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过程哲学家怀特海与后现代哲学在批判“现代性”的观点上,有不少类似之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哲学传统中连接人类全体经验的基本观点:观念、理想、价值、意义、目的、人格、语言、文化、神,而这些却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批判的对象.通过比较二者,并说明他们对于后现代教育的启示作用,以及可能发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第一部分呈现了科学研究中关于婴儿天生具有的社会与认知能力的发现,进而论证了儒家学派孟子所提出的人性本善的观点;第二部分探讨如何通过整合孔子对其自身道德发展的记录和怀特海所描绘的经验与道德的一般结构,从而构建一种建设性后现代的道德教育,这是一种从心所欲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易经》中包含着逻辑严谨的生态经济思想体系,其中生态经济愿景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中国梦极具启示作用。《易经》运用贲、恒、随、益、咸、丰、升七重卦,提出了生态经济应实现的目标及愿景。在每一卦中,古人都概括性地描述了生态经济的目标内容、实现路径等。  相似文献   

4.
在先秦农业文化的大背景之下,《诗经》与《易经》交互影响,共为中国文化之根。区别在于认知自然、社会、人生的方式不同而已,一为感性的、艺术的方式,一为理性的、逻辑的方式。在先秦社会制度剧烈变革时期,《诗经》与《易经》在思想上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影响及于诸子各派思想。《七月》是《诗经》中一首比较突出的农事诗,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尤其是易学中"变"与"和"两大观念,就受到《七月》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分析马克思与怀特海的理论契合,揭示了以强调动态的变化、和谐的关系、整体思维和对人类社会的前进性发展抱有深刻的乐观态度为特征的马克思的社会哲学和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对创造性地解决当代世界特别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许多难题所具有的理论指导意义,提出中国应走一条整合式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5):147-150
影响物体运动的作用力间的相互作用,与言语交际中言外之力间的相互作用颇具相似性。Mark Johnson根据推动物体运动的作用力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概括出的力图式理论,能够从认知角度准确地解释各种拒绝言语行为。对拒绝言语行为进行力图式分析,不仅为拒绝言语行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人们理解其产生和运行的内在机制,还可丰富艺术文本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7.
《理想国》和《商君书》政治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主张君主政治、追求国家公义,主张公共权力全面支配和管控社会生活;《理想国》有“正义—理念—哲学家王”的内在结构,《商君书》也蕴含有“义(公义)—要(理)—明君圣王”的潜在框架,相似度高得惊人。两者还有许多不同之处,《理想国》的政治思想体现的是城邦公民的自由,奴隶和外邦人不在其中;《商君书》的刑赏主张则体现了对境内齐民应尽义务的要求,具有普遍适用的性质。《理想国》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处于长期混乱之中因而企盼复兴以保持独立的雅典城邦思想家的产物;《商君书》则是正在形成中的齐民社会且不断追求天下统一的秦国思想家的产物。两书政治思想有同有异,表现了作者的个人偏好,但更深刻地反映了各自所处社会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张勇 《唐都学刊》2012,28(4):48-51
在散文《瓦尔登湖》里,梭罗以"回到生活本身"为目标展开了新生活实验。梭罗以大自然与人的劳动实践作为新生活伦理生长的沃土,在心灵的重塑中实现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生活本相。与梭罗相比,老庄也保持了文化批判与自然主义的文化视角,但由于时代缘故,未能经历近代科学的洗礼,老庄对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生活道路采取了直觉主义方法,回到生活本身的过程表现为艺术化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形态学角度论证英语是分析、综合性参半的语言,汉语是分析型为主的语言.英语动词时态是以动词形式变化来表示句子中谈到的动作、状态的时间关系和说话的时间.汉语动词时态是通过单独或组合词汇来表示句子中动作的发生和状态持续的时间.从两种语言的时态研究入手,分析和比较各自的特点,有利于更为准确地描写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现象和范畴.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与张贤亮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都以饱蘸深情的笔触刻画了在特殊社会历史时期落入生活困境的两位具有魅力、引人深思并富有诗性特质的女性形象。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苔丝形象仍然摇曳于世界文学画廊之中;尽管时空变换,黄香久独具风姿的形象仍然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熠熠生辉。她们在和谐、美丽、宁静的自然环境中,内心充盈着女性的浪漫情怀与欲望表达;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她们的性格发生了扭曲与异化;在经历了生活的挫折与不幸后,她们仍然追求真挚爱情与灵魂的高贵。作者在作品中也将自己内心的苦闷进行了悲剧性的宣泄,体现了对女性命运的了解之同情,突出了中西方文学中女性苦难命运的主题。作者在演绎女性悲剧人生的同时,从女性立场出发,对女性情感中的浪漫与感伤及女性生活的现实作了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阐述,从而印证了中西方作家共同的诗学精神。  相似文献   

