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通货膨胀是衡量一国宏观经济运行是否稳定和健康的重要指标.本文在对有关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运用基于Sidrauski模型的补偿变量法对中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及人均补偿额进行了测算.实证结果说明,在中国高通货膨胀会带来较高的福利成本,当名义利率的上升滞后于通胀的增长时,有可能会低估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计量结果.因此,政府及中央银行应积极采取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政策,将通货膨胀水平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尽可能减少社会福利损失.同时,应采取直接生活物价补贴的政策以弥补通胀给社会公众所带来的福利损失.  相似文献   

2.
引起我国通胀的原因诸多,但顺差过多,央行购回美元投放基础货币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人民币主动适度升值是减少顺差、缓解通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风靡一时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在抑制高通货膨胀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这一政策框架摇身一变似乎成为一些国家或经济体摆脱通货紧缩、提升物价水平的政策“神器”,尤其在日本更为突出,通胀目标制不仅成为央行、政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更成为不同时期日本银行设法规避或执着追求的对象。本文首先分析通货膨胀目标制政策发展历程,梳理通胀目标制在全球金融危机前的实践及其效果,通过对比金融危机后美国与日本通胀目标制实践,归纳其在抑制通货膨胀和提升物价水平中的作用;其次分析黑田东彦行长任内标准通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实践以及预期传导路径;最后基于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差异,从利率与投资、货币规模与信贷、汇率与出口以及资产价格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展示了货币传导机制遭遇的“梗阻”,并揭示“梗阻”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陡升,2007年3月以来,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我国物价水平在世界性危机之后持续攀升,处于高位。CPI在2008年2月同比上涨8.7%之后开始下降,在2011年7月又迎来了6.5%的涨幅,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备受我国百姓和经济学界关注的话题。中国本轮通胀的成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本轮通货膨胀最主要的成因,同时,按其他标准划分外生性通货膨胀特征明显,国际因素传递成为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重要推手。治理本轮通货膨胀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在需求政策、供给政策和结构政策方面要加大力度,在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严格把关投资项目、优化投资结构,克服各级政府对GDP的片面追求,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通货膨胀的浪潮中,低收入者和固定收入者备受煎熬.通过对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的各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表明货币供给量的大增和成本上涨是诱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治理通货膨胀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特别是需要通过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调整力度,并且在改革和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要适度地实施好收入紧缩政策.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货币经济学认为,货币政策收紧将抑制消费和投资支出,导致产出和通胀的下降,这被称为货币政策的需求面效应.但是,国外实证分析发现货币紧缩也可能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不是下降.这使学者们开始关注货币政策对经济供给面的影响,从货币政策的成本渠道( Cost Channel)来研究利率与通胀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企业的成本来影响经济的供给面,这也被称为货币政策供给面效应.本文在国内外现有文献基础上,运用相关数据对我国是否存在货币政策成本渠道效应进行检验,从而为我国的通货膨胀动态提供新的解释,也为更有效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一、流动性货币过剩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流动性货币过剩(excess liquidity or excess money)是指银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货币超过健全的银行业准则所要求的通常水平[1].具体表现为银行存贷差扩大、货币供应量增加、社会可用资金大量剩余.因此,从银行角度出发,流动性过剩就是资金运用不充分.如果以金融市场有效性为衡量标准,流动性过剩意味着货币供给中不能被当期的名义产出和短期利率解释,即超过总需求和通胀压力的货币数量.  相似文献   

8.
欧金朝 《探求》2014,(2):97-105
本文在相关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靠广东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分组数据,测算不同收入分组居民的通货膨胀承受能力,并通过宏观经济分析,提炼出对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有重要影响的宏观因子,构建居民通货膨胀承受力模型。依据情景法,借用金融系统压力测试来研究广东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变化。实证结果显示,当前不同收入居民群体受通胀影响差距较大,稳定居民消费和进出口水平对广东居民通胀承受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轮自2008年底开始的经济衰退,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合作用下,经济增长很快走出了低谷,效果明显。但自2010年下半年尤其是2011年却出现了较高的通货膨胀。本文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角度分析了通胀形成的原因。认为中央银行缺乏足够的独立性、财政政策货币化、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导致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使得货币供应量失控并导致了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0.
通货膨胀预期与宏观调控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的危害已经蔓延至全球,并已经对我国的宏观经济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人们愈来愈重视通货膨胀预期.政府从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及货币供应量几个方面采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保"8"轻而易举.在复杂经济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既要能抑制通货膨胀,又要能促进经济增长,应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加强公众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努力提高货币政策的引导效应,货币财政双管齐下,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加强国际协作.  相似文献   

