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君主制官僚系统有其特性与运作方式.在官僚系统内,君主欲使其权力合法化,就需要实现对整个官僚系统的强力控制与有效支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君主需要进行三个面向的圈子运作:一是瓦解原有的政治圈子,分割以自己为中心的政治圈子,并做到相互制衡,形成以君主为唯一中心的圈子结构;二是以圈层辐射的方式形成由亲信、 班底、 熟人圈子层层扩展与相互连接的自己人圈子,并逐步以自己人替换掉原有的政治圈子;三是通过多元的监督机制、 定时的职位调动以及争夺官员权力获取的合法性等方式,将圈间"桥"因上下级关系建立起来的庇护关系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
中国家族文化是以血缘为本位的.亲缘原则、家长权威、差序格局、关系意识、信任度的内外有别、特殊主义、泛家族化是我国家族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家族文化以其特有的优势破解了家族企业在创业之初的难题.中国的家族企业在受益于家族文化有利元素的同时,家族文化不利元素也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优秀的家族企业文化是家族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家族企业更应该注重自身企业文化的培育,建设以人为本的家族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3.
简论圈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圈子是中国社会的特殊结构,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圈子的最基本特征是封闭性、产生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圈子的内部结构是元葱式的差序格局、实质是利益关系网.圈子与市场经济在很多理念及原则方面存在不同.圈子在中国有深厚的历史及文化基础,在现代社会应当以新的理念新的组织及行为方式对圈子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我国多元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现代文学几乎产生在相同文化场中,渊源关系并非移植而是血缘传承关系,从近现代文学史上产生的江浙籍作家群,可看出历史、经济、地理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相似文献   

5.
北京的近代报刊出现较晚 ,辛亥革命后成为全国报刊发行中心之一。北京近代报刊的发行中心在宣南地区 ,尤其是以琉璃厂为中心的区域。这一分布特征的形成是受到清代形成的宣南士人文化的影响 ,是宣南文化的余波。其内容反映了北京官僚、知识阶层及民众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6.
黄晓娟 《学术交流》2006,(4):188-190
文化是日常生活习惯和风俗,是反映一个国家特殊性的东西,是一个社会综合的缩影。日本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周边地区,孤悬海外,从而使日本形成了吸收外来文化的特性。日本文化又是历代日本人在湿润的环境中以顽强的忍耐力和精神从事水稻栽培所形成的对植物有着特别感情的海洋文化。日本文化还是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极力维护传统文化的文化。日本与中国、西欧的文化的融合,表现了日本文化既善于接受新文化又极力维护其固有文化的独特性。在世界文化交融的今天,了解一国文化,对于克服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语言障碍,走出单纯语言研究与教学的圈子,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都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泉伟 《社会》2023,(4):214-239
本文试图论证,官吏分途从治理逻辑来看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制度安排,其形成与持续主要是政治逻辑支配的结果。古代中国一直存在着朋党与官僚贵族化等官僚人事风险,导致统治者的人事权力受到侵蚀,危及统治基础。胥吏人事制度涉及各级政府如何安排僚属的问题,因而与上述官僚人事风险紧密关联。文章认为,官吏分途的形成是东汉以来官僚贵族化的结果,贵族与庶族的社会身份差异影响了正式官制的设置,造成官与吏在来源人群、等级地位与道德评价上的全面分途。官吏分途的持续则与后世统治者对官僚人事风险的防范有关。胥吏人事的合理化需要重新引入政治上风险巨大的辟署制,统治者宁愿忍受官吏分途导致的治理弊病也不愿变革。本文的研究拓展了“风险论”的视野,揭示了此前较少为人关注的官僚人事风险及其对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深远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统治风险在当代依然部分存在,也受到中央越来越多的关注重视,并着手防范整治。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6,(7):122-125
北路壮剧中的亲属称谓特征及文化内涵有:田林壮剧亲属称谓父系、母系不分,直系、旁系相同,血亲和姻亲相混,侄辈孙辈男女称呼相同,它们是血缘婚制表现在称谓上的一种遗迹。此外,田林壮族先民与汉族有交流,不断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从汉语中借词代替了本民族中的原有称谓;壮族重视血缘亲族关系,亲属称谓出现泛化特征。在英译时可采用充分性与可接受性、换算与变通策略。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指引生活的设计",文化选择是有设计的活动。文化选择离不开文化自觉。中国的文化选择历史上,有四次大的文化自觉意识觉醒。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提升文化自觉意识:首先要树立文化存在的辩证法意识;其次要把握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自觉投入文化交流与对话之中;最后要自觉推进文化的内源发展,形成中国文化的现代气派。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生态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秀娟  尹贵斌 《学术交流》2012,(12):159-161
中国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上与西方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西方文化中天人是对立的,中国文化中天人是合一的;在自然界与人类的产生顺序上,西方人认为先有人后有自然界,中国文化认为先有自然界后有人;在道德起源上,中国文化中道德源于自然,西方文化中道德源于神的启示。这种差异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从和谐走向冲突的文化根源,从深层次上说来,环境危机属于文化危机,环境污染属于文化污染,要从根源上治理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文化反思入手。  相似文献   

