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弓 《学习与探索》2012,(7):134-138
美学的实践转向所导致的文化转向使得审美活动和艺术生产的主要方式——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大众化、消费化、休闲化以审美方式和艺术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实践转向的文化转向应该处理好文化产业的"生产劳动性"与"非生产劳动性"的关系;处理好意识形态方向与文化艺术规律的关系,以先进文化引领发展方向,以新颖创意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现代实践转向"到"后现代实践转向",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是实践转向的内在必然逻辑,它由现实的实践转向话语生产,话语生产就是符号化生产。话语生产不仅是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的中介,而且是艺术生产的主要方式,也是人的主要存在方式,它直接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审美和艺术就是一种话语生产,也是人的一种符号化生存方式。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使语言学转向在现实中充分实现,即高度发展人的话语生产,从而以符号化审美实践对人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是近代以来德意志历史发展的自我显现,由德意志自然、历史、社会、思想共构的德意志文化生态,统摄着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历史命运,也现实地决定着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本质特征。德意志由文化立族,新教精神是德意志的民族意识、思想观念、文化理解、生活经验的灵魂。由市民社会孕育、养成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制度等德意志市民文化生态情境,极大地决定了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形态。德意志启蒙思想中的感性确立与美的独立、理性主义调整与价值理性的生成、艺术公共性的建立三大思想情致,是德意志文化生态的构成元素。  相似文献   

4.
由我国文化产业近20年的发展历程看,伴随着国内外环境变化,文化产业政策持续调整是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需在未来进行文化产业政策转向:政策调控手段由行政干预转向市场调节,政策支持方式由财政补贴转向普及艺术教育,政策关注重点由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转向兼顾消除城市新二元结构,以及政策实施方式由"自上而下"转向融合社区文化治理。  相似文献   

5.
王桂妹 《学术交流》2004,(3):150-156
五四文化激进主义,作为中国历史现代转型期的主导价值倾向,也对20世纪文学现代性的实现构成深远影响。革命,作为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话语表征,为文学现代性生长提供了动力的同时,也因其线性思维方式把传统置于现代性的对立面,视"欧化"为惟一路径,从而造成文学现代性的缺失、启蒙。作为20世纪现代性的核心话语,赋予文学现代性精神内涵的同时,也因其对艺术与历史所做同构性理解而斫伤了审美,并因其对文学的工具化要求而使文学的独立价值难以呈现。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美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小敏  傅守祥 《创新》2011,5(1):113-115,128
20世纪美学从以美的本质为重心转向以审美经验的探讨为重心,在关注艺术美的同时强调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本身的意义。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和审美化弥散,使当代美学走出经典美学的认识论路径、本体论路径和心理学路径,进入新的理论整合期,艺术哲学的视野明显扩大,并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审美风尚逐渐偏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审美趣味基本取代了崇高与理想,严格自律的审美观念正在被一种泯灭了界限的泛审美观念取代。日常生活意志的感性需求持续高涨和精神崇高性的失落尽管不是绝对对立的,但是这其中潜藏着的审美文化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值得关注。审美生态的更替与当下关怀的世俗性、身体美学的可能与审美体验的纵深性、大众文化的张力与审美观念的生成性,成为现代性转向后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7.
张敬梓  李建群 《阅江学刊》2023,(2):154-161+175
随着中国社会的当代历史变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其观念形态正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审美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审美文化的核心是审美观,即关于美与审美的一般观点,它决定着美的创造和发展过程。当代中国审美观念中蕴含的审美视角、审美标准、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以及相应的审美活动形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历程中正发生着历史嬗变,使人们对美的认识、美的自然、美好生活从以往的感性经验转向现实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8.
对本体论知识论的考量是哲学转向的最重要标志.苏格拉底哲学与其说转折性不如说奠基性导向性.笛卡儿"我思"哲学具有转向意义在于它凸显了"自我"、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但它并未完成转向.康德以"批判哲学"和"先验主义"完成了笛卡儿开创的哲学转向,主要表现在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变革"和将本体论从认知转向实践.黑格尔以绝对精神(理性实体)的辩证运动"克服"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二元论",在逻辑上实现了传统本体论和知识论的终极目标,他的辩证法为哲学转向提供了武器,但被他的体系封死了;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是当代"实践哲学"的重要理论资源.黑格尔以后的一个半世纪西方哲学处在重大转折期,但尚未完成."语言转向"和"生存实践转向"对于哲学转向都有积极意义,但并不成功.在哲学转向中要重视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9.
要科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有效提升其质量,亟需思维转向,以新思维引领新时代发展,促进思维方式由过去以“小数据、极致化、预设性、定势化、事务性”为主要特点的简单经验型思维模式转向以“大数据、底线化、生成性、生态化、人本性”为显著表征的系统科学性思维模式,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智能化、路径转换化、运行动态化、系统升级化和价值聚焦化。这些思维转向并不是只要后者而抛弃前者,而是在转向中实现扬弃发展和优势互补,进而发挥多种思维方式的各自优势来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和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0.
随着20世纪艺术实践及其相关社会文化语境的转变,美学和艺术理论史中那些曾经被作为经典范畴的美学概念和作为经典理论原则的主题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艺术和美学的后现代转向中,这些范畴和主题更是显示了它们与传统的范畴和主题之间的巨大差异,诸如艺术、艺术的本质、审美经验的形式以及审美真理的理解方式等等美学问题都似乎难以在传统的概念和主题框架中作出理解.  相似文献   

