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日本京都哲学的创始人,西田几多郎曾经深受宋学、尤其是阳明学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体现在西田哲学的前期,也反映在了西田哲学的后期。围绕“至诚”这一概念,西田在重新审视作为东方儒学的传统理念的同时,也站在自身的哲学立场赋予了它以一种新的内涵。西田的儒学诠释,不仅是通过创造性的诠释,构建自身哲学思想的一个必要之过程;同时也是赋予儒学以“现代性”的一个“尝试”。回顾这一历史性的对话,反思这一尝试的可能性与有效性,将是我们如今探讨京都哲学与儒学之间的“对话”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家族成员作为曾子后裔,一直以捍卫儒学正道为己任,但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基督教却逐渐嵌入以儒学为治家之本的曾国藩家族.辛亥革命之后,社会纷繁复杂,人心陷溺,曾国藩家族出现了第一批基督徒成员,此种现象也暗示了曾国藩家族的“基督化”趋势.他们为了国家昌盛,谋求当时社会问题之解决,秉持基督教救国论,以基督教作为其救国之手段.此外,他们还利用自身扎实的儒学背景,践行儒耶互补,并有部分成员将佛教信仰亦带入自己的生活之中,使得曾国藩家族内部出现儒释耶三教合流与互补的现象.此举既是基督教本色化的表征,更是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典范性尝试.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先生的“世界文化三期论” ,是一种大儒学学说。其基本的思想内容是站在文化哲学的角度 ,通过对于西方、中国和印度的三种不同文化之特质及其各自的文化历史发展的观察、分析和比较 ,提出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表现为三种不同的路向、并依照这三种路向递次演进的观点 ,以及提出了未来的人类文化将是儒学代表的中国文化翻转为世界文化的思想。梁漱溟的这一思想对于后来的现代新儒学所主张的儒学复兴为世界文化的各种大儒学思想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儒学史的角度挖掘了司马迁的儒学思想。西汉初年以来儒学逐渐兴起的时代文化土壤,培育了司马迁崇儒尊孔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他在《史记》中形成了以“六艺”为中心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5.
杨光安 《浙江学刊》2012,(1):223-224
儒学作为中国文化之主脉,历代学者无不乐于寻其精粹而不疲。为推动儒学研究,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倡导下,以"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为主题的系列研讨会,按计划分先秦、汉唐、宋明、近现、现代依次进行。2011年5月13日至15日在杭州举办的"宋明时期儒学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学术研讨会",即属该系列研讨会之一。此次会议由国际儒联、浙江省儒学学会、浙江  相似文献   

6.
杜维明的"儒学第三期发展"说从儒学第三期的多元背景、如何走出儒学第三期发展误区、从回应中发展儒学第三期、儒学第三期发展之可能性途径等几个方面,为儒学回应现代西方的挑战作出了创造性的回应,为儒学走向世界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可能性的途径。杜维明认为,儒学第三期发展有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多元背景:首先就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前提,其次是儒门淡薄的现实,第三是要继承五四的批判精神,最后是要弄清儒学的渊源。在探讨儒学第三期发展的问题时,杜维明强调有以下误区是必须要引起我们注意的:中西对比时的强人政策,儒学传统与儒教中国,儒学复兴,汉字文化圈,普遍与特殊的问题。杜维明认为,当我们讨论儒家传统能不能继承发展的课题时,必须回应由西方文化提出来的以下问题:科学精神的问题,民主政治的问题,宗教情操的问题,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对启蒙心态的反思问题。在讨论儒学能不能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时,杜维明认为有以下的可能性途径:思考模式的问题,学科合作研究的问题,意识形态的问题,文明对话的问题,培养儒家公共知识分子,儒家传统的社会基础。现在讨论儒学第三期的发展问题,就是在全球化与世界化的背景之下来设计儒学如何走出东亚,成为世界的儒学。在回应现代性危机之时,要拿出儒家的资源,开出儒家的药方,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儒学不仅是中国的、东亚的,也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7.
学衡派对儒学的现代诠释和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星 《唐都学刊》2003,19(2):129-134
学衡派站在慎思明辩、同情立言的学术立场上 ,通过学理的争辩来说明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阐释孔子基本思想的现代意蕴 ,批评后儒对原始儒学的偏离和异化 ,并从中西古今文化比较角度 ,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融通中西 ,返本求新 ,建设新文化的方案 ,这对于 2 1世纪的文化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8.
汪嘉瑶 《社科纵横》2013,(1):232-234
儒学作为一种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文化形式,自其诞生之初至今实质上并没有发生太过革命性的变化,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儒学本身也始终是采取着富有"儒式"特点的中庸的方式丰富着自身。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儒学所固有的特点,使得儒学在发展速度上未能完全跟上通过革命手段由封建帝制转化为社会主义体制的中国社会的脚步,从而也导致了意图通过恢复儒学传统从而解决当前社会道德民生问题的尝试遭遇了瓶颈——如何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形势下正确认识儒学传统的价值,如何为儒学传统在当代中国正确定位并谋求发展出路,便是本文将着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曹刚  唐凯麟 《唐都学刊》2000,16(4):15-19
儒学之所以为人学除了春秋社会的特定历史原因,还有更深刻的文化动因。文章因此追溯到人类文明的门槛,从中西社会不同的文化进程中发现,与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思考对象的西方文化不同,人与人的关系成为中国文化的思考对象和起点,其典型表现是西周的礼乐文化,而礼乐文化作为孔于思想的源头和反思对象,决定了由孔子创立的儒学的人学性质。文章还从比较的视角揭示了儒学中“人”的存在特性。  相似文献   

