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争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论被认为是哲学的重要内容.目前,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存在相互抵牾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学界对实践本体论又有不同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主张以"实践"去理解人及其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可称之为实践论的世界观.问题在于马克思哲学能否回避本体论?如果不能回避,那么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确立之后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首先把现实世界视为人的主体化世界即文化世界,又把文化世界视为生活世界的总体,从而确立了文化世界的生活世界总体意蕴。由此,马克思的新世界观首先是文化世界观即生活世界总体观。学界对马克思的生活世界观虽有诸多论说,虽有文化世界视域,但尚未触及生活世界总体性的意义结构以及生活世界境界特别是工作世界境界问题。马克思哲学的最终价值旨归不是探寻世界是什么的世界观,而是基于世界观指向改变世界的世界境界,即生活共同体境界。  相似文献   

3.
传统哲学的世界观以预设的本体作为解释世界的根据、借助于形而上学的抽象思维而确立。然而,内在于意识之中的哲学所信守的那种不变的世界观解释,在面对意识之外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时,客观上必然引发哲学的世界观发生变化。马克思新世界观超越了传统世界观哲学的局限,它从人的自身生存活动中去寻求人的活动的价值与意义的根据的理论尝试,是对人与世界存在与变化的现实的、科学的、历史的回答,它实质上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了。  相似文献   

4.
“人就是人的世界”,当马克思说这句话时,意味着一种以人的尺度审视人周围世界的崭新的世界观的确立。王永昌同志的《走向人的世界》(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年8月版)一书,以马克思所昭示的人的实践创造活动的本质为指导线索,探讨了现实的人和现实世界的内在统一性这一最富有哲学魅力的跨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创造性地建立了一种以自然界的先在性为前提,以人的革命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为基石,以人的对象化和世界的人化、物的外在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的辩证统一,现实的人和现实世界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崭新的哲学世界观。可以说,对人和现实世界关系的实践性把握和回答,是马克思新哲学的基本特征;而科学合理形态的实践观,则是马克思新哲学世界观的内在灵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在本质上是现代哲学,而现代哲学则是一种生活世界观和生成性思维。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与现代西方的某些哲学家注重日常生活或精神生活不同,马克思所理解的生活世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马克思哲学核心价值观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其价值原则可概括为:解放人、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塑造人。深入挖掘马克思开辟的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哲学道路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意蕴与其在哲学上所实现的视域转换密不可分。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不是站在世界之外观世界,而是置身于世界之中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世界就是现实的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存的感性世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转向实现了一场彻底的本体论革命,马克思哲学既不是物质本体论也不是实践本体论,在马克思哲学中并不存在二者之间的纠缠。以自然先在性为前提和物质本体论为根本的辩证唯物主义无法体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意蕴就在于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8.
方以启 《北方论丛》2011,(4):103-107
1845年前,马克思肯定"哲学",把哲学当做解释世界的总原则、总公式,站在哲学立场上分析研究各种问题。1845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否定"哲学",确立了研究问题的实证科学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哲学"但是并不反对世界观理论。在把哲学理解为理论化世界观的含义上,我们仍然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有哲学,但是,要防止回到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反对过的研究问题的"哲学立场"上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谓之为"新世界观",谓之为哲学革命,在于它所实现的变革既是根本性的,也是总体性的与全面性的.称它为根本性的,在于它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转换;称它为总体性的与全面性的,在于它将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辐射于人与世界全面性关系的每一个方面,而不仅止于社会历史领域或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方面.解读马克思新世界观的革命性变革,不仅不应遗漏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相反还应将它视作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的逻辑的重要结点,以及理解人与世界的全面与总体性关系的逻辑起点.当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诉诸一种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性的历史性的理解.可以说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因而也是一种社会性的与历史性的自然观.实践的、社会的与历史的等概念在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的逻辑运思中,是圆融与互通的.  相似文献   

