,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地特胰岛素与阿卡波糖在老年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对FPG(空腹血糖)和2hPG(餐后2h血糖)的影响。方法本次实验7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均为本院2018年1月至12月接收,根据入院单号、双号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开展阿卡波糖联合精蛋白生物合成胰岛素治疗方案,研究组接受地特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方案,统计各组治疗前后FPG、2hPG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是5.71%和25.71,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2hPG及FPG方面,两组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在老年糖尿病治疗中效果相对明显,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同时有助于避免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与优泌乐25对高龄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6例加入我院糖尿病全程关照网的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每日1次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组(观察组43例)和每日2次优泌乐25组(对照组43例)。2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BMI、低血糖发生情况、患者依从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BMI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降空腹血糖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在降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优泌乐25比差别不大,但在降空腹血糖、依从性、低血糖发生率方面优于优泌乐25;对高龄2型糖尿病,特别是空腹血糖高、依从性差,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尤其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极速脉搏波技术(UFPWV)对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颈动脉弹性变化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确诊的老年OSAHS患者(OSAHS组)80例,及74例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与之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对照组),应用极速脉搏波技术测定两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弹性参数,包括收缩起始脉搏波速度(PWVBS)、收缩末期脉搏波速度(PWVES),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颈动脉IMT及弹性参数,Pearson相关分析老年OSAHS组颈动脉弹性参数与IMT的关系。结果老年OSAHS组颈动脉IMT与PWVBS、PWVES均比对照组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OSAHS组颈动脉PWVBS、PWVES与IMT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OSAHS患者颈动脉在结构未发生明显改变之前,颈动脉弹性比老年健康者减低,UFPWV技术可快速测定颈动脉局部PWVBS、PWVES,是检测老年OSAHS患者颈动脉弹性变化的便捷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时分别采用诺和锐30与诺和灵30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61例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7%)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联合诺和锐30或诺和灵30治疗,疗程为12周,观察患者用药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变化及安全性。结果经联合治疗后,两组老年T2DM患者血糖控制均有显著改善,诺和锐30组较诺和灵30组血糖控制更好、胰岛素用量更少、低血糖发生率更低。结论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老年T2DM患者,加用诺和锐30较诺和灵30可以更有效且安全地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拜糖平(阿卡波糖)治疗新诊断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新诊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39例随机分成对照组19例,观察组20例,对照组应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应用拜糖平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肝肾功能情况,同时观察低血糖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观察组下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期间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发生。两组相比观察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拜糖平治疗老年新诊断2型糖尿病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大动脉硬化及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组和非洛地平组治疗组(各50例),另设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n=50)。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各组对象的颈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Crouse积分及心脏超声。对缬沙坦组,非洛地平组分别在治疗3个月、1年后复查血压和心脏血管超声的上述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缬沙坦组与非洛地平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逆转(P<0.05),左室肥厚改善。缬沙坦组与非洛地平组在降低血压方面作用相同,无显著差异(P>0.05),但缬沙坦组在逆转左室肥厚、逆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降低新的粥样斑块发生率方面优于非洛地平组(P<0.05)。结论缬沙坦除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外,还能逆转心脏和大动脉结构异常,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大血管病变患者的常见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选择99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常见危险因素[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吸烟、肥胖以及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总胆固醇(TC)、血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调查。