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慕容廆曾八次遣使入晋,前燕政权得以迅速发展壮大,慕容廆遣使上表之举,将前燕君臣尊晋勤王的政治诉求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慕容廆向西晋、东晋王朝派遣使节,不仅维系了前燕与中原王朝之间的朝贡册封关系,也加深了晋朝对前燕政权的了解与认知.慕容廆对两晋的朝贡活动也收到了较为明显的社会效益,不仅使鲜卑慕容部能迅速崛起,将中原先进的统治模式应用到对鲜卑慕容部的统治之中,而且实现了鲜卑慕容部由部落联盟阶段迈进早期国家的重要一步,从而使前燕在慕容廆朝就具备了立足东北的资质,进而才会出现前燕的后世统治者有机会逐鹿中原,并将前燕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匈奴、东胡、乌桓、鲜卑从来都不是单—、孤立的民族存在,这些族群进行着不同形式的往来,在相互交往中,周邻民族间的生活习俗趋向雷同,自然在情理之中.在追溯慕容鲜卑传统教育渊源问题时,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交融伴随于每一次政治中心的移徙,而多民族文化以习俗的方式保留在慕容鲜卑的传统教育之中.西汉时期匈奴、东胡、乌桓的共生态势出现了慕容鲜卑在习俗上的多源;檀石槐时期鲜卑民族的分裂、迁徙与融合使慕容鲜卑在文化上呈现出来多元的特征;而慕容鲜卑政治中心的移徙中对汉文化的吸纳则是慕容鲜卑传统教育见有汉文化元素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幕容"之称应当源自檀石槐时期的中部大人"幕容",作为姓氏固定下来是从慕容廆开始的.慕容氏起源问题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过程中,统治者对其族属认知的共性问题.在民族心理上,少数民族政权首领对华夏的认同,是这些少数民族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是提出"其先有熊氏之苗裔",还是将祖先追溯到高辛氏后裔,都认为慕容鲜卑是流落夷狄之地的华夏子孙.这种比附的目的不会是只将慕容鲜卑的祖先追溯到华夏始祖黄帝身上就完结的,换言之,"华夷共祖"思想的落脚点应该是在黄帝及其子孙居住的中原之地上,中原地区自然成了幕容廆祖先的居住地.因此,"华夷共祖"思想无疑为慕容鲜卑政权日后得以进军中原做了舆论准备.  相似文献   

4.
千里寻慕容     
寻找慕容鲜卑后裔的活动始于2007年1月。当时,朝阳市政府邀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民族画报》等多家媒体,15名记者到朝阳采访考察。领队陆辉先生提出在全国开展一次寻找慕容后裔的活动。回北京后,他首先从网上发布了消息。朝阳三燕文化研究会立即  相似文献   

5.
幕容廆时期前燕华夷观的转变可分成四个阶段.第一,兴兵宇文、夫余(284-289),是慕容廆突破"华夷之辨"的尝试阶段,共5年;第二,"华裔理殊"(289-307),是慕容廆认识、接受"华夷之辩"时期,共28年;第三,"勤王杖义"(311-331),是"华夷之辩"对前燕社会产生影响的阶段,共20年;第四,"天授有晋"(331-333),发生了前燕群巨"请封燕王"之争,共2年.终慕容廆一世,"华夷之辨"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前燕君臣.对"华夷"之间的差距,慕容廆君臣经历了从意图冲破"华夷秩序"、漠视"华夷之辩"到认识到"华裔理殊",恢复与西晋的朝贡册封关系使"勤王杖义"上升到了国家政策的层面.尽管慕容廆的辅政集团吸纳了大批中原士人,但是这些士人的看法是不一致的,以"请封燕王"一事为例,拥晋仍是部分前燕士人的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6.
慕容主政时期,发现平原刘赞精通儒学,遂任为祭酒,以教授世子和其他鲜卑贵族子弟。有余暇时,慕容还常常亲临太学听刘赞授业,以示重视儒学。于是“路有颂声,礼让兴矣。”慕容称王后,在龙城新建和龙宫,为发展教育,把自己的旧宫改称“东庠  相似文献   

7.
论汉代学校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世民 《唐都学刊》2002,18(2):47-50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基本轮廓的初步形成时期 ,其官学制度奠定了后来中国封建官学发展的基本格局。私学发展更具特色 ,书馆———乡塾———精华舍上下相互衔接 ,创立及门弟子与著录弟子制度 ,为后世学术文化社会化开辟了道路。特别是“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与贯彻 ,不仅实现了两汉教育文化的儒学化 ,而且对后世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影响较深  相似文献   

