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俐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4):109-110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的"海"一直被释为"海滨".本文从古籍文献语例、音韵学、<孟子>该书的语言习惯、孙叔敖居住地"期思"的考证,认为此"海"不可释为"海滨",应作"荒晦绝远之地". 相似文献
2.
杨向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5,(2)
甲骨文及金文中有象形字作:释「旒」以上金文两字,吴大澂以为「古穗字,象禾穗下垂形」(「说文古籀補」卷七,第41页)罗振玉未加解释,收甲骨诸字于待问编。郭沫若先生以为以六字「与黄字相较,其必为古佩玉之图形无疑,即「黃」之初字也。」(金文丛考170页)今按:以上六字应释作「旒」,说文「瑬」字云:「(?)玉也,冕饰。」古者冕延前后有缫旒,周礼弁师云:王之五冕:……五采缫上有二就……诸侯之缫斿九就。 相似文献
3.
谢质彬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释“零”“落”兼释“受”“萚”谢质彬一释“零”“落”“零”与“落”是同义词。古籍中常见。有时合用,有时分用,意思一样。《说文》:“落,凡草曰零,木曰落。”这是就对文而言;若是散文,则二者可以通用。训诂家所谓“对文则异,散文则通”,指的就是这种情况。那... 相似文献
4.
叶林生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4(3):309-316
历代学者对古籍中的“帝”以及与之相关的“王”、“后”等字解释或模糊不清,或有明显失误,对古史的研究造成了很大影响.文章以殷墟甲骨文及相关文献为据,论证了“帝”的意义的演变过程殷商及其先的神本文化条件下,“帝”皆指神;其与人王以及作为人王称谓的“后”不应混为一谈.“帝”指上帝、天帝是西周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5.
释“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闻玉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阅读古代典籍,经常会遇到一个“辰”字。此字的含义涉及先民的农耕生活及天文史知识,在远古的社会中确曾起过重要作用。《左传》昭公七年记:“公日,多语寡人辰而莫同,何谓辰?”春秋时代的鲁昭公已敏感地注意到“辰”在生活中的多方面作用及意义。宋代沈括也注意到“辰”字的多功能性,他在《梦溪笔谈》卷七中说:“事以辰名者为多。”并试图加以研究。近人陈遵先生也说:“‘辰’字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倘若能够了解这字的意义的来历,就可以明白中国上古天文学的大概。”①可见,正确考释“辰”的意尽,有助于华… 相似文献
6.
范毓周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
甲骨文中有“■”字,是自组卜辞中屡见的一个奇字。对于此字,过去诸家皆无释,直至最近,仍有人把它当作自组卜辞中出现的一个无法隶定的人物名称看。其实,这个字并非什么难以解读的奇字,它就是卜辞中屡屡出现的“王”字,只不过它是自组卜辞中一种特殊的异体写法而已。 相似文献
7.
徐山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0(2):53-54
“刃止刃止”字的篆书形体“从四止”,为会意字,其中朝向为上的两足状和朝向为下的两足状,当为同一人之足。其形体义指的是某人在泥泞的路上向前移动却又向后的滞氵刃止刃止难行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刘运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诗经·卫风·氓》,弃妇之辞也。末章曰: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即上文所言之“及尔偕老”,谓“总角之宴”时新婚夫妇白头相守之约誓也。“二三其德”之夫将此抛却脑后,弃旧迎新,故诗人述旧而为此刺心之论也。“旦旦,”曰”言其恳恻款诚”。准诸上下文义,郑说不误,然旦字向无“恳恻款诚”之义。释文曰:“旦,《说文》作悬。”《说文·心部》曰:“怛,也。从心,旦产。或从心,在旦下。《诗》曰:信誓悬悬。”悬为怛字别体,其义与诗辞之“旦旦”大不相类。今案“旦旦”应读作“沓沓”。上古沓读透母益… 相似文献
9.
孙玉洁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7,(1)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中学语文的传统教材,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近听有人把“床头屋漏无干处”一句中的“屋漏”讲成是“屋子漏雨”,实为不妥。 《辞海》释“屋漏”一词说:“古代室内西北隅设小帐的地方。语出《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郑玄笺:‘屋,小帐也;漏, 相似文献
10.
