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丰富人的本性,为人们从现实走向未来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理念。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人所特有的"类"的特性,人所特有的"类"的特性是人的本质得以实现的内在要求。当今,市场经济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人的"类本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化困境是实现人的"类本质"的必经阶段。随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形成,人的本质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和丰富,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个性的具有"类本质"的人必然要求能够表达自己相应个性的思想,即人的"类本质"呼唤着哲学的个性化。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既是对以往哲学状况的深刻反思,又是当代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发展问题的现实要求,因此,当代中国哲学应当是个性化的哲学。  相似文献   

2.
贺来 《阅江学刊》2015,(1):10-19
哲学关注现实的特有方式是,通过对现存世界的批判和超越去构造一个新的、"应然的"意义上的现实。哲学关注现实很大程度上是关注人和人的发展。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是让每一个中国人变得更加自由、独立,有尊严、更幸福。哲学关注幸福问题是当代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重大主题之一。在哲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现实生活优先于哲学。哲学是人类幸福生活的仆人。哲学的任务和使命就是要真正服务人类,成为推动人追求幸福的思想力量。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流动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要实现团结必定需要核心价值。核心价值观应能够真正融入心灵,成为人们自觉的共识。要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必须确立一种"为他人的主体性"观念,基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统一建构一种新型的、关系性主体观念。现代性的建构是我们未完成的使命。中西方人所谈的现代性因其背后社会语境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我们应把现代性价值确定为时代的主流价值。努力把现代性价值确立起来,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重要的价值和追求。  相似文献   

3.
象理想这样的社会意识现象,应属于历史过程中最重要的主观因素.理想如同所有的社会意识一样,对于社会存在来说,是第二性的和派生的,是反映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形式.理想和历史认识的相互作用理想是社会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的特点在于通过应有的事物与现存的事物的辩证法反映社会发展的现实趋势,因此它也是反映主体根本需求和利益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11):82-85
马克思在早期思想发展中不断亮出"消灭哲学"的利剑。从历史语境来看马克思首次提出的"消灭哲学"具有五层意蕴,其实质上意指人们只有用现实的物质力量(而非纯粹的理论批判)来变革现实的社会制度,才能扬弃源自这种现实制度的哲学。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过程中前后两个阶段的"消灭哲学"是在唯物史观批判和超越旧世界观中不断深化和提升的哲学批判,唯物史观的形成成为马克思推进"消灭哲学"的逻辑主线。在唯物史观形成的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从意识形态维度、物质经济维度、历史主体维度、革命实践维度来推进"消灭哲学"。  相似文献   

5.
黄皖毅 《唐都学刊》2005,21(5):95-99
"三个文明"建设与宏大的中国当代历史进程紧密相关,尤其是与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现实需要以及领导人的思想状况等原因,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分别强调了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则朝着"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方向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6.
靳艳  李少浦 《社科纵横》2012,(9):112-113,117
克罗齐历史主义思想中的精神、自由历史和当代性是其理论的史学价值所在。克罗齐把精神等同于全部的实在,把世界纳入精神之中,认为精神之外别无他物。精神不断丰富自身和超越自身的活动就是历史。人通过精神,也只有精神才能让过去的事物以活的方式展现出来。人通过精神对过去事物的反思,才能达到对自身认识的不断进步,对自由不断追求。其史学命题"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当代"场所"理论的建构陷入僵局,人们各持己见,而跨层级思维则有利于培育新的"场所感"范式。跨层级思维指在不同的场所层级之间来回转换,反复变焦,把地方-全球讨论置于"层级"和"依恋"语境中。当前许多环境文本如摄影作品、著作等都运用调整"大地依恋"层级的策略,帮助当代读者以多种视角理解自我与场所的深层联系。跨层级思维意味着将对某一特定场所体验的精微性与对全球体验的广大性结合起来,理解人们的生活给环境带来的真实影响,培育新的也许是有效应对当今世界严峻现实的认知习惯与思维方式,使人们适应变化中的世界,并促使他们克服对可能令人麻痹的抽象问题视而不见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语言包括动物的"语言"、草木的"语言"、行星的"语言";狭义的语言专指人的语言或字词语言。语言对现实的区分不同于机械分割,也不同于化合物的分解。语言决定事物、规范事物,每一种、每一类事物都受一种或一类语言支配。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言是所有事物的生成因,也是各种事物和现象形象化、名称化、名义化、情感化、存在化等的肯定的唯一前提。语言反映现实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是在语词的层面;二是在语句的层面。因此,语言区分现实,语言也反映现实。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5,(4):124-131
当代环境美学一直高度关注对自然的审美欣赏问题。齐藤百合子的《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一文旨在引导人们欣赏自然的本然面目,即真实的自然或自然本身。虽然她对艾伦·卡尔森的自然审美理论有所改进,但其研究范围仍然囿于科学认知主义,依然没有完全回答如何"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这个核心问题。中国山水画美学包含着一套比较系统的自然审美思想,诸如"真"的本体论根源(生生本体论)、"体真"的途径(澄怀味象)、"写真"的方法(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由此可见,中国自然审美思想可以从一个侧面比较全面地回答"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问题,对当代环境美学构建的意义与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批判和拒斥"抽象"的人,它以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拨开观念和意识的层层迷雾,揭示出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受"抽象"统治的世界。马克思怀着对资本逻辑主宰下的人的命运的关切,深刻洞悉到人类的生活世界的本质不是一个自然的生活现象,而是一个现实的辩证的能动的生活过程,人在改变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改变着整个世界,包括改变着人自身。马克思的这种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从根本上实现了对西方哲学生活世界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亲爱的读者: 在这封信里,我们要讨论一个既古老又年轻、既遥远又现实的问题——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现象的文化问题。说它古老和遥远,是因为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到来而同时到来的,社会生活,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就是文化生活。说它年轻和现实,是因为当代社会变化中,最新奇、最时髦、最令人感兴趣的东西莫不首先出现在文化领域;当代最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最令人困惑的社会现象,几乎都跟文化这个东西分不开。确实可以说,文化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2.
正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国人的生活。宅在家里、不能出门的生活,虽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却也催生了许多"新鲜"的事物,在突变的世界里迅速改变着大家的生活。2013年的SARS疫情,让中国电商产业迅速崛起,从那以后,网上购物逐渐成为常态;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  相似文献   

