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天才 《唐都学刊》2006,22(5):137-140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转型的新时期,表现为两个特征:一是文化的发展产生裂变,由纵向的传统承传走向横向的文化开拓,主流文化遭到质疑,异己文化得到认同,文化走向解构、沟通、重构;二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文化的发展由一元独霸或二元对立走向多元共存;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未来文化转型与发展的战略选择及其出路只能是:以创新求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文化的创新首先必须确立科学的指导原则和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其二,创造新传统,是民族文化面临的现实选择;其三,文化创新的根本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我”观;其四,文化创新的目标是建设以“先进文化”为努力方向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2.
杨适 《浙江学刊》2002,(2):107-110
“原始文化” ,指的是以往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几个在精神智慧上影响最重大、最深远的形态由以起源的创造原型 ;它是一个显露人类精神本真的全然思想或精神的概念。通过探求原创文化来重新审视传统 ,并通过重新审视传统来再度发现原创文化的真实生命精义 ,进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时代为重新发展人类的原创力提供可能的资源和思考 ,将是一门最具重要性的、“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学问  相似文献   

3.
罗彩 《探求》2018,(1):69-74
新时期广东文化精神是改革开放以来由全体广东人民共同创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和谐、经世致用、礼法合治、敏行笃信等思想,同时汲取市场经济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新时期广东文化精神的确立是对传统中国文化,尤其是岭南文化的继承、转型与创新,其具体表现为:从传统的"贵和尚中"到今天的"兼容开放"、从"重义轻利"到"义利并举"、从"知行合一"到"务实求新"。这既有本土文化的成分,又有不少外来文化的浸染,是多种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果,而这正契合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为广东由古代的"南蛮之地"变为今天的"前沿阵地"提供了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时代精神、价值理念与国民品性。  相似文献   

4.
"大美大爱"龙江精神,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至善"与"至美",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蕴涵着丰富的时代精神。"大美大爱"龙江精神的理论基石是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思想精髓蕴涵于"至真"与"至善"的完美融合,传承动力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尚道德追求,同时,它也是新的历史形势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的中西文化观是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比较、评价、选择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主张,是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应向何处去所作的科学回答。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鲜明的开放意识有机结合;广采博取的精神与辩证思想的有机结合;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与突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有机结合,从而决定了周恩来的中西文化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并领会这一理论体系,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略论中国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璞 《创新》2007,1(5):16-18
创新是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文化创新是在文化传承中对文化精神价值重构和超越,是对传统的选择、提炼和再造。文化创新蕴含着与全球化相对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相匹配的文化精神与价值体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创新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渊源,和谐思想、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道德观念都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但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继承,还是结合当今时代特点的一种发展与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理念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爱国主义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创新精神蕴含了新的理念;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优秀传统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厘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基础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弘扬和培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精神孕育于民族文化之中,是民族文化的升华.民族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强大精神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当代,必须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弘扬和培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民族精神,适应时代的呼唤,不断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纳外来文化中新的时代内容,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通过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保持和发扬,只有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创造性的转化才能获得,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楚丽霞 《社科纵横》2007,22(6):32-3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深厚底蕴,从近代文化发展,体现了只有在不同历史时期融入当代意识,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当前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孝文化是家庭的稳定、巩固与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推进文化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本文拟基于历史分析、逻辑分析的视角,结合首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科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走过的辉煌历程,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探索全球化条件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功能的有效路径,以期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局面做出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世界先进文化的内涵与我们的吸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世界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要跻身于世界先进的行列 ,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 ,是快速提升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世界先进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 ,它涵盖了历史每一时期的先进成果 ,其中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科学的、技术的、观念的、习俗的、物态的等诸方面 ,大致可分如下几个层面 :(1)能够保障并促进社会发展的制度文化 ;(2 )能够引导人类前进的思想观念文化 ;(3)能够不断解放生产力 ,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文化 ;(4 )能为人类提供享乐的、蕴涵精品意识的娱乐文化和物态文化。