11.
非实体资本的大量流入与发展中国家脆弱的金融体系结合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极易导致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这已被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所证实。2002年以来,中国非实体资本大量流入,造成国际储备量过大、通货膨胀压力大等诸多问题,使政府维持经济稳定政策的难度越来越大。完善微观治理和资金配置,建立合理的汇率形成机制,加强资本流动的监管,是防范风险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2.
苏治  李进 《求是学刊》2013,40(4):68-75
金融危机后,美元霸权不仅扰乱了全球信用总量、信用创造与真实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关系,更导致新兴市场国家普遍面临输入型通胀、外汇储备贬值等国际金融风险。改革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逐步推进"去美元化"进程,摆脱美元陷阱,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正在致力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东亚地区货币合作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步骤。基于对货币替代和最优货币区(OCA)理论的梳理归纳,从现实可操作性、改革成本与利益普惠性的角度比较了人民币国际化与合作推出亚元两种东亚货币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紧缩货币供应量是治理通货膨胀的应急措施,但已经形成的通货膨胀不可能在紧缩中很快消除;通过调节国民经济运行使国民经济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尽可能得到发展,亦是减缓通货膨胀压力的有效途径,但同样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通货膨胀。治本的方式是消除通货膨胀的形成因素,包括(1)破除急于求成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反通货膨胀的思想;(2)把提高通货技术水平,纠正通货技术偏差作为治理通货膨胀的核心内容;(3)千方百计消除通货膨胀产生的体制因素,这是根治通货膨胀最重要的途径。文章着重从体制方面阐述了根治通货膨胀的具体措施,一是抑制企业要求超量供应货币的强烈扩张冲动,二是消除地方政府对超量供应货币所造成的巨大压力;三是将中央政府从不得不超量供应货币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新增投资的边际推进和存量的表减重组是产业结构转换的两种基本型式。它们决定于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两极约束”,即资源结构约束和需求结构约束状态。传统工业的过度膨胀→各类资源产品的持续性短缺和瓶颈制约状态→各产业部门平均资源耗费成本上升→各类产品价格因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的双重作用而趋于普遍上涨→政府增发货币、企业膨胀信贷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消耗型产业进一步过度膨胀,资源更呈短缺,这是我国目前引发通货膨胀的“第一个恶性循环圈”;而物价上涨→大多数居民实际收入下降→政府被迫增加财政补贴,企业名义工资、奖金与物价轮番上涨,这又形成通胀的“第二个恶性循环圈”。克服上述混合型通货膨胀的根本出路就是存量衰减重组型产业结构转换。  相似文献   

15.
朱殊洋 《探求》2011,(3):91-96
本文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分析框架,建立了通货膨胀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而结合我国实际数据分析了通胀的控制问题。模型仿真表明,通胀观测器和收入观测器是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双向跟踪的。只要根据实际经济增长和通胀个观测值,切实将通胀跟踪参数和收入跟踪参数与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联系起来,以此作为投放货币的基础,就可以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通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持续的高位数的通货膨胀已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和深化改革的羁绊。但对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及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和措施,理论界的看法仍不一致。究其原因之一,是在于研究没有建立统一的基点上,在于对通货膨胀有各自不同的定义。本文先对通货膨胀的释义进行重新认识。一、通货膨胀定义的重新界定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其标志是货币贬值而引起的物价上涨。但是,它的产生具有内在的根源,也就是说,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从来就是并且永远是经济因素直接运动形成的,货币供给本身是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供给低效率通货膨胀与货币银行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模型上论证了中国目前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微观经济运行的低效率,具体分析了经济低效率通过银行货币体系导致通货膨胀的过程及银行货币体系潜伏的危机。整篇文章分析的政策含义为:总需求控制对于供给低效率型短缺是没有用的;治理低效率型通货膨胀,只能从制度创新、规范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加供给入手。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转换,这一"转换"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文章首先从国际经济视角分析"转换"的原因、发生的机制;其次,分析国际经济对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影响;最后,提出我国防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物价上涨过快的情况,不断推进的物价上涨幅度,给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带来很大的难度。从我国高通胀产生的原因分析入手,寻求具体的解决高通货膨胀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前几年出现的通货膨胀与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增强具有高度相关性。随着贸易顺差、资本项目盈余,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与汇兑相应的基础货币供应量也急剧上升,这正好迎合了由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所带来的国内物价上涨对基础货币的需求量,从而导致了这一轮经济增长中的通货膨胀。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通胀治理只有依靠完善和发展外汇市场,放开外汇,变强制结汇政策为自愿结汇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