11.
电视艺术是日常生活理性化的构型力量,它具有集体想象力和身体舒适度的特征,有助于公众的集体生活理性的构型。中国电视艺术30年来经历了三次转向:第一次转向以情润理,旨在建构精神主导的国家与集体生活理性;第二次转向以虚构理,建构物质引导的世俗与个人生活理性,北京电视人群体在这次转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次转向以趣化理,致力于身体感觉引导的日常生活理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高建平 《阅江学刊》2011,(3):120-125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领域出现了文化学转向。在西方与在中国,发生这种转向的语境不完全相同。走出康德式的审美无利害和艺术自律,将分析美学与美学上的文化学转向结合,成为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特色。在正确认识西方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误读后,清醒认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资源,建立一种既有普世因素也有个性特征的美学和文学理论是中国美学研究的当务之急。这种新的研究会带来新的学术气象,代表着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实践本体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它以自然本体论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主要是一种社会本体论,即阐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是社会实践的本体论.实践美学以实践本体论为自己的本体论基础,使得实践美学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从这样的哲学、美学观点出发,文学本体论同样应该是一种社会本体论、关系本体论:文学的本原和存在方式离不开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的社会实践;从存在的本原上看,文学的最终根源是物质生产及其转化为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从存在的构成方式上看,文学主要是一种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过程;从存在的现实方式来看.文学是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结晶——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存在.唯有实践本体论可能克服古代传统形而上学的实体本体论和近代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在主体和客体、主体和主体、客体和客体的关系及其统一之中来审视文学,把文学如实地还原为"对象世界-作家-文学作品-读者"的实践统-整体.  相似文献   

