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瑶是聚居在湖南省隆回县境内一个不足七千人的古老族群,是瑶族中一个独特的分支,由于封闭的生活环境,古老的民俗文化得以保存至今。花瑶讪歌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遗产,2006年花瑶呜哇山歌被录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花瑶讪歌所散发的思想、艺术魅力中初步探索了花瑶讪歌的史学、文化价值,以期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常竞月 《新少年》2011,(3):30-30
朋友,当你听到大自然声音的时候,是不是会觉得美妙、动听呢?我在森林里,听到了鸟儿呜叫的声音。我希望自己是一只百灵鸟,在天空中和伙伴做游戏,累了的话,就在树上休息。我要在森林里开音乐会,施展自己的歌唱才能。我是多么地自由哇!  相似文献   

3.
“花儿”是流传在西北地区的一种山歌,为劳动人民所传唱。“花儿”虽为民间山歌体裁,但在艺术性上,却表现出极高的文学价值。在意与境的表达及结合方面,表现出独特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梁程 《今日南国》2006,(15):30-32
刘三姐的故乡山歌的海洋河池是刘三姐的故乡,山歌是河池的标志,山歌与河池人态息息相关,从古到今,山歌是河池人民表达情感的最恰当的方式。“歌仙”刘三姐已登仙而太,山歌却流传下来,新“刘三姐”也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5.
武宁打鼓歌是流传于江西武宁县的一种配合集体劳动的山歌。有关打鼓歌历史渊源、表演形式、音乐特点、歌词风格等方面的研究,对弘扬、发展江西民间音乐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石柱土家啰儿调发祥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流传于土家族和汉族共同生活的渝东南广大地区。石柱土家啰儿调因山歌唱词中有"啰儿"而得名,与唐代巴渝地区广泛流传的竹枝词一脉相承,具有悠久的历史。石柱土家啰儿调在长期传唱过程中,形成了内容丰富多样、曲调简介多变、乡  相似文献   

7.
在<鱼丽>篇中可以看到巴楚音乐的元素,<鱼丽>、<南有嘉鱼>正是以巴楚音乐的特色,在"四夷间奏"中独树一帜而得以流传.当今湖北巴东、长阳的山歌、民歌都活跃在生产劳动或祭祀文化、节日庆典之中,成为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日的三峡民歌与古代的<鱼丽>、<南有嘉鱼>有一种割不断的渊源联系.  相似文献   

8.
桥头山歌是桥头民歌的一种,当地人也称“南歌”,是怀集县桥头镇独有的特色山歌,自明清朝代民歌就在民间流传,至今流行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桥头镇一带,特别是李屋村、谭坑村、旧墟村、丰大村、金星村。由于是属于本地特色文化,由方言演唱,所以保持自身独立发展的态势。山歌是在农耕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在农村经济改革并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音乐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当地很多珍贵的传统音乐形式也在逐步消失。其中山歌也是濒危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湖南花瑶山歌是花瑶人创造传承的重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呜哇山歌”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花瑶山歌的基因要素主要体现在曲式结构和歌词表达方面,曲式结构基因主要表现为“六乐句”的固定曲式结构和以五声音阶为主的调式类型。歌词表达基因主要表现为“六句体”的歌词结构、稳定的韵脚与衬词、“十八哥”或者“十八妹”的固定句式。花瑶山歌目前面临传承土壤逐渐消解、受众基础逐渐减弱以及传承人员青黄不接的危机。建议采取物理性保护、原生态保护、发展性保护、生产性保护,以及加强能力建设、完善法制保障等机制,为花瑶山歌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洛阳桥歌是北侗地区世代流传、广泛传唱的玩山歌,在侗族文化里被认为是传说中的桥。本文对洛阳桥歌的内容和历史上的洛阳桥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认为洛阳桥就是福建泉州的洛阳桥,洛阳桥歌是根据其相关传说改编而成的,是汉、侗文化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1.
山歌是否可以识别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教育的手关键在于确认其是否拥有明确的教育自觉意识.援用<论语>中孔子评价<诗经>时使用的"兴、观、群、怨"与"多识"的标准,对重庆酉阳土家山歌六大类中存在的教育自觉进行了认定,从而明确了作为社会教育重要手段的土家山歌的身份.  相似文献   

12.
在本溪满族自治县的鑫宇小区里,一提起刘佳琦,左邻右舍没有不夸奖的,都说这个从小就乖巧的女孩儿懂礼貌,品德好。2008年汶川大地震,揪扯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刚刚上学的刘佳琦正在为患重感冒的妈妈测量体温,突然她"哇"一声哭起来。原来电视新闻里正播放着一位已逝母亲尚未发送  相似文献   

13.
广西壮族山歌种类繁多,意境深邃,创作手法高妙,充满了知识、智慧,是极具特色的区域民族文化。历代封建统治者企图禁歌,但最终没能禁住;解放后,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中,山歌被打成"黑货"遭到禁锢,但壮族山歌仍然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改革开放后,政府对山歌采取积极引导的方针,壮族山歌又蓬勃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虽然壮族山歌所形成的时代背景、所表达的价值诉求都有异于现代文明,但壮族山歌却迎来它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壮族山歌得以传承的个中奥秘是得益于人们观念的改变,山歌的母题得以不断丰富,传播方式不断改进、演唱形式不断翻新。  相似文献   

14.
"塔哇"是藏族的一种村落形式,它是对寺院周围村庄的特称。既然是特称,就有它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既表现在它的含义上,也表现在它的形成上。"塔哇"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研究它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强盗、游侠歌属“鲁体”民歌,即山歌。早期主要流传在康巴藏区,以玉树地区为盛。它是高度的思想性与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具有浪漫色彩的民歌。研究侠盗歌、游侠歌的形成和流传,对于深入研究藏族民间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华蓥高腔是流传于川东、华蓥山一带的一种无伴奏、清唱的传统民间山歌,其音调高亢、节奏自由、内容丰富、极具地域特色,但至今尚无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从自然地理环境、农耕稻作的生产方式、移民文化三方面入手,通过查阅史料、田野调查等方法探讨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分类情况,以便挖掘其内在的价值,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7.
梅州客家地区脍炙人口的客家山歌《三斤狗变三伯公》之所以流传几百年至今仍妇孺皆知,除了其音乐悦耳、歌词富有故事性、便于记忆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内容体现客家人生活特色,符合客家群体心理的特征,因而得到客家人的普遍认同。本文在对该山歌的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客家地区独特的群体内心世界进行读解,剖析了客家群体心理的几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两个核心范畴“客”和“山”看客家山歌的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逢山必见客, 无客不居山"之说, 这里还要加上, "逢客必有歌".因为客家山歌极其发达, 凡是客家的聚居地, 大多被称作"山歌之乡".就这样, "客"、 "山"歌"三位一体了.因此, 讨论客家山歌的文化意蕴, 不能不注意"客"和"山"这两个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19.
情歌类白茆山歌是2002年版《中国·白茆山歌集》中除《时政歌》之外最多的山歌,也是如今当地人认为的占据最主要地位的一类山歌。文章将山歌集中的情歌分为五类,并对其中两类——求之不得式和两情相悦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列举和分析。通过这两类情歌与《诗经》中情歌的对比研究,发现前后两者存在着明显的传承关系,这对"白茆山歌·情歌"的保护和对《诗经》中情歌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丁方平  陈万平 《老友》2008,(11):16-16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上世纪60年代,一首名叫《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曲唱遍祖国大地,至今不衰。这首歌的曲作者朱践耳、演唱者才旦卓玛名声远播已数十年,而词作者蕉萍却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