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是学刊》2021,(1):63-71
文化身份长期被视为固定不变的本质。然而,斯图亚特·霍尔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视角出发,对"正统"文化身份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和质询。霍尔以微观话语视角切入文化身份议题,揭示了宰制性资本主义主导权力话语对从属社会群体和边缘民族文化身份压制和剥夺的实质,对意识形态的霸权微观机制给出了新的批判维度。与此同时,霍尔还致力于逆向文化策略的探索,以期通过话语斗争夺回文化身份署名权,力图实现文化身份被压制后的重返。当今,后现代的全球化进程促使文化身份焦虑问题愈发凸显,霍尔的文化身份研究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演进的回应,为"反抗霸权阶级及其盟友"的压迫提供了崭新的视野和工具,对其深入阐析有助于推动文化身份问题的中国省思。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9,(3):27-30
《共产党宣言》集科学性和革命性于一身,做到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当前,在文化多样化背景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该文重在深入挖掘《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以"五个坚持"概括出其现实启示,以期为今天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刘庆乐 《社会》2004,(8):44-46
意识形态是"具有符号意义的信仰和 观点的表达形式,它以表现、解释和评价现 实世界的方法来形成、动员、指导、组织和证明一定的行为模式或方式,并否定其他一些行为模式或方式"(米勒、波柯丹诺,2002:367)。在马克思的文本当中,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对现实关系的扭曲和掩蔽,历史地  相似文献   

4.
解读文化和意识形态,表明二者已从语义诠释转换为涉及社会政治、经济、观念和发展诸话语。文化是总体性概念,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是文化的四大层面。意识形态话语相对狭窄,托拉西的意识形态概念涵义颇丰,马克思则是在批判意义层面研究这一概念的,而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哲学意蕴很浓。因此,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特性不同,二者具有非对称性关系:文化和意识形态不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而且二者呈二元结构,并反映出人类经验世俗化和神圣化的过程。文化中心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是意识形态中心主义。文化整合意在整合相异文化因子的整体意义,意识形态整合旨在确立意识形态规范,因而文化冲突的实质是意识形态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作为黑人和牙买加后裔,霍尔并没有把自身的研究局限在单纯的种族问题和移民问题上,而是把对"新族性"的研究作为研究英国文化的切入点。霍尔认为,种族问题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而是与整个文化状况相关联着的,"新族性"渗透于文化的各个角落,因此对"新族性"的研究其实是对英国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为开端的新劳工史研究在近 2 0年内又有了多元化的发展。解构主义的新劳工史强调主体性与话语的作用。新劳工史研究强调分析劳工的主体性和自我认同 ,强调劳工阶级的经验以及不同性别、年龄、种族以及技术分化下的劳工主体性 ,这种劳工主体性历史性地产生着 ,它经历着分裂与冲突。二是有关话语的研究 ,强调话语以历史的方式对现实赋予意义 ,并把各类群体定位于各种不同的话语位置上  相似文献   

7.
从学术话语的本质出发,阐释社会学术文化观念和社会建构论思想。把学术文化当作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离散的语言技能,恢复了社会语境对于理解和重构学术文化的重要性。社会建构论认为,学术知识,乃至社会现实本身,是通过人们之间的日常交往用话语构建的。学术话语并不是客观现实的表征,而是个体之间的对话。学术话语不仅在学术共同体中构建知识,还代表不断地寻求学科的地位和声望。学术话语研究必将对政治、经济语境和国际学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22,(1):24-33
意识形态话语是洞察"思想的上层建筑"的视窗。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形态是由主导话语、公共话语、日常话语相互联系作用形成的多维立体形式,最典型的是弱链—扁平形态、立体—集聚形态、中心—圈层形态。话语形态以意象化的方式呈现了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关系和权力秩序,并生动地揭示了网络与社会的关系活动。在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形态演化的依据是网络话语权力关系,标志是马克思主义话语的领导地位和主导方式的变化。因此,优化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形态的发展,重点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领导,优化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的供给和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并以此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全局的均衡、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布达佩斯学派认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作为应对资本主义矛盾的"现实的社会主义"是一种自主的社会-经济形态,它既不是资本主义的退化变体,也不是社会主义的实现。赫勒、费赫尔和马尔库什在其合著的《对需要的专政》中作了详细的阐述。瓦伊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苏联制度("现实的社会主义")不仅不能代表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甚至不是对资本主义矛盾的解答,而是对俄罗斯历史的进退两难的一种回应,它仅仅表现为一种从权力阶层视角出发的合理性,而不是对社会整体来说的合理性。因此,我们应把苏联模式的"现实的社会主义"谨慎地视为对痛苦经历和现代性问题的一种理论的-实践的回应,将其视为意识形态,视为运动。  相似文献   

