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关于“元音占优势”的问题翟光在讲述现代汉语语音特点时,差不多都首先提出“元音占优势”的说法。较早提出“元音上优势”说的是王力先生。他在解放初期出版的《汉语讲话》中,在“汉语的特性”一节里讲的第一个特性,就是“元音特别占优势”。他说:“在许多语言里,辅...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研究中"忏悔"说为人熟知,此说产生于清代,20世纪前半叶一度流行,目前,仍有信奉者。"忏悔"说宣扬《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忏悔录,它的前提是承认《红楼梦》为曹雪芹的自传,此说的立论、依据、论证存在显而易见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正> 1943年10月20日,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首次公开发表的第二天, "中央总学委"发出学习《讲话》的《通知》,《通知》中说:《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的事业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是毛泽东同志用通俗语言所写成的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教科书.此文件决不是单纯的文艺理论问题,而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具体化,是每个共产党员对待任何事物应具有的阶级立场,与解决任何问题应具有的辩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4.
《诗经·魏风·硕鼠》中有这样两句诗:“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对其中的“之”,古今都有不同的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说:①“之”是动词,此说源于郑玄。《郑笺》:“之,往也。”此说影响甚大。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就将“之”解释为“往”,并将此句串讲为“谁去了还长叹呢?”②“之”是句中语气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之,其也。谁之永号犹云谁其永  相似文献   

5.
据南朝鲜《韩国经济新闻》1981年9月3日报道,南朝鲜“作家协会”最近举行有100多名会员参加的小说讨论会,讨论的主题是《文学与思想》。几个著名作家作了报告。李炳注在题为《现代小说及思想性》的报告中说:“以语言为手段的文学应当是思想的艺术。有一种倾向往往认为思想即意识形态,然而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要比意识形态更宽广、更深刻、更  相似文献   

6.
关于秋瑾被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说“开枪拒捕”。查清绍兴府知府贵福的“安民告示”曰:“……秋□竟敢开枪拒捕。”《民国人物传》的记述则更加具体:“秋瑾和少数学生持枪械同清兵搏斗,击毙清兵数人,学生死二人,终因众寡悬殊,抵抗失败,秋瑾及程毅等六人不幸被捕。”另一说“束手待毙”。陶成章在《浙案纪略》中,对秋瑾“束手待毙”深表惋惜,说:“……然瑾苟于此时召集体育会之学生,犹足以杀贵福而占领绍城,虽无大有为之处,犹愈于束手待毙。”这分明说秋瑾没有开枪拒捕,组织抵抗。此外,秋宗章在《六六私乘》中也说秋瑾是“束手被拘”。  相似文献   

7.
“物感说”与“摹仿说”分别为中西古典审美方式。一般来说,“物感说”的形成是以《乐记》为标志;“摹仿说”的形成是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为标志。由于这两部著作产生的年代十分接近,也就成为中西古典美学寻根溯源予比较的最好样本。 由于人类共同的起源及接近的生理、心理结构,在审美思想上会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同时,也由于生活环境、民族习俗、社会形态等诸多因素,会导致审美思想的差异,也包括审美方式的差异。往往,审美思想的差异又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审美特色。“物感说”和“摹仿说”一定程度代表了中西方古代的文…  相似文献   

8.
“符采”在《文心雕龙》中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是“符之采”,即“玉之横文”,引申为“文采”,《原道》《诏策》篇中是此义;二是“符”与“采”,即玉之坚硬质地与华美文采的结合,引申为文章质实的内在美与富有文采的外在美的结合,《宗经》《风骨》《诠赋》篇中是此义.比较而言,并列结构的“符采”更具理论深度,从这一角度看,“符采”之“符”与“风骨”有相近之处,“采”则与辞赋的“铺采摛文”密切相关.“符”相当于“雅义”,“采”相当于“丽词”,“符”与“采”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交融,其内涵与“文质”说、“丽词雅义”说、“情经辞纬”说一脉相承而又能超越诸说,更为精确地体现了刘勰文质并重的文章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9.
“刘郎”辨     
唐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首句云:“茂陵刘郎秋风客”,诗中“刘郎”,指汉武帝刘彻。对此,清人王琦在为《李长吉歌诗》作注时指责李贺说;“以古之帝王而渺称之曰刘郎,又日秋风客,亦是长吉欠理处。”现在有些同志对此则加以赞誉,如藏克家同志在谈到李贺为人富有正义感时举例说:“对于汉武帝这样一个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他竟直呼‘刘郎’加以叽嘲。”(《韩愈登门访李贺》,《中国青年报》1980年7月5日)还有的同志说:“李贺对这个历史上曾叱咤一世的汉武帝直呼‘刘郎’,又称他为‘秋风客’,这种大胆的反传统精神,在封建文人中是罕见的。”(《李贺诗五首浅释》,见上海师大编《语文学习》1978年第4期)同是一个“刘郎”,古今论者对李贺的褒贬迥然不同,这里牵涉到对“郎”字的理解问题。据笔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典章回小说的格式特点:题目是对偶句,结尾有“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字样。这个“回”字,最早不是“章”,而是“次”的意思,一回就是一次。这在唐变文中就已经有了眉目。《王昭君变文》中有“上卷立铺毕,此入下卷”的话,还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话:“能者严心合掌着,经题名目唱将来”。这大概就是“且听下回分解”的前身。在宋元的话本小说中,“且听下回分解”就逐渐明显了。《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里说:“自家今日也说一个士人,因来行在临安府取选,变做十数回跷蹊作怪的小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小说仅有六千多字,无论如何也说  相似文献   