结果 99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确诊为PAD患者31例(老年PAD组),患病率31.31%,未发生PAD患者68例(对照组)。老年PAD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吸烟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同时前者的空腹血糖、2hPG、TG、HbA1c、LDL-C指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吸烟以及血糖、血脂控制差均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大血管病变的常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疗效。方法将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南京市红十字医院门诊新发现的50例早期糖尿病患者予饮食控制、运动指导及胰岛素的强化治疗。血糖达标3个月后观察胰岛素用量、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胰岛功能情况。结果血糖达标3个月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空腹C肽、餐后2hC肽明显升高(P〈0.05),血脂亦有改善。结论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迅速控制高血糖,解除高糖毒性,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干部人群不同糖代谢状况及EHP,COPD,CHD,AF与糖代谢指标的相关性,为全面干预危险因素提供依据。方法对1103例(男性875例,女性228例)40~89岁干部健康体检中进行体质指数、血压、血脂、血尿酸、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项目检查。将血糖分层为血糖正常(NGT)、糖调节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IFG合并IGT、新诊断糖尿病(DM)5组,分析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各组异常检出率。研究血糖分层后各组对不同疾病原发性高血压(EHP)、冠心病(CH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房颤(AF)的影响。结果男性糖代谢异常(包括IGT、DM、IFG)检出率高于女性;在各年龄组中,糖耐量减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糖调节受损;在糖耐量减低的233例中,50~59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多因素有序logostic回归显示:年龄、体质数、HCT、TG、高血压与糖代谢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糖耐量异常的比例非常高,而日常诊断率却很低。对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更应关注糖代谢情况,积极进行OGTT,早期发现和治疗糖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达美康缓释片在老年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达美康缓释片(30~60)mg/日,一次服用.观察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及体质指数等指标,疗程8周。结果经达美康缓释片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治疗前,而餐后30分钟胰岛素水平较治疗前升高,治疗中无严重低血糖反应。结论达美康缓释片能有效降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能增加早期时相的胰岛素分泌。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血糖状态下血小板活化程度与血管内皮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分别选取老年IFG、IGT、T2DM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FPG、TG、TC、HDL—C、LDL—C、HbA1c等,同时送检血小板膜糖蛋白CD61和CD62P。采用高分辨率血管外彩超测定肱动脉反应性充血舒张度(FMD)和含服硝酸甘油后内径变化度(NTG)。结果①T2DM组、IGT组、IFG组的FMD较NC组显著下降(P〈0.05),而T2DM组的NTG与IGT组、IFG、NC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②T2DM组、IGT组、IFG组的CD61和CD62P较NC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内皮功能损害和血小板活化在糖尿病前期就已经存在了,两者互相促进,在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患者早期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共同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危险因素在老年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中的分布与聚集状况,为老年VD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123例首次发病的年龄≥60岁的老年脑血管病患者,根据简易精神智力量表(MMSE)及美国神经精神病学第四版精神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痴呆诊断标准确诊为VD患者40例(VD组)。根据头颅CT检查结果选出脑卒中部位。性质与之相匹配的非痴呆的脑血管病患者40例做为对照(NVD组),另自门诊及住院一般疗养的老年人中选出40例做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其体重指数(BMI)、血压、血脂、空腹血糖、负荷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等指标。结果收缩压(SBP)、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小时血糖(2HPG)胰岛素抵抗(HOMA—IR)在对照组、NVD组、VD组依次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呈下降趋势。SBP、2HPG、HOMA—IR在VD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VD组MS发病率与危险因素个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VD患者存在更严重的代谢紊乱,早期干预将有助于延缓和减少痴呆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老年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IR)患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例老年高血压伴IR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卡维地洛组,前者给予氨氯地平片,后者给予卡维地洛片。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及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血清瘦素(LP)检测和动态血压监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两组空腹血糖(FBG)均有下降趋势,但用药前后对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②用药后卡维地洛组ISI有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升高不显著(P>0·05)。③用药后卡维地洛组空腹胰岛素(FINS)及血清瘦素(LP)分别显著降低(P均<0·01)。