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吉"多表示吉祥、吉利义,而在古代文献中"吉"还可有坚实义。对于坚实义,《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均未收录。"吉"有坚实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证据:第一,从字形看,"吉"从矢,而"矢"在古代有正、直之义;第二,音近义通,声符具有示源功能,从同声符字来看,以"吉"得声的字多有直、坚义;第三,坚实义与吉祥义具有相通性、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上古曾称天子所居之处为"县",进而扩而大之,将整个国家也称为"县",以"县官"指天子;"官"有国家义,天子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因此由"官"又引申出天子义.对"县官"、"官"二词的天子义,现代一般大型辞书往往只停留于前人的识断,释义未周,皆当乙正之.  相似文献   

3.
"翁"、"婆"由亲属称谓逐渐泛化为社会称谓。在现代汉语中,"富婆"是"富翁"类推而出现的新词,体现了语言的对称性。在语义表达上,二者具有不对称性。"富翁"的语义逐渐磨损而泛化的力度强于"富婆",性别、年龄均不是"富翁"的区别性义素,年龄作为"富婆"的区别性义素的强制性也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4.
有学者认为"竖"的本义是"竖立",作为詈语的"竖"源自其"僮仆"义,"僮仆"义则因其声符"豆"之"小"义而得。通过考察文献用例和分析字形可知:"竖立"是"竖"的假借义,其本义是"僮仆",该义源于"臤","臤"又得义于表示战俘义的"臣"字。  相似文献   

5.
从字形构造看,"义"一开始就带有"神圣命令"的意涵,墨家之"义"恢复了这个意涵。墨家之"义"还具有利他、不分亲疏、追求公平正义等特征。后世的"侠义",经过明代通俗小说的推衍和近代梁启超等人的论证,逐渐与墨家之"义"联系在一起。而"正义"这一术语虽然是在翻译西方著作中生成的,但它的内涵却与墨家之"义"有许多相同点,在墨家、儒家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和改造"正义"这一关键词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郭京宁 《中华魂》2012,(16):49-51
拆除西直门,惊现元大都城"和义门"西直门在元代,称为"和义门",是元大都西城垣之中门。明永乐十七年修缮后以原"和义"之名转承为"西直"。"和义"与"西直"之义相通。古以西方属"义",又有"师直为壮,壮则胜"之说。直,有理,理直,即为"义"。故将"和义"改为"西直"。当时它的主要功能是给往皇宫送玉泉山泉水的水车开门,故有"水门"之称。西直门瓮城是北京各城门中惟一的正方形瓮城,也是地铁动工之前,北京惟一保存完整的瓮城。1953年,为了交通方便,北京市曾考虑拆除西直门城楼和箭楼,遭到梁思成的强烈反对。梁思成提出在城楼两侧的城墙开券洞通行,城楼、箭  相似文献   

7.
释“僅”     
刘环 《百色学院学报》2010,23(2):99-101
"值"在中古曾"多、馀、颇、甚之意",但在宋朝之后此义逐渐消失,"僅"仍表"少"义.文章从声符表意入手,系联同源词,探索其词源义,得出其声符"堇"是两个古字形讹变的殊途同归,僅的词源义为"少".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副词"又"触发的预设与其词汇意叉密切相关.其中表重复或继续义的"又",表更进一步义的"又",表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义的"又",表示转折义的"又",用在否定句或反问句里表加强语气的"又"等具有预设触发功能.不同义项的"又"所触发的预设既表现出共性特点,也表现出一定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诛"字的本义是"责罚、责备",由"责罚、责备"义引申出"杀戮"。早在春秋后期,"诛"字便引申出了"杀戮"之义。但"杀戮"之义直到汉代才逐渐成熟并占据主导地位。"诛"表"杀戮"义兴起的缘由大约有三个:1.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具有绝对的统治力,往往君主的"责罚"被引申为"杀戮";2."诛""杀"二字的经常性连用,并逐渐凝固成词,促进了"杀戮"义的发展;3."责"字分担了"诛"字的一部分"责备、责罚"义,使"诛"得以专表"杀戮"义。  相似文献   

10.
析“皇”     
本文在简要阐述汉字字族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皇"族字进行分析,认为"皇"应是"煌"的本字,本义当为"光亮、火光",并由此引申出"大"之义。以"皇"为母文而加注类属标志的孳乳字,都以"大"义为义核,和它们的母文"皇"有孳乳关系。  相似文献   