我们注重学习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 ,坚决反对依样画葫芦 ,全盘照搬。我们主张在吸收中有所创新 ,在创新中有新的发展 ,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从工业化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文化消费将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因而在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和现代文化产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以及城乡文化的差异,挖掘不同区域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与生态文化资源,发展区域性传统民族民间工艺、民族演艺、民俗文化、文化旅游产业,这应是未来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应该成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满足不同区域、城乡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国家工程。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初 ,我们开展的“黑龙江人形象”教育活动 ,是一场深层次的思想解放、精神文化改革活动。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 ,深刻挖掘黑土地上历史文化遗产 ,以改革精神对精神文化领域中保守、落后的文化基因、价值观念进行深刻反思加以根除。敞开胸怀 ,兴利除弊 ,重构精神文化家园。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的民间形态——文化视阈下的中国民间年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画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年画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和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流派,其作品反映了相关地区各自不同的文化品性和地域特色.年画以最贴近民众、最贴近生活的文化形态,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民族和文化的生存和延续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年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和自身特有的文化功能.年画将为发展和繁荣现代中国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民意基础、历史依据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林楠  林滨 《唐都学刊》2007,23(2):48-52
道德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扬弃这份厚重的历史遗产,尤其是提炼出其中的精髓和美德,包括它的仁爱精神、自省自律与和谐境界,既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学理解辨,更能促其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化本开新式的时代性升华。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法治发展在不断走向成熟的同时,也展现出诸多问题。在文化根基上,中西方法治一直存在明显的差异。当下中国法治文化根基具有双重来源:其一是对特有传统文化精神的扬弃;其二是对现代西方法治文化精神的合理吸收。文化根基是法治发展的根本前提,中国法治建设必须处理好传统文化结构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张力关系。当代中国法治文化根基的构筑在面对中西方文化对抗与自有文化继承问题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使传统文化在自我反思中获得新的内涵,并最终促使法治文化根基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精神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走向 2 1世纪的中国 ,我们不仅有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传统需要继承 ,还有一个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百年遗产需要发扬。全方位总结上个世纪中国文学成就 ,从文学精神角度解读 2 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并作出个性化的评价是新世纪学人应有的任务。中国现代文学精神分为四个层面。一、以个体、人性、自由为内核的启蒙文学精神 ,“中国现代文学”是因“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的推动而发端于 19世纪末 ,又因为“五四新文学革命”而正式诞生于 2 0世纪初 ,并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居于文坛正宗 ,以白话文为主导 ,以现代人本观念为价值坐标的文学形态 ,启蒙精神是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导性价值取向 ,它以“人的觉醒”为主命题 ;二、以救亡、统一、强盛为内核的爱国主义文学精神 ,帝国主义侵略和敌视伴随着 2 0世纪中国历史 ,这在文学上也得到了反应。三、以休闲、感觉、性爱为内核的都市文学精神 ,2 0世纪中国社会是一个工业化 ,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城市化的社会 ,城市生活以及都市情怀构成了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又一个精神内核。四、以猎奇、有趣、娱乐为核心的通俗文学精神 ,和中国古代文学诗、词、文、赋的“雅”审美精神相比较 ,2 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是俗文学精神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国6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不懈地探索着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发展道路。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要始终强调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基本原则;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成果,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只有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领导,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梁凤莲 《探求》2013,(2):97-103
广州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及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塑造自己的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其核心即为凸显以文化为中心、以文化为引领的发展方针.为此,要正确把握广州文化发展的历史,重视创新广州文化的历史因素与传统价值,推动广州城市文化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文化自觉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我国文化建设目标。在世界的大变革大发展和大调整时代,倡导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迎接全球化挑战的必然要求。树立正确的文化归属意识和价值观念,是实现文化理性自觉的前提,彻底的文化批判精神是民族文化进一步走向自觉的重要环节,而采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凝练民族文化精华、提升民族文化品格,则是实现民族文化高度自觉的确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