10.
贾红莲 《求是学刊》2003,30(4):17-22
哲学理论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走向的探讨中形成了基本共识 :即融会“中西马”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综合创新。因此 ,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尤其是与中国儒学关系的现状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说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曾经就某些具体内容或方面产生过碰撞、比较、对峙、融通的话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后半叶 ,这种对话从背景、前提、方法到预设的结果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其中 ,研究背景的变化就是功能论的被悬置与学理论的确立 ,即从意识形态的争论过渡到了学术的争论。研究思路与方法则显示出两大特点 :前提假设与话语膨胀。应当说 ,这些问题都关涉到马克思主义本身和儒学本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对儒学既不能采取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也不能实行打倒一切的否定主义与无用主义。应当对儒学进行科学地分析,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弘扬儒学的优秀传统,既继承又超越,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走中西文化融通之路,建立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新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范玉秋 《求是学刊》2004,31(2):45-50
1 9世纪下半期 ,康有为在今文经学的旗帜下 ,借助西方近代科学和民主思想 ,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新的诠释 ,构建起以“仁”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把“仁”由传统引向近代。这一思想体系在当时历史背景下 ,具有救亡和启蒙的两重意义 ,它既是为对抗西方文化的侵略 ,保持住儒学在中国的主体地位而开展的一场民族文化救亡运动 ,同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改造又具有深刻的启蒙意义 ,为儒学由传统走向近代开启了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反省当代学术思想史之作。从宏观上将建国以来儒学研究的历程分为四个大的历史阶段,分别论述与反省了每一阶段的研究状况、学术特点、理论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倾向。提出自己对儒学、孔子及该阶段重点研究问题的系统看法。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儒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与今后发展趋势,展望了儒学对发展人类文明可能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重在描述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西比较文论的发展历程 ,并对之加以评析。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西比较文论从起步逐渐走向系统性和专题性 ,日益趋于文化比较。我们的比较文论具有其自身的现实背景和现实意义 ,它是一个在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冲击下 ,重新阐释自我与他者关系从而重新进行自我文化定位的历史课题。总观这一历程 ,前进和反思的交替说明中西比较文论仍处于未成熟阶段。展望新世纪的比较文论研究 ,切实的途径是展开中西文论、文化的对话 ,通过文论对话和文化对话、交流走向中西融合。  相似文献   

15.
鲁霞 《日本研究》2004,2(4):73-78
吉田松阴 (1830— 185 9)名矩方 ,号松阴 ,出生于日本长州藩下级武士之家 ,是日本幕末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维新志士。自幼受到传统的儒学教育。儒学尤其是孟子的学说对他的思想乃至整个人生 ,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以他对《孟子》一书的讲解和由此而作的《讲孟札记》为核心 ,论述 19世纪中叶在日本面临民族危机的关头吉田松阴如何从孟子的人性善入手 ,将忠、诚、孝学说融入到日本的传统思想中 ,如何以儒学观念为媒介来把握日本 ,观察世界 ,唤醒民众。  一、《孟子》对吉田松阴的影响  儒学自公元 5世纪传到日本以来 ,一直对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16.
朱英杰 《社科纵横》2013,(1):209-210
新儒家作为中国当代文化中的一支中坚力量,在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和吸收借鉴西方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确理解当代新儒家是对中国文化建设指向的恰当把握。通过新儒家和新儒学概念的比较分析确立新儒家的基本特征。对不同时期三代新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思想的分析,归纳出当代新儒家的本质特征,为把握当代新儒家的精神实质起到积极的诠释作用,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方向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8,(3):92-96
十六国时期,河西本土学者与避乱寓居河西的学者共倡儒学,使河西一隅文化斐然,人才济济,"子孙相承,衣冠不坠","号为多士"之区。从十六国初期到北魏北周,北方每一个的政权的每一个明智的君主,都曾经采取明确措施宣导推崇儒学,且形成了一个有师承的儒学传授关系,尤以酒泉郭瑀刘昞最为显著。在儒学影响的背景下,河西地区的学术传承对北朝时期整个北方的文化发展,以及文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申府的儒学观并没有单纯地停留于对传统文化的解读,而是赋予其积极的现代价值取向。张申府认为,科学所关注的工具理性带给人们的是物质世界的满足,而民主所代表的则是人更深层次精神世界的需求,两者的核心精神皆在于理性。而理性是与孔子儒学的核心思想“仁”相契合的,理性是“仁”之外化,科学与民主亦是“仁”之现代性表征,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在于人,即都建立在对人的关注与关怀之上,可说是对“仁者,人也”最为生动的现代诠释。而这也正是张申府所极力推动儒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9.
《孔学堂》2015,(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2014年8月7日,由贵州省文明办、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孔学堂召开。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们畅所欲言,从中西对话、儒马对话、大众儒学等不同角度交流探讨。研讨会由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郭齐勇教授主持。本刊特将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按发言先后摘编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叶渭渠 《日本学刊》2003,(2):124-138
江户时代 ,日本儒学者掀起对中国古典研究热潮 ,探讨宋学 ,促使儒学与神道学融合 ,实现学问日本化 ,同时开展独创性的文学论。以藤原惺窝、林罗山为代表 ,积极肯定宋儒学“陈善闭邪”之说 ,主张文学以劝惩和载道作为最大的目的。以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为代表 ,强调文学不应附加任何伦理价值的判断 ,以人情为本 ,主张“道人情论” ,开始萌生前近代文学思想的诸因素。这一时期以这两大学派为中心 ,展开了“劝善惩恶论”和“道人情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