④用药后卡维地洛组2h血糖及2h胰岛素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高血压伴IR的患者中应用卡维地洛可明显改善IR,降低瘦素水平,可提高降压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及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在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2013年浙江省台州医院同时检测HbA1c、GA及FPG的人群的相关数据,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以得出3种指标诊断DM的cut-off值、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the Curve,AUC)其灵敏度、特异性,再进一步计算3种指标联合诊断DM的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①DM组的HbA1c、GA及FPG均高于非DM 组( HbA1c:9.14%vs.5.84%, P =0.000;GA:24.8mmol/Lvs.13.8mmol/L, P =0.000;FPG:9.65mmol/L vs.5.77mmol/L, P =0.000)。②HbA1c诊断DM的cut-off值为6.85%,AUC为0.911,灵敏度为84.2%,特异性为96.2%;GA诊断DM的cut-off值为17.5,AUC为0.881,灵敏度为71.6%,特异性为93.6%;FPG诊断DM的cut-off值为7.52mmol/L,AUC为0.836,灵敏度为70.2%,特异性为82.1%。③HbA1c、GA及FPG联合诊断DM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91.1%,76.3%。结论HbA1c、GA及FPG对DM皆有诊断价值,其中HbA1c的诊断DM效能最大。 HbA1c、GA及FPG联合诊断可提高DM诊断的灵敏度,在DM筛查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适宜的临床液体治疗方案。方法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或盆腔手术的老年患者30例(年龄≥65岁),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A组60min内持续输注复方乳酸钠10ml/kg,B组60min内持续输注复方乳酸钠15ml/kg,C组60min内持续输注复方乳酸钠20ml/kg。所有患者输液20min开始硬膜外给药,麻醉平面上界控制在T10~T12,研究结束后方可手术。记录输液前及输液60min内每隔5分钟的心率及收缩压、舒张压、中心静脉压(CVP)及血红蛋白(Hb)浓度的数值。结果3组患者在输注复方乳酸钠后血液稀释度均有所变化(P〈0.05)。与A组相比,C组T45后的血液稀释度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CVP较基础值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组的输液方案比较适宜,能更好地预防老年患者硬膜外麻醉诱导期间低血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6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诊疗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年龄≥60岁的12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按年龄分为60~69岁组、70~79岁组以及80岁及以上组,并对各组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的特点及治疗手段进行分析。结果老年AMI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病最多(85例,66.41%),其次为有吸烟史(60例,46.88%)和合并糖尿病(33例,25.00%)。男性组吸烟人数显著多于女性组(P〈0.05)。女性组空腹血糖水平(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显著高于男性组(P〈0.05)。60~69岁组中有吸烟史者显著多于80岁及以上组(P〈0.05);且60~69岁组患者的BMI显著大于80岁及以上组(P〈0.0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90.63%)显著多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9.37%)(P〈0.05)。2支及以上冠状动脉病变显著高于单支病变(P〈0.05)。男性组与女性组之间治疗手段无显著差异。60~69岁组中经介入治疗的患者显著多于80岁及以上组(P〈0.05)。结论高血压、吸烟及糖尿病是老年AMI最主要危险因素,应戒烟并合理控制血压、血糖水平,应提高PCI和溶栓在老年AMI患者中的治疗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年龄大、慢性并发症多、不适合大强度运动的特点,观察长期适度的、规律的有氧运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10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组和非运动组进行对比,观察运动前后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并与未进行有氧运动治疗的53例患者对照比较。结果 40周后运动组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降低,而非运动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长期规律的、适度的有氧运动,能明显降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因此,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长期规律的、适度的有氧运动与长期的药物治疗有等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观察了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血清脂质的关系。方法对9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及48例老年对照组的血清胆红素(TB)及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 AI(ApoAI)、载脂蛋白 B(ApoB_(100))、脂蛋白(a)[Lp(a)]进行了测定。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 TB 含量显著低于同龄对照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 TC、LDL-C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 HDL-C 水平却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 TC、ApoA I、ApoB 及 Lp(a)水平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人低血清胆红素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治疗高龄老年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56例高龄老年心衰患者被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左西孟旦+常规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心功能,测定NT-pro BNP,SV,LVEF等指标,并进行安全性分析。结果左西孟旦组显效率、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左西孟旦治疗在降低NT-pro BNP,改善SV,LVEF方面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常见不良反应为低血压、食欲不振、头昏。结论左西孟旦治疗高龄老年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可明显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心功能,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