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弗洛伊德以及步其后尘的社会科学家们把宗教同意识形态等同起来的做法极大地影响着现代西方社会的理论反思。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均宣称,有限的人的灵魂在无限的上帝身上找到了归宿和真理,而这个上帝不过是一种社会及心理上的幻觉。抛开与这个上帝的关系,人的灵魂便堕入了一种由物质条件和生理需要决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堕入了被动机所驱使的无意识领域。这种灵魂的堕入使人获得了把自己从宗教幻想所掩盖着的压迫之中解救出来的力量,一个人要想得到自由,就必须承认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必须意识到这类信仰只是自己想象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张盾 《浙江学刊》2005,2(5):87-94
萨林斯是美国著名文化学者,他的<文化与实践理性>一书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提出诘难,认为马克思把"生产"概念自然化,忽视了生产过程中文化象征图式的重大作用,从而在深层逻辑上支持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意识形态.本文依据马克思原典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最本质的内容,是马克思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因此马克思的生产概念首先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批判性概念,它要颠覆的不是生产力本身,而是生产的资本主义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3.
拉康以本世纪上半叶人文科学的新成果来重新诠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从而给予了弗洛伊德的学说以一个哲学基础。拉康的“镜像阶段”假说揭示了人类知识的虚妄性,他关于无意识的语言结构的论断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温权 《求是学刊》2016,(2):46-53
挖掘并梳理散见于马克思诸经典论断中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尔库什后期一项重要的学术任务。借此,他大致归纳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范式的三重特质:其一,通过抨击先前各种思想幻象所彰显出的论战-揭露性;其二,凭借分析这些幻象由以产生的社会根源而突显出的解释-功能性;其三,立足更为广泛的文化视角进而生发出的批判-哲学性。由此可见,针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体系,马尔库什旨在建构一种"思想-日常生活-文化"三位一体的解读模式,从而真正实现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范式从宏观维度向微观视域的历史性转向。值得一提的是,该转向在完善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同时,又成为日后马尔库什进行现代文化批判的实践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探索的阶段性重大成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形成。但这种哲学形态不是通过这一部著述就完成了建构的,其中相当多的思想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后思想发展中、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变迁中得到拓展、深化、变革和修正的。从思想史的视角就"意识形态"的内涵变迁、"消灭哲学"的含义辨析、社会结构的整体把握、资本批判与"共产主义"建构等进行对照和梳理,可以从中凸现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价值。同时,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也提供了理解和评价《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参照系。  相似文献   

6.
《探求》2015,(4)
欲望逻辑是齐泽克建构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性逻辑。依据这一逻辑,齐泽克一方面判定当代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无意识幻象",另一方面揭示了当代意识形态运行的神秘机制。通过充分挖掘拉康无意识欲望概念的意识形态内涵,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既超越了阿尔都塞和各种后阿尔都塞主义的理论主张,又为解决长期困扰意识形态研究的理论难题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西方主要心理学派之一,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产生之后,其影响超出了心理学领域,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意识形态领域广为传播。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弗洛伊德的思想就在我国有一定的影响。近几年来,弗洛伊德的思想又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领域中来。在人们思想中,尤其是在青年中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地分析批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8.
郝敏  闫方洁 《探求》2024,(1):5-12
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思想生成的内在关联性,“权力”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延伸应用,以及欧洲无产阶级运动的推动,促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生成。马克思在批判旧世界建构新世界的社会变革中,通过强化政党建设增强“领导主体”魅力、批驳错误思潮增强理论感召力、引领革命实践增强“群众认同力”建构并实施意识形态领导权。面对当前我国复杂的意识形态工作形势,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加强党的执政建设并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向上向善,规避与应对意识形态工作阻力。  相似文献   

9.
唐正东 《创新》2015,(6):48-52
齐泽克强调了剩余快感与意识形态幻象之间的悖论关系:正是因为有了剩余快感,所以才需要建构一个能够掩藏它的意识形态幻象,人们需要不断地掩藏剩余快感,所以,意识形态幻象的建构也会不断的持续。而正是这种持续的意识形态幻象的建构,又反过来使欲望的实在界层面的剩余快感永远处于被掩藏的状态,也就是说,人们可以持续地逃避创伤性的剩余。齐泽克还把基于剩余快感的意识形态解读模式挪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解读上。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不但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而且还会使得它永恒发展或者说永恒革命化。应该看到,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概念与齐泽克的剩余快感概念之间,是完全没有同宗关系的。他实际上是无法把握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本观点的。  相似文献   

