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禹杭 《社科纵横》2023,(1):150-154
旅游供给侧视角下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研究的话语转向业已出现,然而现有成果主要集中在国外,且缺乏对形象建构具体话语策略的深究。以隐喻这种话语实践中常见的形象建构策略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内旅游大省陕西在对外宣传中介绍旅游目的地时的隐喻使用情况以及通过隐喻建构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发现:陕西政府外宣网站在旅游目的地介绍中常用人体隐喻、珠宝隐喻、植物隐喻、建筑隐喻和食物隐喻,它们共同作用,突显了陕西旅游的历史文化特色,最终建构起了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优势独特的陕西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海外旅游者对陕西旅游的兴趣点相契合。  相似文献   

2.
刘莉 《社科纵横》2008,23(1):177-178
<女拉撒路>是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代表作之一.本文用文学文体学的方法具体从意象与隐喻,韵律与重复以及词汇与语法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了分析,旨在更深刻的理解作品和诗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隐喻研究只限于对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如今隐喻研究已超越语言本身的范围,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本质.在Lakoff和Johnson(1980)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概念来表达抽象的概念.隐喻使人类认知思维对不相关的事物产生相似联想,利用对不同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是人类组织经验的工具,开拓了人类认识事物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罗文敏 《社科纵横》2006,21(1):150-151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神父形象是一个给人沉默而含蓄印象的系列组合,这类形象以其“放牧羔羊”的独特身份在诸多“迷途羔羊”的形象身边担当陪衬和辅助角色。而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却塑造了一个身为“牧羊人”自己却“迷途”的独特神父———克洛德.孚罗洛形象。克洛德的灵魂被孕育了悲剧性的分裂和冲突,他与爱丝美拉尔达的相遇,是神性与人性遭遇和决斗的集中展现,其中蕴藏着人类发展中一个戏剧性的隐喻:导航者难免也迷途,迷途者在艰难导航。  相似文献   

5.
转喻和隐喻都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模式。从人类语言起源假说、儿童语言习得特征和人类思维发展进程来看,转喻代表了人类思维初级的、也是更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思维是随着人类认知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转喻思维所处的位置应该是隐喻思维产生的前阶段,因而更具本源性。转喻和隐喻代表了人类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发展阶段,共存于人们的认知结构中,在人们的认识和表达世界中协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常关注主体性的积极作用,但对于主体性思维方式造成的负面影响却缺乏深刻的反思.现当代哲学时主体性的分裂本性和虚幻本性的揭示和批判,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主体性的理解.主体性思维方式依然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从主体性出发无法实现现代社会的整合,只会加剧现代社会的分裂、造成对个体的压制.  相似文献   

7.
匡钊 《学习与探索》2024,(3):110-119
先秦经典对于政治治理者形象的隐喻表达,从时间先后上看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出现在较早典籍,如《左传》中的“宰夫”形象;二是广泛出现在诸子书中的“匠人”形象。对于前者,先秦哲人言说较少,其体现的功能也较为单一;对于后者,言说则极为丰富,同时也承载了更多的信息。至于庄子著名的“庖丁”之喻,实际上也应被归为“匠人”隐喻的类型。庖人被用来隐喻政治治理活动的“和”,表达了贵族政治间必要的调和与妥协精神以及实际操作,而匠人则被用来隐喻政治治理活动中新出现的若干要素,如遵循规则、尚贤任能,甚至制度创造等。这些表述提供了中国哲学如何以隐喻的方式传递观点的说理实例,亦揭示了早期政治治理思想演变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8.
人类思维的发展经过前思维阶段进入了原始思维,原始思维分为高低两个阶段:即行动思维和幻象思维。与此相适应则有行动思维方式和幻象思维方式。中国思维及其思维方式的发展历程,也经过了这样一些阶段,但本文只论及中国的幻象思维及其思维方式。所谓幻象思维,即行动思维之后,人类思维演进历程中出现的一个神奇的思维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人类思维以形象把握外界,然而这些形象却不是现代观念中的形象,它虽植根于原始人的现实生活,但这些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这些形象具有浓厚的幻想性和神秘性,因之这些形象是幻象。这种以幻象为形态的思维,我们名之日幻象思维。与幻象思维相应的思维方式便是幻象思维方式。幻象思维方式在本质上与其他思维方式相区别的之处,就在于它的思维尺度,它反映世界、辨识事物的核准是幻象。“象”是幻象思维方式的本质,“幻”是其根本特性。因幻象思维方式具有幻化性和神秘性,它生产的精神产品由于传递律的作用也具有同样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英语词汇的意义演变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进行的,隐喻是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对于词汇习得有着重要作用。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应改进当前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苗瑞凤 《社会工作》2011,(16):25-27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用“孝”和“不孝”这种二分法的词汇不能准确表达当前的孝道实践,传统孝道的内涵以一种较为复杂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浑然一体的传统孝道在养与敬、敬与顺等很多领域都呈现出一种分裂的状态,成年子女会因为这种孝道的分裂而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孝道焦虑,父母内心深处也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奈。最终双方都会采取一定的行动进行应对,从而促使了新孝道实践的萌芽。  相似文献   

