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骆玉明 《领导文萃》2011,(15):118-120
许大将军到底是什么念头,实在没有办法知道。或许,他只是天性与林妹妹、宝哥哥不能相容,便兴之所至地乱扯了一通?  相似文献   

2.
日前,偶翻旧书,再读范仲淹先生的《岳阳楼记》,仿佛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又一次的洗礼,感触颇深。范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令人敬佩。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被贬为岳阳知州的滕子京主持重修了岳阳楼,他认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显,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喜”,便请好友范仲淹写一篇楼记。当时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因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邓州。他不因自己的处境而戚戚自伤,欣然命笔,借楼写湖,凭湖抒怀,感物思情,忧国忧民,一挥而就,写成一篇气势宏伟、恣肆淋漓、情景交融、富有哲理、流传千古的雄文《…  相似文献   

3.
画名:《早春图》,轴/绢本/浅设色,作者:宋/郭熙尺寸:纵158.3厘米,宽108.1厘米,是绘于双拼绢上的大幅全景式山水。收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者介绍:郭熙(生卒不详,王伯敏《中国绘画史》推断为1023—1085后),字淳夫,河阳温县(今属河南省)人。本来是一个民间画师,得宋神宗赵顼的常识,于熙宁(1068—1077)间任画院艺学,后升任翰林待诏直长,在宫中画了大量屏障壁画,“受眷被知,评为天下第一”。郭熙从事山水画,全凭个人喜好,原无师承,后临摹李成六幅《骤雨图》因而笔法大进,“得云烟出没、峰峦隐显之态”;更“于高堂素壁,放手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  相似文献   

4.
正毛泽东读《西游记》,和读我国其他优秀的古典文学名著一样,开始是当故事读的,后来就联系我国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的实际,从各种不同的视角去阅读,去理解,去运用,去说明实际问题。从政治的视角阅读《西游记》《西游记》是一部著名的神话小说,从政治的视角去阅读这部小说,这不能不说是毛泽东阅读《西游记》的一大特点。1957年2月8日,毛泽东同文艺界的同志有一次谈话,旨在宣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号召社会各界帮助共产党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是多年来一直保留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散文。从第一次教学《背影》算起,我与它已经打了20年的交道。反观我对《背影》的解读,可以归结为四个层面,称之为“四读《背影》”。  相似文献   

6.
正中南海毛泽东故居藏书中有一部大字木刻本《二十四史》,它是工作人员根据毛泽东阅读中国古籍的实际需要,于1952年添置的。毛泽东特别喜爱它,每次去外地视察工作、参加会议和调查研究时,都嘱咐工作人员带上这部史籍。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读到哪里。无论在住地的办公室里、在外出的火车上,不分白这部大字木刻本《二十四史》与毛泽东朝夕相伴24年,毛泽东对其堪称手不释卷,阅读之刻苦,阅读遍数之多,批注文字、圈点符号之多,思考之深,理解之透,都让人叹服。  相似文献   

7.
我是贵刊一位忠诚的读者,在基层镇政府工作,自认识贵刊几年 来,我每期必读,从中受益非浅。可以讲,贵刊是一份值得认真阅读和 收藏的杂志,她如一位美丽的少女,是那样的吸引人。《读者》杂志是 很有名的一份杂志,但我认为贵刊一点也不比她差。《领导文萃》各个 栏目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内容深刻,每一篇文章都如一道特色菜,让 人回味无穷,爱不释手,很值得各级领导阅读和参考。感谢你们,用学 者的认真,把这么好的精神粮食贡献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8.
胡良鸿 《科学咨询》2006,(15):63-64
画名:<早春图>,轴/绢本/浅设色, 作者:宋/郭熙 尺寸:纵158.3厘米,宽108.1厘米,是绘于双拼绢上的大幅全景式山水.  相似文献   

9.
老钝 《领导之友》2008,(5):63-64
我酷爱读书,可是身处偏僻,所读之书极其有限,性又至钝,偶有所得,多一知半解。然而,对《聊斋志异》的喜爱却至老弥笃。家父于《聊斋》也情有独钟。还记得儿时冬夜,一家人挤在一铺火炕上,躺在被窝里,听父亲给老祖母说《聊斋》。  相似文献   

10.
蔡灵 《经理人》2013,(5):40-42
总投资1.06亿元,共有四个投资方,秀威电影占30%,安乐影片占10%,比高集团原本拥有60%股权,但在上映之前将30%的股权溢价20%卖给了文化中国,之后华谊作为发行方支付投资方8800万元的保底金,而协议规定这部分保底金也视为投资额,因此华谊可称为真正的投资者。  相似文献   

11.
正《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是共产党人的"圣经"。《共产党宣言》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而成,发表于1848年2月,其公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68年以来,关于现实世界的著作,《共产党宣言》是除《圣经》以外发行量最大、出版的版本和次数最多、传播范围最广的著作。这本薄薄的册子深刻地改变了  相似文献   