10.
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本性以及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成为"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当前哲学研究中被悬置掉的马克思哲学视域的讨论。应当重新在学界深入讨论三个问题:马克思哲学的视域是整个世界还是人的世界,物质本体论与实践观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马克思哲学的本性到底如何理解?"物质本体论"者坚持认为马克思哲学视域是整个世界,"物质本体论"没有否认实践观。从实践理解与强调的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内含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面向人的生活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1.
作者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于建立了一个新世界观即实践世界观,马克思多方面地表明了这一世界观的性质。这个实践世界观把人对世界的关系理解为实践关系,其主要环节有:实践的人,人的实践,人的实践所1.2.3.面对所开辟的对象世界。从这一关系出发,不仅可把“两唯”哲学的合理内容包括在内,而且可概括我国年来马克思20主义哲学的重要发展,从而形成实践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走进当代的追问与理解马克思哲学本性以及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紧密相连.在"重新理解马克思"学术研究现象背后,哲学研究中存在着将马克思哲学视域"整体性"强行分割的现状.为此必须追问三个问题:马克思哲学的视域是整个世界还是人的世界?物质本体论与实践观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马克思哲学的本性到底如何理解?"物质本体论"者坚持认为马克思哲学视域是整个世界,"物质本体论"没有否认实践观.从实践理解与强调的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内含干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面向人的生活的世界观,这才是马克思哲学视域"整体性"的合理理解.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在此,马克思对他的“人的世界”观给出了一个十分恰当的名称——实践的人道主义,即关于现实的人通过社会实践将其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属人的对象世界同时改造主体世界之道的哲学学说。  相似文献   

14.
方以启 《兰州学刊》2008,40(5):43-45
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为马克思在分析问题时处理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关系并肯定了后者的根源性作用;马克思的哲学是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根本不同之处在于意识对象观上发生了变革,确立了新的出发点——实践,形成了自己新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本质上都是以人与世界及其基本关系、人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和使命为研究主题的关于世界图景的理论。严格地说,不同派别、不同时代哲学之间的分野,主要不在于研究对象本身,而在于怎样理解和把握对象。马克思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本质区别,也主要不在于被研究的对象,而在于马克思运用新的哲学思路和哲学方法把握对象。我们认为,马克思哲学的诞生所以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催发了一场新的革命性变革,关键在于它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其内在灵魂的。怎样看待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直接涉及到对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特点的理解,也直接涉及到对马克思哲学的评价。因而深入研讨马克思哲学实践观,意义实在重大。  相似文献   

16.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世界观发生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向”。这一“转向”的实质是,马克思初步克服了唯心论者和旧唯物论者的“柏拉图主义世界观幻象”,在世界观上展露出“新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质。马克思大学时代的哲学思索为这一“转向”奠定了重要思想前提。在求解旧哲学的世界观固有的“对立难题”过程中,马克思从前提上解构了哲学家们的“柏拉图主义信条”,建构了哲学与世界的“辩证联系”。《莱茵报》时期的革命实践是推动这一“转向”成功实现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将哲学的立足点牢牢扎根于现实世界的土壤,破除了唯心论者关于“超感性世界”的崇拜;通过解剖现实世界的“不合理性”而暴露其矛盾本质,克服了旧唯物论者将现实世界构造为“感性客体”的局限;通过思索从根本上变革“旧制度”的必然根据,初步获得了“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理内涵。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有没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具有独立的哲学维度?这并非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澄清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观变革,是理解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维度的关键点。马克思以一种“反哲学”的立场摒弃了以往哲学所具有的“从原则出发”、“包罗万象”、“作为科学的科学”的性质,仅仅赋予哲学以“世界观”的意义,从而实现了哲学观的变革。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新世界观,它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在“世界观”的意义上,我们今天仍然可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但要防止向旧哲学的回复。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关于世界的本原或文化基础的绝对真理.这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本质主义的思维.而现代哲学则终结了这种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哲学,转变了哲学研究的内容和观念,将哲学转向探究人的生活世界和人自身的命运,确立了哲学是人的生活形式和存在方式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近代哲学的世界观是一种科学主义世界观 ,从马克思开始 ,西方哲学出现了由科学主义世界观向生活世界观、由本质主义向生成性思维的转折。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 ,其特征为 :重过程而非本质 ,重关系而非实体 ,重创造而反预定 ,重个性、差异而反中心、同一 ,重非理性而反工具理性 ,重具体而反抽象主义。由于对生活和生成的不同理解 ,现代哲学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生成观 :现代西方哲学所理解的生活世界主要是指人的日常生活 ,其生成性思维只见生成的非确定性 ,“遗忘”了生成的确定性 ;而对于马克思哲学来说 ,生活世界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 ,生成性思维则是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是马克思确立新世界观的标志。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是以革命实践为基础的,是在研究具体的历史生活的基础上实现的。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同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同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在研究马克思实践观形成的问题时,首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