13.
闫化川  李丹莹 《唐都学刊》2004,20(6):103-108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当代"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历史上重农的传统优势和农业合作生产的已有经验,对指导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具有借鉴价值。王朝佑农业合作社的个案研究,对中国广大农村如何"农业产业化"更具有直接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4.
李进  ;陈喜桐 《探求》2013,(Z1):57-59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日租房"作为新生的事物,正受到我们愈发密切的关注,低廉的价格使得这种租房模式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笔者借助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并结合在基层多年的工作经验,就沙河街"日租房"出租屋"堵"与"疏"的关系展开调查研究,对沙河街辖内的"日租房"出租屋管理工作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论儒学价值观对古代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儒学价值观对古代小说的影响王平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事物和现象在思想、感情、信念、观念上的取向准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在观念形态上的凝聚,在社会文化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由于儒学自汉至清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如下困境:一方面,它是一种最有理论活力的马克思主义,对于青年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不仅从正面阐明了资本何以成为现代社会的规定性的原则,而且还从反面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深刻的非理性的性质;但另一方面,它在实践上又似乎是无效的,它还尚未能够真正成为一种遏制资本的现实力量。这种困境,从理论本身的角度看,是因为它还未能真正克服马克思本人思想的时代局限性,未能找到在当代处境中解决资本与民族国家间关系的难题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何谓“官本位制”,没有权威的定义。一般是指以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标准或参照系,用以衡量人们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及人身价值的机制。它犹如经济学上的“金本位制”。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为什么会出现“官本位制”这种观念和现象?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它既有政治经济的,又有思想、文化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原因。概括起来: 一是长期封建制度遗留下来的“以吏为师”,“官牧民”等政治文化意识的影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盛行的是一元化的社会成  相似文献   

18.
《求是学刊》2013,(6):157-163
"晚明"是一个与现代学术体系相伴而生的历史表述,人们在建构这一宏观、整体性概念时,是从传统史学资源中汲取的话语形式,又删汰了这一历史表述形式所暗含的一治一乱、一兴一亡的朝代循环史观,并将一种"现代"意识和历史进化观念灌注其中,进而生发出一系列关乎中华文明整体性演进、变革的重大历史命题。"晚明"之"晚",不仅是有明一代颓败与迟暮,而是中国"传统"的解体、蜕变,及其自我更新、涅槃重生的历史关口。有关"晚明"的历史表述及其阐释,在历史理性彰显的同时,蕴含着更多的、引人瞩目的当代关切和现实情怀。  相似文献   

19.
杨泽明 《社科纵横》2013,(7):97-100
古代民族的"文脉",蕴含着中国美学的逻辑因子和"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它在历史绵延中逐渐衍生,以文史发展脉络的方式形成了理论体系,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资源与框架。"文脉"体现在文化层面的常规和惯性,决定着不同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古代民族"文脉"的当代传承,是民族文化的特性和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文脉"是人创造和延续的,它具有建设性和规律性的自然辩证法特点,违背它又会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文脉观念",对后人的思想产生着强烈的影响,因此只有创造性地延续和传承,才能体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实践的"边际现象"是从哲学层次对社会实践中"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收益递减"等现象的概括与拓展。现代实践是一个主体、客体、实践结果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实践的"边际现象"是实践结果与其环境和整体实践系统效应之间的关系的表现,它们之间既有一致的,也有不一致甚至二律背反的。当代实践的"边际现象"凸显源于实践的内在矛盾性、当代实践的复杂性、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样性与相容性以及传统文化的特性。关于实践的"边际现象"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