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不发愁贝聿铭(1917年-)是享誉全球的著名华裔建筑师,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曾有媒体问其健康长寿"秘笈",他笑答:"不发愁,快乐。"贝聿铭一生精力充沛,九旬高龄时,仍旧不知疲倦地工作,设计了苏州博物馆。工作对于他来说,大约也是一种快乐。他笑称自己是"劳碌命",人到苏州,就每天埋头工地,有时忙碌至凌晨,待在  相似文献   

2.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是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生活中的贝聿铭生性乐观,每当遇到问题时,他便用自创的一套"减压法",轻轻松松就能减去烦恼。了解这方面的人都知道,建筑师从事的是一项极度复杂的工作,需要与各方面打交道,尤其是公用建筑设计,更容易受到媒体批评和公众指责。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作文》2007,(11):21-22
中国出生的美籍建筑学家贝聿铭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富于创造力的建筑师之一。他把东西方的理念都融入了其建筑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4.
贝聿铭的美学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贝聿铭的生平和经历 ,从考察他的建筑自然观、技术观和科学观高度 ,分析他的建筑美学观念和他在建筑设计实践创造过程中对美的追求 ,以及对美学方法的应用 ,从而总结出作为艺术巨匠的贝聿铭取得重大设计成果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取得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杰出成果。他自工作以来设计的包括法国卢浮宫金字塔在内的众多博物馆、饭店、展览中心都成为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杰作。他在《把每个睡醒后的早  相似文献   

6.
一位颇具影响力的资深记者,曾深深感动于建筑师贝聿铭的两句话。一次是贝师与许多外国同行面对中国北京的红墙碧瓦,感动于古建筑的美时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一次是贝师听人说起代表北京古都文明的四合院、小胡同被大批的拆除时,他说了这样的话:“我是一个外国人,不懂中国的事……”这位资深记者反复强调:贝聿铭是一位美籍华裔。可以理解为,这位记者尊敬享誉世界的大建筑师,不想对他有任何的责难。其实,也不会有任何的责难。原因是,我们需要的不是责难,是思考。儿不嫌母丑,但儿更热爱美丽慈祥的母亲,因为她更智慧,更亲切,更圣洁,更具尊…  相似文献   

7.
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但最终是艺术。通过分析西方建筑的艺术定位,比较“建筑”与Architecture含义的异同,指出Architecture的正确释义应是建筑艺术而非建筑工程,Architect的正确释义应是建筑艺术师而非建筑工程师,“建筑”是对Architecture的片面解读,艺术的缺失是制约中国当代建筑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文章还分析了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中重理工轻艺术的现象及其原因,分析了在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存在的艺术缺失问题以及所带来的弊端。最后提出了中国建筑回归艺术竹对策,指出中国建筑要迅速提高设计水平并在世界建筑界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必须正视并解决建筑艺术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通过不懈奋斗获得院士头衔的为数不多的美籍华人之中,大多数是理工方面的专家,在艺术和人文学科方面只有两位,一位是杰出的建筑艺术大师贝聿铭,另一位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高级研究员、81岁的历史学家何炳棣教授。“都是炎黄热血男儿,岂容外人无端抹黑。别看我80多岁了,我何炳棣仍然还是个斗士!”天庭饱满,地阔方圆,一双大眼犀利有神,满头银及整齐地背向脑後,这是我见到这位老者的第一印象。何老十分健谈,按他的愿望,在授予他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的仪式後,有一个学者之间的轻松自然的学术恳谈会。与会的有中国…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建筑美学还是块不是空白的空白。本文通过读邓焱教授的《建筑艺术论》,特就中国式“建筑美学”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肯定了《建筑艺术论》的基本特点、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认为《建筑艺术论》是一部“中国人写中国人的书”、“中国人弘扬中国人的文化”、“中国建筑学家论建筑艺术”的行家好书。正因为如此,《建筑艺术论》填补了古人和前人留下的中国建筑界需要和期待的“建筑美学”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说过:“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建筑,体现了人的精神的一种理念和境界,是人类追求精神愉悦的固体延伸,是居住最富生命力的表现。南宁是十分重视建筑艺术与环境生态建设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拥有以南湖风景区、青秀山风景区、邕江为代表的优美的“一湖一山一水”的绿色风景线,曾荣获“联合国(迪拜)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建筑界同仁的眼里,“鲁班奖”无异於诺贝尔奖。所有的建筑企业都把“鲁班奖”作为奋斗的最高目标,但却常常不能如愿。因为,“鲁班奖”的评选实在是太严格了。然而,在古老广袤的中原大地却有这麽一家企业,他们参建的新东安商场、文化部办公楼、清华大学科技楼、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分别获得“鲁班奖”!这是一个令许多同行惊讶羡慕和社会赞许不已的业绩。这家公司是河南新蒲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掌门人”叫王双对。在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上,王双对和他的新蒲人用双手托起座座大厦,用座座大厦谱写自己的建筑人生……王双对有一个梦想…  相似文献   