12.
罗曼·罗兰(1866—1944年)是一位极著名的反对侵略、拥护苏联的杰出战士,是本世纪全人类伟大的良心之一。罗曼·罗兰夫妇(他当时的夫人是俄罗斯人)于1935年的6月23日至7月21日共27天,只到莫斯科一地去进行过一次访问。名义上他是受苏联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和高尔基的共同邀请去访问的(有的文章说只是应高尔基之邀去访问的,但日记内容看来不像),但实际上他是受苏共中央邀请去访问的,看了日记后就可明白这一点。罗兰在资料很不充分、本人又是在全封闭中进行的“访问”,而且又是在苏联的弊端也还远未充分暴露的时候,他就已经看出了很多危险的征候。他在日记中说:“可要小心震动,有朝一日,在一个美丽的日子里,那震动会突然发生的!”(174页)事情也那么准确,正是在此日记得以公开的五年之后,那里的“大震动”果然发生了——苏联共产党自行崩溃了,苏联国家也自行宣告解体了。不过,这些都决不是“突然发生的”,共中根深蒂固的远因,在罗兰的日记中就已经被初步的、温和的指出了。下面我想拣出几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来介绍一下,但我不能全靠转述,而必须引用一些原文。有些事情材料太多的,只能举一二则例子。至于还有一些问题就只有略过,不一一介绍了。  相似文献   

13.
“从政要读《曾国藩》”,显然是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带来的轰动效应之一。《曾国藩》热固然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本身的魅力分不开,但仅凭这一点恐怕不能完全解释《曾国藩》之所以如此受国人、特别是精英阶层的厚爱。《曾国藩》热肯定是反映了身处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于那个时代的一位伟人产生的带有时代特征的共鸣。本刊也曾断断续续地选用过这方面的几篇好文章,从官场、际遇、心智、人生等侧面,或褒或贬地把这样一个晚清重臣、赫赫有名的曾文正公,从我们认为有意义的特定的角度,引介给大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认为这确确实实是一部好书,而有关方面的评论中也确确实实有不少很值得一读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徐中远 《领导文萃》2013,(20):83-85
《智囊》是毛泽东晚年很爱读的线装本史书之一。他曾阅读过两部《智囊》,这两部《智囊》都是木刻线装本。一部放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地的会客厅里。这个会客厅是他晚年经常会见外宾的地方,也是他读书学习的地方。除工作、会见宾客外,他几乎每天都要在这个会客厅里看书学习。另一部放在中南海增福堂毛主席书库里。这是一个旧式的四合院。南边是永福堂,毛泽东原秘书田家英曾在这里办公;北邻来福堂。这三个院子,增福堂可用房间稍多,院内条件也好些。因毛泽东藏书较多,只有增福堂能  相似文献   

15.
正《实践论》是毛泽东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紧紧抓住实践和认识这一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经验,系统阐述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具体分析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科学揭示了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揭露了中国共产党内  相似文献   

16.
我在31岁的时候,由学校转到乡政府工作.虽然我有十年的工作经验和满腔的工作热情,但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工作、全新的人际关系,还是让我一时无所适从,不能很快进入角色.  相似文献   

17.
头一回看《领导科学》杂志,是在我作为外聘工进入一家国有企业控股的公司后。这家公司的总经理是局里安排的一名副处级干部,而我是做总经理助理工作的,老总爱看《领导科学》,我也就随手翻了翻,但这一翻,便放不下手了。我的顶头上司是一位不爱走上层路线、对基层干部有一颗亲近之心的领导。他曾坦言,以他在局里的资历和家庭背景,只要稍稍走一下上层路线,到他现在这个年龄至少是副局级了。但他不喜欢这样做,也不愿意这样做。他认为,能走到哪一步,全凭自己的工作能力。他的桌上一直摆着《领导科学》杂志,而且我经常看到他有点空闲的时候就拿起…  相似文献   

18.
正"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被誉为知行完备、至善之人的孔子,在其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盛名之下,还具有另一重身份——政治理论家。从其"十五而志于学"时起,孔子逐渐萌生"入仕"的政治理想,并终其一生思考治国理政的诸多问题。《论语》中的政治理念是孔子多年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智慧结晶,其中一些论说对于提升当今党政干部的领导素养和为政艺术仍有借鉴意义。一、领导素养  相似文献   

19.
黎明 《经营管理者》2012,(6X):379-379
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之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建设一个高度道德的社会是人类发展的归宿,而情感作为维系人类的纽带,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归宿,不仅包括对自身感情的关注,更包括对他人的同情同感,以及对正义的追求。本文试图从这两个角度进行阐述,找寻道德情操的真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