11.
启步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1,(3)
在日寇对盐阜地进行疯狂大扫荡的险恶形势下的一九四三年三月十六日,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奉命海道北上山东。三月十七日晨,当乘船行至连云港口外时,与敌巡逻舰遭遇,发生激战。由彭雄率领的全船二十多名新四军指战员,凭借手榴弹和手枪与敌人激战了整整一天,彭雄等十余人终因孤浮海面、弹尽无援而壮烈殉国。为追悼殉难者,当时任华中局社会部副部长的扬帆写了《彭雄不死》的悼文。悼文对彭 相似文献
12.
黄瑞云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5)
《邶风·匏有苦叶》:“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卫风·氓》:“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郑风·溱洧》:“士与女。” 诗中“士”都指男人,非公卿大夫士之士。 《说文》:“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这是古人无事生事做的文章,与“士”造字之源不相干。 相似文献
13.
释“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山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2(3):8-9
分析"去"字的甲骨文形体,为上"大"下"口"的会意字."去"一词的本义为"离去"义,而"去"的甲骨文形体上方部件"大"为一人,表示正在离去,而下方部件"口"则为另一人之口,表示另一人对离去之人正在说送别之言.<说文>"去"的小篆形体已从甲骨文的初形演变成了"从大,( )声"的形声字. 相似文献
14.
徐山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4):67-68
“罷”(今简化为“罷”)字的形体义为用网捕熊,“罷”一词的本义为“停止”。《说文》对“罷”字的形义分析不确,而“遣有罪也”的训释则为“罷”的引申义用法而非本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徐山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2):21-21,30
本文分析了"委"字的古文字形体,"委"字为会意字,其形体义为妇女背着禾物状.在综合考察了"委"的字形义、"委"一词在先秦典籍里的用法以及"委"的同源词情况以后,"委"一词完整的发生背景可重构为妇女背着[义素(1)]枯萎的禾物[义素(2)].<说文>"委,随也"的解释,实为"委"的引申义用法. 相似文献
16.
李慧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39-39
许慎《说文》:“介,(画)也,从八从人。”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介,象人著介(甲)形。”《汉书·五行志》:介者甲,甲,兵角也。《左传》:“或梦伯有介而行。注:介,甲也。”《诗·郑风·清人》:“清人在彭,驷介旁旁”。《毛传》:“介,甲也。”等等众说纷坛。根据字形,“介”的本义应是披甲之人,即披坚执锐之士兵。于是,许多与此有关的字或解释渐成为“介”字的引伸义,“介”字便有了多种意义了。 1.介有疆界之意。《说文》:“介,■也。”徐灏注笺:“古疆界字只作介。”《诗·周颂·思文》:“无此疆而界。… 相似文献
17.
徐山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3):95-96
通过考释“尤”字的甲骨文形体 ,笔者认为“尤”字“从又”(“又”即手状 ) ,并在“又”字上方的手指处加一短横划。“尤”字中的短横划为指事符号 ,“尤”字属于指事字。“尤”字的字形义指手指上有肉瘤。“尤”的本义为手指上的黑色肉瘤 ,为名词 ,“”为“尤”字的增形孳乳字。“无尤”一词在卜辞和先秦典籍里均用如“无灾异”、“无不利”之义。 相似文献
18.
刘志贤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4):119-122
“社”乃古代中国之重要礼俗,源于原始“地母崇拜”。古文字“土”“社”一字,其造字意象原型众说纷纭,有“土块说”、“男根说”、“女阴说”、“神主说”、“祭坛说”、“地母肚说”等。笔者认同“女阴说”,从文献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维视野,对社祭之源、社主原型等进行了论证。“社心.”之点乃经血、产血之象,“血祭”、“衅礼”、“血盟”等古代礼仪皆源于“生殖崇拜”。 相似文献
19.
周凤玲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
古人先后分别用岁、年表示地球围绕太阳一周的周期,即一个回归年,也就是阳历;年的概念确立后,古人又确立了纪年法;且对年的划分也经历了二时、三时、四时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