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性迷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对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的理解不断窄化,加之反现代性作风盛行,造成文学观念的现代性迷误。其根源在于现代性本身的内在矛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性本身的逻辑在历史情境中的展开,即在文学与社会的双重现代化之内在困境中的展开,最终使文学观念走向现代性的反面  相似文献   

2.
现代西方社会学有关大众消费的理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现代消费可以说是伴随现代社会一起诞生的,并对现代社会的结构和运作有着深远影响。本文简要追溯了西方现代消费的起源及其在当代的演变,同时介绍了西方社会学中有关消费的理论和解释。对现代消费的剖析主要是从两种取向入手的,一是围绕消费与现代性(齐美尔)甚至后现代性(博德里亚)的关系展开,一是探索消费与社会分层(从凡勃仑到布尔迪厄)之间的相互建构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具有支配性影响的"马克思学"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做了偏重"物化"观的解读,在实践上产生一系列偏颇和失误.实际上,马克思在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时,有一个"生活的生产"的重要理论预设和理论命题,强调了"生活"的本源性和生活与生产的互动生成关系,从而把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起来.因此,生活、生活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生活的生产"命题构成最具解释力的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架构.发掘马克思"生活的生产"这一重要理论思想,对于重构科学的社会理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构中国的新型现代性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自我观给现代个人和社会带来所谓解放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对现代性的反思离不开对现代性自我的反思.现代性道德是和现代性自我相伴产生的.因此,从道德哲学层面反思现代性自我对解决现代性自我问题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以麦金太尔道德哲学思想为学术资源,依次从现象层面和理论层面,分析了现代性自我的道德困境:道德自我的祛伦理性和社会组织的祛道德性;困境产生的理论根源:现代性道德哲学的内在逻辑--祛目的论,以使道德内在化;重构现代性自我的可能途径:重释德性道德传统,通过叙事重构现代性自我.  相似文献   

5.
W·本雅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其科学技术哲学的相关思想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本雅明的社会批判理论经常指向科学技术问题,同时,其丰富的"技术话语"构成了复杂的语境.本雅明技术哲学思想有着理论和现实根源,本雅明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个体经历影响了他的科技思想.本雅明技术哲学文本的初步研究表明,现代性、弥赛亚主义、马克思主义、自由意识构成本雅明技术语境的背景、意向、逻辑、风格.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中的消费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金 《社会》2000,(11)
现代消费已经越来越远离了传统的那种自给自足的方式 ,并以其无限的潜力 ,以一种真正惊人的步伐在向前迈进。无论就精神的方面还是就物质的方面来看 ,它都构成了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全世界的私人的和公共的消费在1998年已达到24万亿美元 ,是1950年的6倍①。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现代社会的大生产、货币、信用制度、普遍性的市场和前所未有的物质的丰裕为其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 ,消费就蕴于现代性之中 ,并得以不断地延续、扩展。它的精神就是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 ,消费走出了自身的限制———满足人们…  相似文献   

7.
美学的实践转向在现代实践转向到后现代实践转向的发展过程中,遵循着"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文化现代性"的内在逻辑。20世纪后半期的文化转向使得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及其产品的精英化和大众化界限模糊,失去了深度性而平面化,消解了形而上学性;同时,文化转向使得审美活动和艺术生产的主要方式——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大众化、消费化、休闲化以审美方式和艺术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着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实践转向的文化转向应该以先进文化引领发展方向,以新颖创意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与发展,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哲学变革就可以实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深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度相关联.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的理论高度直接影响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一旦将资本逻辑批判看做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核,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就具有了双重逻辑,一是适用于一切社会的人类学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二是以资本逻辑批判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前者是过去研究中被着力关注的问题,而后者如何呈现,至今还未得到系统的探讨.相比于前一逻辑,后者更能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微观”维度,更能有助于我们对社会生活做出更为现实的批判分析.基于资本逻辑批判的构架,马克思曾提出过诸多的“计划”,但最后完成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种新的理论构架是当前研究中还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展开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是否具有文化哲学思想,这是一个备受学界关注的问题.文章认为,虽然马克思没有频繁地使用"文化"概念,也没有提出系统的文化理论,但是马克思一生的哲学思考中贯穿着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这实际上是以主体性为核心的文化哲学的逻辑;只有抓住马克思思想的这一内在的文化哲学的逻辑,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补充意义以及他对现代性的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10.
传统社会将剩余劳动投入等级制社会结构再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系统处于维持生存的状态,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徘徊。资本力量使剩余劳动投入到物质生产体系中,不断增殖扩张而生成现代社会。资本扩张过程推进的生活世界货币化,是现代性生成过程的深层主线。由此形成了作为资本增殖机器的社会经济结构,塑造了现代人际关系、心理结构与行为方式,产生了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现代性特质,并展示为都市生活、品牌崇拜等现代生活方式,从而创造出充满悖论的现代性。中国现代化进程应当对西方式现代性扬善抑恶,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王新生 《求是学刊》2007,34(2):21-27
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变化,对于认识消费社会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但消费社会的问题根本还在于它创造了一种使人类迷失了生活方向的物化的逻辑,其表现便在于文化上的衰败。公共领域及其创生能力的衰败,与科层制的现代组织原则对公共生活日益深入的宰制有着密切的关联,抵御这种宰制的希望在于建构起一个健康的文化批判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公共理性。它应是一个不同于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体系的社会生活领域,是一个超越了生产和交换的直接利益目的的伦理领域,是一个建构公共生活意义的社会领域。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的观念是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化观念史的延续.这种观念坚守的是进步的思想、技术给人带来福祉的诉求和对理性的崇尚.因此,现代性本身就内在着经过预设的、未经证明的进步价值诉求.历史和社会的进步的基本尺度是人.以此去评价,现代性的进步价值诉求的合理性是缺乏根基的.马克思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进步的价值评价原则和尺度,即实践的原则、社会历史原则和人本的评价原则与尺度.这也就是人类社会进步价值诉求的合理性根基.  相似文献   

