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星 《求是学刊》2007,34(3):65-70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进不仅意味着东北地域经济与社会结构的转型,同时还伴随着东北地域文化模式的转型。而东北地域文化模式中的制度性依赖、外来性促进和官本位的三个特质对东北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阻滞效应。理论上认清东北文化模式转型内在机制,加快东北文化体制改革,建构东北地域文化转型的制度推力对于我们制定东北文化战略,选择改造东北地域文化的路径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求是学刊》2021,48(1):42-54
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更是中华文化自我的当代生成。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与生成中兼包并蓄、求同存异的文化交流,不断为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注入了源头活水和不竭生命。中华文化"各美其美"的文化思维建构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主体与凝聚民族精神的精神内核",美人之美"的文化融合造就了中化文化不断更新、发展的文化生命",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生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个性和世界性的情怀",天下大同"的文化意境为世界与人类贡献了文化智慧,展示了中华文化自我的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3.
秦开凤 《唐都学刊》2013,29(3):88-92
陕西地域文化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地位独特,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中华文化复兴需从地域文化中汲取养分,陕西文化对助推中华文化复兴具有独特优势。陕西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丰厚的历史文化构筑了中华文化的主脉,光辉的红色文化蕴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在新时期,陕西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文化自信,提升陕西文化影响力,使文化大省变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强省,在中华文化复兴进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曹菁轶  钱力 《社科纵横》2005,20(5):140-141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业。从旅游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和内在规律看,民族文化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在资源。甘肃省民族文化丰厚,应以开发民族文化为先导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全省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发展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华文化立场的时代坚守,体现了我们党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的基本态度,凸显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反映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文化发展导向,适应综合创新人类文明的时代发展趋势。在文化建设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有利于推进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延续民族文化命脉、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新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自信中独立、在传承中发展、在服务人民中创新、在交流中传播。  相似文献   

6.
文化全球化视域下增强中国文化自信的思维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纵横》2018,(3):10-14
一个国家的本来文化是本民族的精神命脉,体现本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外来文化以其独特的交流方式打开中国文化大门,完善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核。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中华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展示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更好地把握良好机遇,顺应文化潮流,可以从文化传承、文化借鉴、文化创新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角度入手来加以分析,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超越西方主流文化,显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李萍 《创新》2023,(6):23-31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利于让世界认识更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华文化。文章以“歌者”“乐队”“节庆”“书籍”为线索,分析现代背景下壮族嘹歌文化的传播规律,并以嘹歌为例探讨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问题,提出在传播环境层面理顺“乡土交流”与“世界共享”的关系,在传播机制层面理顺“在地传承”与“跨界传播”的关系,在传播方式层面理顺“文化守正”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对当下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三小民族在各种文化形态上的创造,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态发生互动、双向以及多层次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这种不断接触、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它们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在开放的本土意识下的碰撞与融合.它确立了属于三小民族自己的富于民族特点的文化坚守.中华文化则提供了一种普遍的文化价值理念,对三小民族的思想和行为发生重大影响,成为确保当代中华民族整体和谐发展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9.
饶宗颐先生是当今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他"动世界而垂久远"的学术成果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他的学术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一是立足本位的民族文化史观.他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推动民族文化在更高层面上的复兴.二是视野开阔、高瞻远瞩的世界性意识.他十分重视中外历史文化发展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求是、求真、求正的学术追求.他主张实事求是地依据材料作研究;提倡服从真理,敢于修正自己;倡导学术研究回归正轨,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0.
试论日本民族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权 《日本研究》2004,1(1):64-69
日本民族文化渊源于中华文化,日本从古代开始就吸收中华文化,正因如此,日本民族文化处处都印着中华文明的烙印,而且使中华文化与日本固有文化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王晓如 《唐都学刊》2007,23(1):97-101
终南山既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山,又是我国古代文明孕育、诞生和发展的重要发源地。终南山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关中地域文化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宋代以后对终南山区域的历史文化研究,挖掘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注意这一区域研究的历史延续性,开展对这一区域历史时期文化资源研究,对丰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卞敏 《阅江学刊》2011,(2):39-44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一个地域也有其特色文化。城市作为地域文化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在地域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地域文化的发展规律,从总体上说,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展开的。地域文化体现城市文化发展脉络,而城市发展在历史上形成的文化特色又积淀、留存下来,成为城市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一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特有的文化个性。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她的软实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3.
于丽 《青岛画报》2006,(7):8-17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志.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更是在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特色.它涵盖面宽,辐射力强,产出投入比高,对于活跃与繁荣文化市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向世界全面展示我们中华文化的魅力与风采,都有无可代替的时代功能.  相似文献   

14.
西安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与魂。西安文化地位,主要看其在中华文化的大版图上居于什么地位。京派文化反映中国主体政治文化的成熟大器,海派文化反映着近代兴盛的经济文化的老到与机智,珠江三角洲文化反映着现代新潮文化乍起乍落鲜活与无所顾忌:西安文化则无处不表露出悠久历史积淀和主流文化、正统文化的深沉厚实,以及对于这种深厚的远去的自豪。文化问题是一个民族得以强大的最根本问题,文化的强大不仅能够增加精神实力,还可以增加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15.
论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全球化必定推动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全球文化是在全球范围内流传广泛和深远的、先进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观念。全球文化不是同质和一元文化 ,而是由各民族的先进文化所组成的多元的和异质文化。文化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文化扩张 ,从而 ,全球文化和民族文化会发生冲突。要建立全球文化新秩序 ,西方发达国家必须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 ,同时 ,发展中国家必须不断创新本民族文化 ,把本民族文化融入全球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6.
王茜 《社科纵横》2024,(1):11-15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确立和系统阐述,为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更好展示中华文化,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创新发展的理论内涵,认真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价值开辟的广阔前景,以互学互鉴为践行路径,以合作共赢为价值取向,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文明交流中增进各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一道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汇聚力量,为人类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构筑坚实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7.
王凌宇  方晓伟 《探求》2015,(6):97-101
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的题中应有之义。扬州地名文化遗产是呈现地域的文脉、传递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认同感和历史感、承载扬州地域所特有的民俗文化和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及理想信念等的重要载体。健全完善扬州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机构、加强对扬州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利用,加大扬州地名文化遗产在国际上的弘扬与传播,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有利于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深化,民族文化的发展正在突破原有的地域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密切互动与交流.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对各民族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充满了对民族文化发展前景的深切忧虑.要摆脱"文化焦虑",应对变局,关键在于坚持文化民族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7,(5):117-122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已成为世界局势总的发展趋势。各国、各地区之间政治、经济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日趋重要。基于文化的特殊性,跨文化交际是在冲突与融合中推进。当前,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则是跨文化交际中产生文化冲突的主因。在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表现出新的形式和特点,对我国文化建设产生前所未有的侵蚀与危害。中国文化发展策略应该因势而动,加强民族文化自信自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6,(6):146-147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血脉和灵魂,人文历史资源、地域文化是彰显地方特色的名片。承载过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成纪文化等的静宁县,具有文化资源性优势。挖掘本土历史文化积淀,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推进当地文化繁荣与发展,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