14.
论西方哲学的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本体论知识论的考量是哲学转向的最重要标志。苏格拉底哲学与其说转折性不如说奠基性导向性。笛卡儿“我思”哲学具有转向意义在于它凸显了“自我”、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 ,但它并未完成转向。康德以“批判哲学”和“先验主义”完成了笛卡儿开创的哲学转向 ,主要表现在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变革”和将本体论从认知转向实践。黑格尔以绝对精神 (理性实体 )的辩证运动“克服”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二元论” ,在逻辑上实现了传统本体论和知识论的终极目标 ,他的辩证法为哲学转向提供了武器 ,但被他的体系封死了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是当代“实践哲学”的重要理论资源。黑格尔以后的一个半世纪西方哲学处在重大转折期 ,但尚未完成。“语言转向”和“生存实践转向”对于哲学转向都有积极意义 ,但并不成功。在哲学转向中要重视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15.
法兰克福学派早中期代表人物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中主要将焦点放在了现代性批判上,但由于他们看到了实际革命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于是就把批判的落脚点转向文化,使之成为文化批判.又由于文化对现实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远离现实的文化形式,于是,艺术与审美就成了实际的焦点.因此,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批判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美学批判,其文化批判的落脚点也就集中在艺术和审美领域.这一文化批判几乎成为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一条主线——从精神和文化角度实施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16.
简论当代视觉文化传播对受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浩  贾志斌 《社科纵横》2007,22(5):114-115
当代视觉文化传播的兴起,导致“视觉转向”的形成。“视觉转向”解构了语言文化霸权时代的形成的“语言学转向”,改变了受众观察社会的视角,影响着受众认识客观现实的深度。同时,视觉文化的“超现实”性,使得生活于视觉形象环境中的受众受到了对人为符号模拟的制约,从而深刻改变了受众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论"实践转向"的意义及其对语言问题研究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龙根 《学术交流》2004,1(11):152-156
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的"实践转向"远比由实证主义、分析哲学、解释学等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完成的"语言转向",所包含的意义更加丰富深刻。语言转向的局限和语言哲学面临的困境,只有在实践转向中求得克服或摆脱。  相似文献   

18.
泓峻 《浙江学刊》2005,6(4):108-114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现代形态的文学语言是以文字为中心的书面语言、文人语言,它与五四文学的启蒙立场与个性独立追求是浑然一体的.现代文学史上文学大众化提倡者没有认识到新文学没有走绝对的言文合一路线的合理性,他们试图清除的现代文学语言的欧化、书面化倾向都是新文学语言的内在属性.在大众化转向中对民族形式的强调对现代文学语言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建构意义,但由于民族化仅仅是大众化、通俗化的一种手段,倡导民族化时只强调对民间形式的利用,排除了对中国古典诗文传统的继承,因而并没有取得应用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革命现代性与中国左翼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性诉求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但现代性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是有显著差异的.从梁启超率先提出"革命"的概念开始,现代性的想象就与革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辛亥革命是一次革命现代性的实践,它所遗留的问题导致了五四启蒙现代性的发生.启蒙现代性的终极目标是与革命现代性一致的,但在实施的方案和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启蒙现代性在中国遭遇了尴尬的处境:一方面是外部的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其内在理路存在着重大缺陷,导致其自身的目标很难通过其自身的手段来实现,从而被一种新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革命现代性所取代.新的革命现代性规范了左翼文学的本质、功能、风格,建立了一套新的文学话语,在现代性的实践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左翼文学话语的内在构成并不是单一的.它的理论形态处于动态平衡中,虽有变化,但总的看是注重文学的政治功能;它的文学形态在艺术成就上参差不齐,其中优秀的部分代表了一种追求文学的政治文化功能与审美性统一的特色鲜明的风格.在世俗化思潮风起云涌、文学的方向变得越来越含混的当下,左翼文学的历史承担意识、民族正义想象、社会公正的追求以及文学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观念等,可以作为一种宝贵的遗产被合理地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当代S&TS是在不断的"转向"中推进自身的。从历史和逻辑的综合视角看,S&TS经历了三次核心转向。社会学转向,主张以经验方法取代哲学的规范方法,以社会建构主义的科学观取代理性主义的科学观;人类学转向,主张以本体论的对称性取代认识论的对称性,进而以实践建构主义的科学观取代社会建构主义的科学观;应用转向,将S&TS的理论分析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推动了S&TS的技术转向与后殖民主义转向。S&TS"转向事业"的核心在于回归生活世界中的科学和技术,从实践视角反思科学技术及其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