11.
浅论隐喻及其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娟 《社科纵横》2004,(4):186-187
隐喻是一个跨学科的多维现象。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一种修辞格 ,也是人们认识世界与进行思维的工具。本文阐述了隐喻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传统语言学对通感的定位,其视角在于其修辞方法和修辞功能,从本质上来说,通感也是一种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之一.汉语定中短语通感隐喻包括感官感觉范畴向心理感觉范畴的映射和感官感觉范畴之间的映射,无论是用一种感官感觉去描述另一种感官或心理感觉的单一通感隐喻,还是用两种感官感觉去描述第三种感官或心理感觉的复合通感隐喻,汉语定中短语通感隐喻中各感觉范畴的修饰等级都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的分布规律,这种等级分布符合隐喻的映射规律和人类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的哲学基础、物质基础、认知模式和认知功能作了重点讨论。旨在说明: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  相似文献   

14.
王衡 《唐都学刊》2012,28(5):85-88
尽管艺术隐喻研究在西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在中国它却是一个新兴学科。直至20世纪90年代,艺术隐喻研究才在中国真正兴起。20世纪末以来,中国学者也为之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尽管如此,当前艺术隐喻研究的视野仍然不够宏阔-主要局限于语言学和修辞学的范畴,而且系统性的研究也比较缺乏。王炳社先生的《隐喻艺术思维研究》无疑是当前国内艺术隐喻研究取得的一项新成就。《隐喻艺术思维研究》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路清晰,视野宏阔,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完备、系统的艺术隐喻思维理论体系。第二,立足艺术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原创性。第三,始终以艺术的诗性精神为着眼点,使艺术隐喻的本质特征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刘洁  王斌 《社科纵横》2008,23(1):158-160
本文旨在通过先秦思想家荀子与告子的一段关于人性本源的对话,利用概念隐喻与概念整合理论分别对其中的"水与人性"的隐喻进行分析,指出概念隐喻强调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而概念整合强调心理空间中概念网络模式的建立.同时,虽然这两种方法存在差异性,但是在分析隐喻和隐喻思维时这两种理论是互为补充的.  相似文献   

16.
论意象思维     
一、传统思维理论的困境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思维就是抽象的概念和命题在头脑中运动、演变的过程。人们惯常理解的思维,是相对于感性认识而言的理性认识及其过程,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的过程就是人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按着这个观念理解的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概括性、间接性和符号性。思维活动的对象是大干世界的万事万物,它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人脑对事物的形象的认识和反映,被称为感性认识,这种认识活动被学者们排斥于思维活动之外。学者们认为思维撇开感性认识中事物个别的、次要的、具体的特征,把握…  相似文献   

17.
董胜 《社科纵横》2012,(2):172-175
隐喻能力是一种独立的能力。隐喻能力培养可以提升二语学习者隐喻理解能力、诠释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目标语思维方式,最终获得语言能力提高和交际能力的加强。隐喻能力培养是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二语教学中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建立由教师、同伴共同组建的学习团队,采取"支架式"教学方法,结合语言输入和可理解性输出理论及自主学习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隐喻能力,将显著提高学习者隐喻能力和概念流利性。  相似文献   

18.
汉语饮食隐喻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以人的基本经验为基础.隐喻的形成,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结构映射,即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存在着一个主导概念隐喻,即:吃饭是人生.这个主导概念隐喻存在于一个系统观念联系里,包含一系列的子概念.汉语中存在三类饮食隐喻现象,即分别从具体的饮食概念域、从表示动作状态的饮食概念域、以食味词为源域到非饮食概念域的映射,暗含于这三类隐喻现象其中还有众多的子概念隐喻系统.汉语中大量饮食隐喻的存在和汉民族的具象思维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赵维森 《社科纵横》2008,23(8):148-150
当代隐喻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的基本方式,它规约了人们的一切精神行为、文化行为和实践行为.而一切教育都旨在通过已知的经验知识来理解把握一切未知领域的事物、现象、问题,因此它与隐喻以彼类事物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和精神行为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教育无论立足于启迪人的智慧还是传授知识,无论从教育主体的教育手段的具体实施还是从教育客体接受教育而言,隐喻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的方法论作用.隐喻是一切教育方法的总原则.  相似文献   

20.
向晓林 《唐都学刊》2008,24(4):115-117
音乐思维的过程是艺术家的情感通过可感觉的物质性的桥梁(作品),仍然回到非物质性的精神领域,eP Eh心灵--心灵;而文学思维的过程则是:艺术家的情感依附于具象之上,通过艺术的典型化仍化作作为具象的文学(客体)形象,这种艺术形象则可以唤起读者的情感.显而易见,音乐思维是艺术的"想象"与凝聚而以艺术的联想和幻想为辅.文学思维基本与此相反.两种思维这种特质上的不同,也会影响到文学家与音乐家创造个性的艺术显现和欣赏主体的感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