10.
西方意识形态研究的历史发展--兼论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胜育 《社会》2004,3(4):27-30
意识形态理论在西方源远流长,从历史发展看,意识形态概念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特拉西阶段、马克思阶段、列宁阶段、曼海姆阶段和西方马克思主义阶段。意识形态概念的原创者是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哲学家德斯杜·迪·特拉西,他提出一种“关于观念的学说”(science of ideas),即意识形态,这是一种具有特定使命的学说,它力图通过抑制人的偏见,使人具有成为理性至上的人的可能,进而达到服务于人、甚至拯救人的目的 (“Ideology:origins and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y”.britannica.com)。在马克思那里,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精神生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学说与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马克思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早在1878年,资产阶级思想家们说马克思不得“人心”。90年之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专家阿隆于1968年称“马克思是思想家,其伟大是无庸置疑的”,“他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同时代人”。这种变化是不是说明资产阶级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遗产满怀热情了呢?表面看确是如此。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觉。资产阶级哲学对马克思所持的否定态度在今天比上个世纪后30年更  相似文献   

12.
斯托扬诺维奇把马克思的学说理解为一种社会批判思想,并对马克思学说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实现了实践哲学与社会批判之间的链接。其社会批判哲学以人的异化为理论切入点,以对社会的整体性批判为理论立场,揭示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7,(8):111-115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致力于综合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理论,为对现代社会与现代人生存处境的分析提供更完备的理论基础,为此,它吸收但又改造了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与压抑理论,接受但又弱化了弗洛伊德的心理主义——生物主义的解释取向和原则。经由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吸收与改造,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戴黎 《社科纵横》2013,(1):192-193,217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范畴。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石。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它决定着人的产生,锻造着人的属性,形成并改变着人类社会。实践范畴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建构起了人与世界的"双向"关系,实现了哲学思维上的"实践论转向",完成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15.
在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中 ,拉康坚持要“回到弗洛伊德去”。这就是说 ,要回到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重视上去。借助于现代语言学研究的成果 ,拉康创造性地解读了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理论的文本 ,同时也提出了一套极富哲学色彩的无意识理论。与传统理论———不是探讨确定性 ,就是探讨可能性———不同 ,无意识理论乃是对不可能之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艺术理论的发展史上,不论具体观点多么不同,对艺术家问题的研究却未曾中断。许多学者都曾经使用自己的方法,力争求解人群中的艺术家之谜。作为文艺理论家的弗洛伊德也不例外,他有不少有关艺术家问题的论述。本文拟对弗洛伊德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想法作些探讨。艺术家问题在无意识表现说文艺学中的重要地位弗洛伊德的美学,是一种原欲动力学美学;弗洛伊德的文艺学,是一种无意识表现说文艺学。在考察了弗洛伊德关于艺术家问题的论述后,我们又可以得到这么一个想法:在弗洛伊德笔下,艺术家问题的重要性正是由无意识表现说自身及其美学基础决定的。是无意识表现说文艺学的内容及其所表现的原欲动力学的美学原则,使弗洛伊德在各种理论表述中都涉  相似文献   

17.
关于感性个体与社会存在的分离及融合的思考构成了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主题。在马克思论证的感性个体与社会存在的融合中,"社会力量"重新吸纳异己的"政治力量",建构一种没有压迫与剥削的新"社会组织",由此超越了私有制造成的利己主义精神,实现了感性个体摆脱死亡必然性存在的样式,从而为市民社会走向真正的人类社会提供可能。市民社会向人类社会的过渡,实质就是马克思超越自由民主制的解放限度走向人类解放、超越政治自由走向真正的人类自由道路的过渡。  相似文献   

18.
《求是学刊》2017,(2):41-48
在超越论现象学中,胡塞尔在深层意识领域内揭示了一种内含无限可变更性的超越论的艾多斯学,并将超越论构造理解为一种本源的格式塔构型对经验关联的先天的发生构造,在此基础上,他试图全面"接管"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但在几乎同时产生的对无意识的动力学考察中,弗洛伊德将原初压抑、继发压抑以及替代视作无意识、前意识的本质特征,从而实际地构成了对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的全面挑战和深层解构。在胡塞尔与弗洛伊德之间的这种深层的思想对峙中,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西方哲学在其诞生之际就向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独特的基础主义。  相似文献   

19.
曾庆娣 《探求》2013,(3):46-52
齐泽克通过融合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与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一种结构性商品拜物教理论.结构性商品拜物教理论从无意识层面揭露出商品拜物教的微观运作机制,这为理解当今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犬儒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但是,对商品拜物教进行结构性的解读,实质就是强调一种结构主义的非批判的意识形态观,这与马克思强调实践唯物主义的批判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不相符合的,最终将沦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共谋.  相似文献   

20.
《求是学刊》2019,(6):34-39
如果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马克思哲学真理观在改变世界的实践基础上和社会历史视角下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表达,那么,与之有着"费尔巴哈"这一共同论域和历史语境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则对作为真理幻象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彻底批判。因此,离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不能全面理解马克思真理观。马克思正是在对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揭示中反证真理的真实性内涵。事实真实和价值真实是意识形态真理性的双重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气质和真理性品格正是因这双重规定而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