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辽代人口的数量,史书尚无具体的记载.过去曾有学者进行研究,但是看法存在很大分歧.因此,应该采取与以往不同的研究方法考证辽代人口,即充分利用辽代的石刻资料,结合文献资料,对辽代人口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统计,以纠讹、补充史料的不足.在对辽代人口进行统计时,主要依据三种方法:一是利用<辽史·地理志>中对各道人户的记载,从中统计出辽代的总户数;二是从<辽史·兵卫志>中记载的每户所出的丁数,统计出辽代各府州县的总户数,再依据辽代碑刻墓志铭,统计出每户平均人口数,从而计算出以上两种统计方法中的辽代总人口;三是依据辽代石刻中的相关史料,间接推算出辽代的人口.用这三种方法分别进行计算,其结论大体相同,即辽代人口在750万左右. 相似文献
2.
3.
彭汝砺于公元1091年出使辽国,途中他创作了大量诗歌,大多已散佚,后人从彭汝砺的《鄱阳集》中辑出其使辽诗60首,这些诗作虽然在浩瀚的宋诗海洋中微乎其微,但在北宋使辽诗中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诗歌不仅记述了辽国的自然风光、民俗特色,也抒发了作者出使旅途的艰辛寂寞之感,身处异国的思乡思归之情,以及身为使臣的大国情怀及对和平稳定的美好畅想.他沿途记录下来的乡风民俗也为令人了解北宋时期辽国的地域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4.
中古时期文献中“舆论”及与“望”相关的词汇,其用法、内涵基本与现今的“社会舆论”一致,代表时人对社会事件和人物的议论或意见。其中,“宰相之望”是一种特殊的针对可能升任宰相的官员的舆论描写。享有宰相之望的候选人群体在通往宰相之途时仍然受到政治倾轧等因素的制约。即使入相后,围绕宰相的执政风格、业绩、人物评论的社会舆论依然存在。这种相对固定且成熟的社会舆论书写模式是建构古代历史与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6.
辽人崇佛,二百余年间,有难以计数的男女信徒,小小年纪便走出家门,来到寺庵,耳闻晨钟暮鼓,目睹青灯黄卷,了其一生.石刻文字资料反映辽代僧尼出家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受当时社会佛教兴盛大环境影响所致,二是在家庭成员崇佛氛围熏陶下而为之,三是全民信教背景下的个人性格使然.辽代僧尼“具戒”之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皇帝下诏“恩度”,每次得“度”的僧尼人数众多,“具戒”之年龄也没有任何限制;二是寺院或僧司出题“试经”,并按成绩排序,“具戒”年龄一般规定为二十岁. 相似文献
7.
8.
唐玄宗时代,崛起了一支新的政治力量——蕃将。天宝时期,以安禄山为代表的蕃将与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展开了激烈的相权之争。这场权力争夺不仅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而且孕育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早期胚胎。 相似文献
9.
唐代皇帝要求宰相重视为朝廷选拔优秀官员,许多宰相也以此为己任.唐代宰相主要通过与皇帝当面讨论和向皇帝上书两种方式阐述他们选拔官员的思想,其内容丰富、深刻,对唐代选拔官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唐代宰相选拔官员的职责及思想的论述,揭示唐代宰相在朝廷选拔官员中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词汇衔接是语篇连贯的最高级、最复杂形式及语篇使成不可或缺的要素,文章探讨了语篇使成的表层词汇衔接与深层连贯之间的间性关系,试图建立词汇衔接与语篇连贯与使成之间的意义关联。 相似文献
11.
辽金元政权统治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三个政权在向中原扩张的过程中也开始了创建城市的高潮.由于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相同的经济形态、地理环境或相同的生活习俗使三者在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构成了辽金元都城文化的共同特点:非单一统治中心的传统,宗教建筑的营建,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形成原因在于:游牧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2.
13.
1895年4月17日,日本明治政府以武力打败清政府之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包括割让辽东半岛在内的中日讲和条约——《马关条约》。日本霸占辽东半岛的图谋,引起了其他列强的不满,特别是同以霸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为核心的俄国远东政策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于是,沙俄勾结德、法两国,结成联合干涉阵线,于4月23日向日本政府提 相似文献
14.
15.
作为明代中朝边疆地带的辽东都司与平安道地方,与两国的使行往来关涉甚密,无论是对使团的支应接待,还是对使团的输运护送,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两国使行往来的顺利成行进而实现两国宗藩关系的长期融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由于明朝与朝鲜宗藩之间尊卑有别地位不对等,反映在辽东与平安道地方同使行往来的关涉上也有差异,即辽东地方对朝鲜使团的协助体现的是一种上对下的字小优礼行为,而平安道地方对明朝使团的供给接待则体现的是一种下对上的事大尊奉行为。此外,使团在边疆地带从事的诸种政治外交以及经济文化活动,为边疆社会带来了诸多的新变化,在有效促进边疆开发的同时,也丰富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形式与内容。 相似文献
16.
克列姆辽夫是前苏联著名的音乐学家,他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音乐美学问题概论》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被引进后,掀起了国内美学界对音乐美学这一概念的思考及对其思想的跟随。从前苏联革命背景可以看出,他的美学思想体现出对现实生活及政治生活的功能意义,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深受其影响并在发展进程中起着刷新作用。克列姆辽夫音乐思想深受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论的影响,强调现实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他深刻抨击汉斯利克的《论音乐的美》,认为音乐的最高范畴即为音乐形象,音乐思维则是音调因素与音乐逻辑的矛盾统一,推崇他律论思想。他认为音乐音调、音乐逻辑、音乐思维、音乐形象能够体现出民族性、阶级性、人民性、平易性、传统性,并提倡标题音乐。 相似文献
17.
今天,能在“遣隋使·遣唐使1400周年,东亚文化交流的源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机会作纪念讲演,深感荣幸。正如在方才的开幕式上各位来宾所说的,在遣隋使派遣1400周年之际,对东亚地区,主要是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进行回顾,学习本研究领域众多前辈学人的学术精神,确是恰逢其时,同时相信这对生于当代的我们来说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业。 相似文献
18.
有隋一代,因隋炀帝多次外出巡游,故周边国家和地区遣使来华时的朝见地点因其居留的地点不同而变化。但是因隋炀帝多在新年前后居留东京(东都洛阳),故607、608、609年三次倭国遣隋使朝见隋炀帝的地点均为东京,而非京师(长安)。事实上,炀帝即位不久,政治、文化乃至国际交流的中心已自京师长安移至东都洛阳。 相似文献
19.
《求是学刊》2017,(4):162-172
科举制由唐及宋的时代跨越有多重历史动因。唐宋科举制变革受益于这一时期诸如官制因革、社会对工商阶层规制变化等相关制度改革成果的促动,它为宋代科举制根本性嬗变铺平了外在场阈。与此同时,唐代科举制弊端积重难返的路径依赖在五代时期被打破。随着唐代旧有士族权要和新科举官僚等集团式微,五代新政权尝试冲破唐代科举制旧有制度路径,在各个方面开始新科举制路径实践。这不仅为宋代科举探索了方向,更为宋代科举制嬗变奠定了内在制度土壤。唐宋科举制变革虽发轫于五代,但关键性转折在宋初,这不仅有其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性,亦与宋初通过科举考试满足国家抑藩和统治新占领区的特殊人才取向相关。尽管宋初科举制改革有特殊时代需求,但从唐宋变革视域观之,它是唐宋科举变革各种因素层累而成,这对理解唐宋其他制度变革亦不乏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