11.
不论在书店还是在图书馆,我们所见到的工具书中,都有大量的《……词典》与《……辞典》,仔细考察,发现二者在使用上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既有《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辞典》,又有《外国文学名著赏析词典》;既有《中国画家大辞典》,又有《中国革命史人物词典》;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又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既有《成语词典》,又有《成语辞典》。上述“词典”与“辞典”没有区别。不仅如此,一些有关工具书的专门著作,对“词典”与“辞典”的定义也极为混乱,不能加以明确的区别。詹德优先生的《中文工具书导论》分类目录和正文论…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以来,流行着“光复会并入同盟会”之说。如:龚翼星的《光复军志》(1913年)中说:“同盟会起于日本东京,光复会与合为一。”上海师大政治教育系著的《中国哲学史纲要》(1979年)中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1905年合并成一个统一的组织——‘中国同盟会’。”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与历史事实有出入,因而提出疑问,请教于同志们。第一,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对于毛泽东《讲话》精神及相关文艺实践的讨论、研究,在中共党史及文学研究界均取得了不菲的研究成绩,这些研究往往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两个方面,即"为谁写"与"写什么"的问  相似文献   

14.
重论“五行说”的来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行说”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其来源则迄今未明。问题之所以难于解决,主要是两个原因: (1) 古代典籍中未曾保存关于五行说可以征信的原始资料。褚少孙补《史记·历书》称:“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他以五行起源归之于黄帝。然黄帝其人与时代却是上古史中最大的谜之一。典籍中“五行”最早的资料有人推于《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但此篇所出时代不明,篇中“五行三正”究为何指,则自汉代以下一直聚讼纷纭。近人多以《尚书·洪范篇》为五行说之可信出典。然《洪范》书出于战国时已有定论(说见刘节《洪范疏证》)。而且篇中关于“五行”的说法实际是指“六府”  相似文献   

15.
“古雅说”是王国维美学思想中最具理论色彩和美学价值的学说。《古雅之在美学上的位置》一文的发表,比英国克莱夫·贝尔的《艺术》的出版早六年。贝尔提出:“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本文认为:他们的美学观点从本质上都在说明艺术的形式为什么有“意味”,但他们的角度与侧重点却不相同,一个走向形式主义,一个走向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6.
《官场观形记》第二回《钱典史同行说官趣》中,有一段写钱典史向将涉仕途的赵温传授升官发财之道。钱典史说:“一年之内,我一个生日,我们贱内一个生日,这两个生日是刻板要做的;下来老太爷生日,老太太生日,少爷做亲,姑娘出嫁,一年上总有好几回。”这里说的是收受礼贿的小伎,但颇有琢磨头。典史,论地位并不高,不过是一个知县助理,但能直接接触基层,帮刮地皮的机会并不少。大凡赃窝,只要他还没有完全变成土匪,在勒索时礼时总还要寻些冠究堂皇的由头。《沙家浜》中的胡传葵娶亲的通知各家各户“自愿”送礼,其实这一招在钱典史…  相似文献   

17.
“周人尊夏”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书》周诰中,每有以“区夏”、 “有夏”。自称之例①,旧解皆作“有诸夏”、“有华夏”。近代学者始生异说,有人据此推断周人亦是夏民族或夏人后裔②。这种推断的主要依据,首先就是上举《尚书》中周人以“有夏”自称,其次即是夏、周同为西方部族的历史传说。有的学者虽反对此说,但也得出“夏史传说之由周人展转演变造成”的结论③。这都是在近代疑古的风气中生出的倡说,是后久不见有人复提。近来有人不仅旧事重提,且正式归纳为“周人尊夏”的史案,并进行详细的考辨论证,冀此使史案得到最后的解决④。其中固不乏新解,但读过之后使人有这样…  相似文献   

18.
“洛克的‘白板说’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洛克的‘反省说’则是其认识论中的唯心论成份”——这是我们历来评价洛克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本文拟恨据洛克本人在《人类理智论》一书中对“反省说”的基本论述,重新检查一下“反省说”。并以此分析一下那种认为“反省说”等于唯心论的说法是否真有根据和道理。  相似文献   

19.
2012年5月23日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70周年纪念日。《讲话》明确指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对以后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当时,在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有不少人,为保证参会人员的代表性,毛泽东特别邀请三位在延安颇有影响的人物——鲁艺院长周扬、东北作家群代表人  相似文献   

20.
杨滨 《唐都学刊》1995,(6):36-41
论《诗经》中“兴”的“起情”作用杨滨《虞书》上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这大概是我国文字记载中年代最早的对于诗歌创作的本质及作用的认识了。所谓“志”,据闻一多在《歌与诗》一文中的论证,“志”在汉语发展史上大致经历过由记忆、记载到怀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