11.
考“后”     
<说文>日:"后,继体君也."经过采用形训的方法,结合古代文献,依据"后"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并寻找"后"字词义发展的线索,可以系统地解释"后"字的含义:"后"的本义为"妇女产子",由此在母系社会被用作对最高首领的称呼,从而引申出"君"义及"继体君"义;由产子时的母前子後引申出"後"义,并造"後"字,因"后"的"继体君"义与"後"相通,加之音同,故常假借"后"为"後";综合"妇女产子"义、"後"义、及"继体君"义,引申出"天子之妃日后".  相似文献   

12.
《庄子 ·秋水》 “旋其面目 ”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秋水>篇中的"旋其面目"一语,"旋"当训"还",系还返、回复之义;"面目"指与神情有关的面容."旋其面目",即是回复其面容."面目"不表"脸"或"头"义,"旋其面目"不能解为"转过脸"或"转过头来";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北海"即黄河所入之海,在黄河入海口之东;河伯"东面而视",所视即为"北海",也用不着"转过脸"或"转过头来".  相似文献   

13.
由副词"这么"和动词"说"构成的"这么说",在言语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且用法特殊。它由表示"言说义"演变为表示"认为义",并进一步演变为话语标记词。作为话语标记的"这么说"在语篇中具有衔接、接续和确认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字很有发散力,一个是"义",一个是"衡"。所谓"度义而后动,衡事而后行"可见一斑。"义"和"衡",一个则重于道德论,一个则重于方法论。当然,两者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孔子说:"不患贫而患不均",就是既有方法论的提示,也有道德意义上的指引。因为"不均",必导致贫富分化,由分化必形成对立,而对立的情绪一旦尖锐起来,则怒火中烧矣。  相似文献   

15.
南宋时期,已通过发解试并获得州郡荐书、即将赴省试(礼部试)的举子,有不少人因家境贫寒,面临交通食宿、房租、考场用品购买等费用难题。用签约形式资助得解举子赴省应试的"义约"则应运而生,并在今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广泛流行。义约的名目繁多,以江西地区为例,就有以科举为名的"词赋义约""经赋义约",以等第为名的"龙头义约""梯云义约""甲科义约""南宫义约",以地域为名的"新昌县义约""古洪三洲义约""楚泮荣登义约""安仁县兴德乡义约",及以个人名义立约、以姓氏为名立约。义约的经费筹措形式包括众筹、得第者捐款、私试各科第一名出资等,这表明其订立主体事实上是得解举子。义约一方面推进了科举公正性的进一步实现,弥补了远方举子在制度方面缺乏的关怀,另一方面发扬了我国自古以来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分布分析原理,区分"出"类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的形式标准应为:1.从……里/中/下/上往外VP;2.从……里/中/下/上VP到外面。根据认知语言学的概念结构理论,"出"类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表示典型的"运动事件",可细分为"具体位移趋向义"和"抽象位移趋向义";结果意义可细分为"从隐到显的结果义"和"从无到有的结果义",不同的结果义对动词的选择有异。  相似文献   

17.
《歧路灯》中的动词"董"和形容词"古董"颇有地域特色。"董"是行为动词,在句中作谓语。"董"和"弄"在语义、语法上相同,而在语用、使用范围上有异。因此该书中的"董",都可以用"弄"替换,而"弄",却不尽可以用"董"替换。"古董"包含有难缠、固执、不易对付、变幻莫测、居心叵测、行为乖戾、喜欢惹是生非等义,可以表现性格、脾气、行为、内心、外在等诸方面。今天的豫西南等方言中也有与《歧路灯》相似的"董"和"古董",但古今的"董"都谈不上"粗俗",且"董"的行为本身从性质看并非都是"胡为乱来"。  相似文献   

18.
"败绩"本义为"毁坏绩麻",后产生隐喻义"毁坏功绩""事情的毁坏、失利"和"战争的失败"义;随着当时社会对战争环境与战争结果的普遍关注,"败绩"其中之一的隐喻义"战争的失败"上升为字面义,而在同时,"败绩"也固化为一个词。从"败绩"的词汇化历程看,隐喻义向字面义转化的关键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典型环境中图形的一种张显和普遍认可,是人们适应其特定时代或特定需求的一种主动选择。隐喻义的字面化是词汇化的一个条件。  相似文献   

19.
儒家在其道德建设过程中,强调"义以为上",力图使其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人们关于荣辱的体验,形成相应的荣辱观,实现其价值导向。儒家认为人"非利不生",用"义以分之",主张"义以为上"荣辱观,把"计利富民"作为价值导向,从而树立其在道德建设中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集韵>"慇,忧也.亦省."殷忧"之"殷",实为表"忧"义的"慇"之省形."殷"即"忧","忧"谓"殷","殷忧"二宇平列连言、上下同义.释"殷"为"深"不足为信;同样,将"忽若"注释为"忽然",亦难从."忽若"由"忽"和"著"两个同义语素凝结而成,犹今"如同"、"好象"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