13.
理性主义观念、主体性原则以及文化分化的表征不仅构成了"现代性"的主要方面,而且也成为"现代性"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哲学观念来反思现代性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蕴含的对实践概念和实践活动的理解则成为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性人物,阿格妮丝·赫勒及其丈夫费伦茨·费赫尔的现代性思想具有深刻的学理意义和人文价值.《后现代政治状况》一书是赫勒和费赫尔所撰写的系统研究现代性理论的著作.在书中,作者透过对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关系、现代性的道德状况及政治原则、“社会问题”的解决路径及欧洲文化的现状等问题的探讨,研究了现代社会的格局、现代性的逻辑机制以及现代性的时空观等问题,对现代社会的整体进行了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一方面,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思想成果的指引,《手稿》的理论探索转向了现代市民社会的物质生活领域,以劳动异化来表征人类的现代性生存状况;另一方面,《手稿》以异化劳动范畴为纽带,批判性地贯穿了相互分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社会主义思潮,初步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视阈。这意味着,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基本意义不是各个学科领域内部的思想革命,而是以现代性批判为母题的全新思想视阈的本质性开启。  相似文献   

16.
消费主义批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志华  卢风 《唐都学刊》2004,20(6):53-56
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进行消费主义批判,具有其深刻性。消费主义与消费社会是相互生成和支持的,消费主义的实质是物质主义,作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消费主义是有过错的,因它通过支持"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7.
科技革命条件下的城市消费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蕾蕾 《社会》2001,(5):15-18
人类生活方式的变迁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人类生产的发展史。从蒙昧的史前社会到开放、文明的现代社会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 ,人们的生活逐步由封闭、落后走向了开放、先进。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使现代社会由生产社会进入消费社会 ,消费已成为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本文的数据资料来自上海大学社会学系2000年5、6月间进行的“技术进步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课题研究。 *通过本次调查 ,我们发现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与闲暇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消费生活方式的革命多样、高档 :消费内容的…  相似文献   

18.
张一兵 《求是学刊》2007,34(1):33-37
青年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一书中,指责马克思的自然观仍然是启蒙观念中的奴役性关系概念,因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基础是征服自然的物质生产。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大写的规律和自然必然性都是这种支配性思维的产物。文章依据对马克思经典文献的科学理解直接回应了鲍德里亚的上述批评,并指认了其误读马克思的根本原因在于将生态伦理中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畸变为一种本体论话语,他开始走上彻底否定人类对自然的一切改造和利用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至今仍然是我们民族的追求和梦想。现代化“一方面仿佛是我们未来命运的宣示 ,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百年未了的悲情刻写。”① 但是我们对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东西长久以来都不是很明白的。现代化追求的就是“现代性”(modernity)。虽然西方社会比我们更早地开始了现代化进程 ,更早地意识到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差异 ,但系统地反思什么是“现代性” ,也是晚近才开始的。现代性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综合概念 ,它可以从经济、政治、宗教、艺术、哲学多方面来理解。一般说来 ,“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 ,而“现代性”这个概念用来标志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及其与传统社会的本质差别。本文并非对于现代性和现代性问题的专门研究 ,而仅是从学界已经做出的研究出发 ,对这一概念择要描述 ,②以资说明原创文化研究为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人的主体性、德性与法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现代性共同承诺的意义上,德性标志着一个社会对现代性的可欲度和可能性。没有承载现代法治生活的德性,便不可能有法的现代性,而现代德性又源自人的主体性。因此,人的主体性的建构、德性承诺的形成、理性方法的掌握构成了当下中国法的现代性的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