10.
马汉广 《学习与探索》2012,(5):119-123,163
巴塞尔姆《白雪公主》通过对格林童话的戏仿,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危机意识。一方面,传统文化以话语碎片的形式进入当下,成为新的话语和意义的生长点,并进而成为现代人生存的直接现实;另一方面,人也必然要反抗这种话语的现实,以求解脱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但这种反抗却只能是以一种话语去对抗另一种话语。这就是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等相关词组是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中十分流行的用于指称不同国家的基本概念,也是当代由西方国家把持的世界话语体系的最基本构成。然而,鲜有研究系统而深入地探讨和反思这些基本概念背后可能包含的西方意识形态与话语权问题。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四项假设:"发达—不发达"等概念及其编织的话语反映了一套孤立的世界观;它无视"发达国家"对其他国家的落后应负的历史与现实责任;它抹杀了"发达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事实;它塑造了一种从"不(欠)发达"向"发达"跃迁的线性发展模式与发展神话。基于既有研究的优劣,本文提出了一项基于话语分析的研究议程,即利用语言学中的话语分析法对包含"发达—不发达"等词语的语料进行深度解析,揭示这些看似客观和中立的词组背后所裹挟的西方价值观与话语权。同时,本文通过一个话语分析的实例来展示话语分析之于西方政治话语研究的独特意义。最后,面对这些暗含西方话语霸权的基础概念,其他国家可能有三种选择:完全抛弃并寻求替代表述的激进方案、继续沿用却时刻保持警惕的温和方案,以及介乎二者之间的折衷道路。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将为反思和批判当前的西方话语体系进而重构新的全球治理话语体系奠定关键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郭海燕 《唐都学刊》2007,23(1):52-56
本文指出了贾樟柯不媚俗、直面现实进行创作的态度是当前中国电影创作乃至文艺创作的正确态度;分析了其中体现的贾樟柯对当前主导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进行的双重超越。《小武》、《站台》、《任逍遥》均表达了作者感知的“存在的负担”,并以小人物的实际处境表达了对主流话语的批判;但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小武》,小武的形象具有打动人心、甚至移易人心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而《世界》则在创造自身话语与认同主流话语之间游移不定,缺乏一种人物应具有的持守,因而显示出了创作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新时期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学及其批评,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和现实语境,从共名和无名、意识形态性、术语界定、西方话语殖民等与文学的关系上对其进行重估,指出了以往论述的一些迷误,认为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话语,不仅仅是方法论,还根本上是哲学本体论,它与"存在性"问题而非"生存性"问题密切相关,现代主义文学的普适化与无名时代和现代大众的出现密不可分,并且在某种意义上,现代主义文学是以现实主义为根本底色的文学。  相似文献   

14.
孟威 《日本研究》2006,(3):78-85
靖国神社问题愈来愈成为中日韩间一个敏感的政治焦点.对此,日本学者高桥哲哉在其著作《靖国问题》、《国家与牺牲》中,鲜明地阐述了靖国神社的问题以及政治家参拜的历史错位.他指出靖国神社原本是战时国家控制国民、遗属感情的道具,是近代日本进行殖民主义、军国主义相联系的"战争意识形态"的象征而存在的.因此,靖国神社不是日本传统意义上的神社,不仅如此,它是对日本文化传统的割断.  相似文献   

15.
论多利莫尔文化批评的"文本间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纳森·多利莫尔是当代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思想史家和社会学家,作为英国"文化唯物论"的重要开创者和积极实践者,多利莫尔在当代西方人文学术领域和左派政治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他强调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政治、文学与权力、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多重复杂关系,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这也鲜明地体现了其文学批评的"文本间性"特征,并对我们当前的文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不可能性:后马克思思潮的政治立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一兵 《求是学刊》2004,31(1):13-19
齐泽克基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发挥了某种"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学话语,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一种不可能性的逻辑。这种话语是通过对传统主体观的批评来实现的。站在拉康之残缺或空无的主体性立场上,他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彻底社会解放,转向寻求一种与女权主义、生态主义和民主主义相容的解放立场,并把政治学本身引向无止尽的意识形态斗争。  相似文献   

17.
文明冲突不是平等的双方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上的简单差异与冲突,而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文化话语权力的争夺及文化叙述方式的冲突。话语权力关系的改变直接影响到文明冲突的格局与表现形式。同时,文化叙述机制的背后也潜藏着文化冲突的因子,它导引着文化主体在冲突中的自我定位与他者待遇。本论文在批判性吸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中日两国话语权力的关系演变之考察,透视历史上中日文化冲突格局,进而以日本"国语"的文化叙述为例,揭示中日文化冲突在当代日本文化叙述中的形成方式与运行机制,探讨中日文化冲突的本质特征,以期为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文富 《创新》2018,(2):55-62
当前,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流氓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来势汹汹,其最本质的逻辑是反马克思主义,因此对后者构成严重挑战.正确应对这种思想政治新形势的策略是: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并通过各种措施强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以有效抵制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为此,必须坚持理论自信,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有力地回应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同时综合发挥软实力和硬实力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逍遥游》的主旨不是"逍遥",不是"游",也不是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而是小大之辩和无己、无功、无名"。逍遥"与"游"是"小大之辩"主旨上旁逸而出的卮言。小大之辩的提出与战国公共话语有关,也有庄子为其大言做辩护的意图。己、功、名,均是战国公共话语,无己、无功、无名之说,主要是针对儒墨两家而发。虽然《逍遥游》呈现出"卮言曼衍"的文本形态,但不能将它视为片段性文字的组合,因为全文有清晰的论说逻辑。文本缺乏对"至人无己"的申说,或有脱文。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9,(6):14-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与此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十分严峻。因此,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斗争的基本经验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斗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从学理根基上对意识形态斗争进行解剖;要优化意识形态斗争的战略与策略;要充分把握意识形态斗争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