12.
当前建筑界流行一股“欧陆风” ,本文结合建筑历史阐释了“欧陆风”的基础 ,并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和美学思潮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欧陆风”产生流行的原因 ;分析了“欧陆风”存在的不合理性。文章认为在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 ,不应盲目崇尚西方文化 ,应结合传统 ,挖掘地方建筑特色 ,创造出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  相似文献   

13.
贝聿铭,著名建筑设计大师,生于1917年,17岁的时候到美国去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设计。31岁时,他辞去了教师的职务,接受了美国房地产巨商泽肯托夫的邀请,开始从事商业住房的设计,之后又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他设计的项目,一些有代表性的,包括像美国国家艺术馆的东楼,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还有巴黎罗浮宫的重建工程等。他的这些建筑,被人称为是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也成为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 他已经81岁高龄,又担当中国银行在北京总部大厦的设计工作。他在事业中存有什么遗憾,对中国城市建设又有哪些忠告,请看杨澜1998年的独家采访。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年仅二十岁的邓恩铭,作为山东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 邓恩铭出生在贵州省荔波县水堡寨一个水族劳动人民家庭。少年离乡赴山东求学,中学时代即投身革命运动,后来与王尽美等发起建立山东共产主义小组,为创建中国共产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是“一大”代表中仅有的一位少数民族同志,堪称中国少数民族中最早的共产主义战士。  相似文献   

15.
源于对建筑本体的探求 ,建筑史上出现了风格、流派之争 ,普利兹克建筑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从其历届获奖者的建筑主张不难发现 ,现代建筑本体的价值取向始终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徘徊 ,反现代主义的流派所作的某些尝试也扩大了建筑哲学范畴 ,而探求建筑本体的过程极富有意义 ,通过它可把握建筑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园林,名之为“文人园”,它是饶有书卷气的园林艺术。前年建成的北京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先生的匠心,因为建筑与园林结合得好,人们称之为有“书卷气的高雅建筑”,我则首先誉之为“雅洁明净,得清新之致”,两者意思是相同的,足证历代谈中国园林总离不了中国诗文。而画呢?也是以南宋的文人画为蓝本,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归根到底脱不开诗文一事。这就是中国造园的主导思想。从南北朝以后,士大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避嚣烦,寄情赏,既见之于行动,又  相似文献   

17.
陆游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长命高产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活了八十五岁,生有六子,兼有孙子多人。在他坎坷的一生中,除了任官供职,积极从事爱国抗战,努力创作诗歌外,他还十分注意对子孙的教育,“父子更兼师友分”(《示子聿》卷26),既是严父,又是师长。在他留存至今的九千三百余首诗作中,示儿诗就有一百八十首之多,约占全诗的五十分之一,这在文学史上是少有的现象。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对于今人如何鞭策自己,如何教育后代都将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建构”逐渐为国内建筑界所热衷的背景下,中国实验性建筑师开始了有关建构的创作实践,为我国当前建筑创作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运用现象学的方法,从建构的基本内涵入手,通过对实验性建筑师近期一些论文和作品的解读,指出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对建筑语言与建构文化的探索,正是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希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王澍获得2012年度普利茨克建筑奖是中国本土建筑师获得国际范围内广泛认可的开始,王澍的作品反映出对传统中国建筑文化传承发展的某种思考,从他获奖的事件观察本土建筑师的成长,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建筑教育和建筑师自身塑造等方面的进步,也引发建筑界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叶艳莉 《社区》2008,(20):30-30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窗户就是古典建筑的眼睛。作为建筑中与人接触最多的构件,它也就成为装饰的重点,换言之,也就成为艺术表现的重点,诚如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说。中国的窗子不仅有着实用性。更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浙江是石窗艺术的重镇。观察浙江石窗,对石窗艺术则可有基本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