8.
汤振兴  赵淑玲 《社科纵横》2010,25(5):135-137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拥有丰富而厚重的文化资源,中原崛起宏伟目标的提出为河南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也为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中原崛起的重要内容,中原文化为中原崛起提供精神支持,要加强与中原崛起相适应的中原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康家玮 《社科纵横》2009,24(5):128-129
檀石槐军事联盟在鲜卑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促进了鲜卑诸族由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在建立之初,这种军事联盟对鲜卑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期军事联盟逐渐不适应鲜卑社会发展。也暴露出其局限性。导致瓦解。然而这种特殊组织的产生和消亡,都是与当时的鲜卑经济政治状况息息相关的,是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东子 《今日辽宁》2007,(3):38-40
慕容皝大怒,突然拔剑斩了这个谋士,环顾左右:“孤方取天下,何降人乎?”慕容皝(huǎng音恍)字元真,第三子也。公元319年,东晋平州刺史崔毖自恃骁勇,组织高句丽、宇文氏和段氏鲜卑,主动犯边,联合攻打塞外的慕容氏鲜卑。  相似文献   

11.
辽初确立"尊孔崇儒"文教政策后,官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但仍不能满足各族民众的需求,而没有统一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育内容因需而宜的私学教育在契丹社会向慕华风的历史背景下获得较大发展.私学教育模式灵活多样,既有以家庭为背景的家学教育、以庠校为依托的私塾教育,也有以私人组织为核心的讲学教育和以士人为主体的自学教育.与官学教育相比,私学教育对象面向契丹社会各族各阶层,使更多的普通民众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为儒家文化以及医学、天文等诸学在我国北方游牧地区普及、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冯瑞 《社科纵横》2009,24(2):48-52
历史上的哈萨克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解放前哈萨克人民经历了一段与准噶尔部艰苦斗争、被军阀残杀、四处迁徙流浪的民族历史过程。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领导下,哈萨克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同时也正经历着快速发展的民族过程。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为哈萨克族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本文以哈萨克民族过程的特点为启迪,指出游牧民族要发展,首先要有国家安定的政治底蕴为基础,各民族团结为前提;其次,游牧民族应发掘自身优点发展有民族特色的经济。最后,应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5,(4):155-159
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规避的视域,其二者有着良好的耦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构过程中,文化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特定文化成果的传播、传递为基本载体,以个体由"自由人"、"生物人"向"社会人"、"政治人"、"文化人"的发展为基本取向,是文化"化人"现象的特殊表现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依托文化,同时,它还是一项有意识的文化选择活动,它善于撷取文化的精华,依据社会、政治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身特性,传递适应生活的理想、态度、知识、技能,再借助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传授给大众。  相似文献   

14.
李宝珊 《社科纵横》2007,22(6):126-127
简述了秦汉至魏晋时期北方乌桓的历史发展,指出乌桓是最早杂居于北方胡汉过渡带的游牧民族,与匈奴、鲜卑有着复杂的共生关系,在魏晋时期成为杂胡的总称,并最早完成民族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辽金元政权统治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三个政权在向中原扩张的过程中也开始了创建城市的高潮.由于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相同的经济形态、地理环境或相同的生活习俗使三者在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构成了辽金元都城文化的共同特点:非单一统治中心的传统,宗教建筑的营建,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形成原因在于:游牧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6.
随着民主政治制度的普及,公民教育已经为世界各民主国家所重视,受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差异的影响,其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模式各不相同。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公民教育的偏差或缺陷越来越明显地暴露了出来。缺乏公民素质的城市居民给基层社会建设与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会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造成一定不利的影响。在一个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省份,进行公民教育是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支撑科技经济发展的关键。对建设教育强省、中部人才高地的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慕容鲜卑本为游牧渔猎民族,直到与汉人频繁接触之后方开始定居生活,并重视农业。慕容曾有言:“稼穑者,国之本也,不可以不急。”在上面这幅散落近半的牛耕壁画中,扶犁者右手扬鞭赶牛,两牛一红一黄,为求耕作顺利,牛颈上可能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于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和前 3 0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 ,中国当下的城市化运动呈现出一方面城市数量与城镇人口迅速增长 ,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心理与城市化进程极不相适应的复杂而又特殊的景象。这种不适应反映在流动人口身上表现为“准市民化”状态 ,反映在城市居民身上则表现为“单位人”现象。这种在我国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落后小农文化心理和依附人格往往会对现代城市化进程产生强大的、内在的阻滞。要使中国的城市化沿着健康良性的轨道发展 ,需要探寻城市化冲击之下文化变迁的规律和文化适应的策略 ,制定出一套引导和促进变迁健康发展的计划 ,建立起一种健全的、理性的现代城市文化新秩序 ,以促进人们实现由“准市民”向市民 ,“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则是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唐代书法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之分,其中,私学教育非常昌盛.表现为:私学中的童蒙教育、经学和文学教育、妇女教育都普遍注重书法内容.与前代相比,唐代书法私学教育,不仅教材出现了新的变化,并且注重书写的法度教育.所有这些,构成了整个唐代书法繁荣昌盛的重要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流域文明与流人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流域文明是由源与流二者构成的,而流人文化正是这种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人文化是指历代流人在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中所创造和传播的一切知识的总和,其实质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新质文化,具有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文化兼备的双重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