11.
韩玺吾 《唐都学刊》2006,22(3):135-139
周民族是一个专事农业生产的民族。农业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形成了周人定居的农耕文化。作为周文化遗存的《诗经》,正是这一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这可以从《诗经》所流露出的农业生产的乡土情怀、宗族伦理与宗国感情、以文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及基于现实的创作精神上清晰地见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诗经》就是我国一部充分体现中国农业文化的诗集,它是中国上古文化诗的总结和艺术升华,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超出了诗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那瑛 《学术交流》2007,4(7):116-121
中国是以空间来建构社会的,世俗秩序是生命空间的仿制,是"天上人间"的同构。中国古代的空间观念源于对天地运行和物理形态的感知与思索,以"北极星"为中心的组织严密的天体秩序和四方隔绝的地理位置启迪了中国人,"天圆地方"、"天尊地卑"成为对生命空间的抽象概括。空间秩序成为社会结构的模板,"天人合一"成为社会建构的"元叙事"。空间的垂直度体现为天、人、地的排列,"天"成为掌管"人"和"地"的至上权威,反映在社会设置上就是等级制度的建立:皇帝、官僚、百姓形成了垂直的社会等级结构。空间的水平度体现为"尚中"观念的确立———皇权为最高权威,"中国"成为华夏乃至世界的中心。以"尚中"与"差序"为核心理念,中国人建构了从物质空间到理念空间、从政治空间到文化空间、从私人空间到社会空间高度一体化的空间秩序,实现了社会的高度整合。中华文明的孕育、产生与发展都与中国古代的空间观密不可分,对空间观与社会秩序二者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厘清中国社会的原初形态,从而借助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元素来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耿菲菲 《学术交流》2003,(6):118-121
中国文化上的两难困境 ,即传统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在文化学上的深层意蕴也就是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进化主义的对立。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政治的现代化 ,而且还包括文化的现代化 ,而文化的现代化实质上也就是人自身的现代化。要走出这一困境 ,我们必须超越旧有的思维方式 ,才能实现现代化观念上的真正转变。  相似文献   

14.
文化风险的多维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丽 《学术交流》2007,42(12):190-194
人类文化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各种"暗礁"、"逆流"对其的限制、否定和破坏,会造成文化的停滞不前乃至倒退。这就是文化风险。本文试从自然与文化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文化间的关系和文化内部的关系等多个层面、多重维度,透视文化风险这个多面体,并尝试给出降低或转移风险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5.
“文化反哺”是理解处在急速变迁时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一个本土性概念,它在由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所共同引发的变迁维度上理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颠覆或倒置现象,将急速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现象视为新的文化传承模式。在新兴食品、移动电话和电子计算机三类现代器物的传播与选择过程中,突出表现出代际倾斜、去中心化和数字鸿沟趋势,而在器物文明传承过程中出现的这种代际颠覆现象,是30年改革开放或社会变迁带给中国人的心理体验的一部分,它在精神层面上赋予中国经验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联系中国社会的性质来探讨民族文化的传统。文章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渐进发展中的贵族宗法式的农业社会,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强固结合,贵族官僚的独占统治,宗法制度、宗法关系下王权、族权、神权、文权的紧密结合和改良维新式的发展道路,构成了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那就是:以身心内外谐调为自由的人生价值观,人伦本位的文化结构体制,“和为贵”的思想模式,三位一体,渗透于文化思想的各个方面。文章还对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加以探索,从史官文化复盖了巫官文化,百家争鸣而归于儒家一尊以至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最终形成中,进一步论证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并就其在现时代的发展前景作了预测,阐明了我们今天对待文化传统的应有态度。  相似文献   

17.
潘畅和 《日本学刊》2006,(5):107-116
日本与韩国虽然同样接受了中国的儒学,但对同样的儒学文本却做出了现实的不同诠释。这种结果是由两个主体的不同文化机质引发的:日本尚武,韩国崇文;日本是地域分割的有序组织,韩国是依赖血缘的无序社会;日本是以忠为先的主从秩序,韩国是以孝为先的父子序列;日本是基于人为的他律文化,韩国是基于自然主义的自律文化。  相似文献   

18.
家族主义是中国农耕文化产生出来的一套价值观念及其制度。由于这一套价值及其规范的作用,中国人的社会群体及其关系主要表现在以其强烈的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发展出他们的地缘关系。但在对江苏昆山市周庄农户的一次抽样调查中却发现,周庄人的血缘观相对淡化,但却有较强的地缘观,这同在周庄地区存在着一种普遍认可的收养子家庭和入赘婚姻模式有关。文章认为,淡化的血缘观和浓厚的地缘意识是苏南农村较快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李三虎  李燕 《探求》2012,(1):5-15
对于科技与文化的关系,从文化来说,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强调科技对文化的带动作用。但从科技方面来说,科技创新本身需要从文化上加以建构,以便聚焦对自主创新的文化认同。目前自主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一项"国家经济命令",其文化建构至少包括如下四个层面:一是自主创新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形态创新成果,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注重其对自主创新理念的意识形态建构作用;二是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适应自主创新话语的本土文化解释,以便将创新文化意向呈现为一种民族认同;三是在突出国家、区域创新角色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以内生创新为中心的企业组织文化建设;四是着眼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借助"学习型社会"概念,将自主创新展示为一种公民生活方式。通过这种创新文化建构,就是要提高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高度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诉求,是社会秩序的供给之源.但是,供给社会秩序的文化不是"无对"的,它必然包含或伴随着偏离、否定、反对自身的因素,即反文化.文化和反文化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种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揭示了文化问题就是文化冲突问题,另一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开启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