11.
陆九渊“心即理”之思想主旨,凭依对《周易》义理的阐发而得以彰现,“易理”的普遍性、绝对性和终极地位是无可怀疑的。但此理并非一外在于人心的客体,而是与“心”通融为一的。修养之方法就在于洗涤心灵中虚浮妄想,复归到内外合一之道上。  相似文献   

12.
论剥削范畴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剥削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现实行为。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剥削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广义剥削的产生和存在却需要以权力为基础。政治权力的经济化,经济权力的自利化,是广义剥削具体表现,也是其存在的内在根源。狭义的和广义的剥削方式、手段及基本特征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区别。对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剥削形式,要采取历史的容忍态度,对无任何进步意义的剥削行为,要采取历史的淘汰态度。  相似文献   

13.
李小成 《唐都学刊》2011,27(3):89-96
《周易》乃穷理尽性、知命之书,文中子的家学渊源中,易学又是传承有自,文中子所作《续六经》之一的《易赞》,也是他振兴儒学的一部分。《易赞》比较系统地表述了文中子的易学思想,虽然其书已佚,但从传世《中说》可考知其略。  相似文献   

14.
图式及宏观结构理论与语篇理解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淑娟 《学术交流》2006,(10):148-151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影响语篇理解的质量和速度的,是习得者长时记忆中的语域图式、内容图式以及习得者把握语篇宏观结构的认知策略,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读者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图式与语篇图式的“匹配”情况,即它们的相似性和相异性问题。基于认知心理学的VanD ijk的宏观结构理论认为,语篇的宏观结构是建立在不同层面的多层级形式。每一层级的宏观结构都是从微观结构和低一级的宏观结构中依照语义蕴含的原则缩减语义信息所得出来的。各个层级的“抽象”手段归纳为删除、选择、概括、组编或归总四条宏观规则。  相似文献   

15.
论《周易》人格理论的特色及现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易》作为穷理尽性之书 ,包含着宝贵的人格义理。它在“天人合一”的宇宙框架中完成人的人格定位。《周易》认为 :宇宙的最高品性是生成万物 ,因而 ,人格就是主体对宇宙大道及品性的自觉体察和效法 ,而道德是人格保持的社会条件。这是《周易》人格理论的独到价值和特色。长期以来 ,对人格问题的研究存在误区 ,在理论上背弃主体对天人关系的能动把握和实践 ,从政治和道德的视角诠释人格 ,不能实现对人格的合理定位 ,由此导致出实践中人格塑造的偏颇。《周易》从天人关系入手 ,早已完成对人格的辩证定位。《周易》的人格理论对摆脱当代人格困惑 ,重铸天人关系和人的内心世界 ,都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安学溯源     
李小成 《唐都学刊》2010,26(6):39-47
长安学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一个新的学科概念,人们对此还有许多看法,多数学者尚不能接受,他们认为长安学还比较模糊。要使长安学变得清晰起来,就要找到它的理论基础。产生于长安大地的这门学问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二千多年前的西周礼乐文化,就是长安学提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周易》以阴阳为其核心观念,通过"天人合一"理论的落实和道、气、文三者之间的关联,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较大影响。文章主要从"阳尊阴卑"、"阴阳对待"、"阴阳和合"等三个方面分而述之:"阳尊阴卑"观念的形成导致古代文论对风骨、劲健的偏爱;"阴阳对待"构成"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的区分;"阴阳和合"则以"文质彬彬"和"含蓄蕴藉"为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丁立群 《求是学刊》2005,32(5):9-12
过程哲学和文化哲学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来自不同的学术传统,但二者在很多问题上持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尤其是在生态伦理问题上,过程哲学从机体主义出发,文化哲学从人类中心论出发,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同时,过程哲学与文化哲学也存在一些理论分歧,尤其是在自然是否具有主体性这一问题上.过程哲学认为自然是具有主体性的,这种主体性是生态伦理的必要前提;文化哲学则认为人类是唯一具有主体性地位的存在,人类中心论同样可以成为生态伦理的理论基础.二者在理论上的分歧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二者都强调采取行动解决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颖 《学术交流》2007,(6):151-153
程度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折射到语言中成为程度范畴。对能进入程度表达框架内的程度心语的性质及类的研究,是程度范畴系统研究的重要一环。从认知语法的"有界一无界"理论看,只有在程度或量上是"无界"的词语才能成为程度心语,因为只有无界的性状、心理活动等才具有伸缩性、具有可以划分等级的不定量幅,有界的性状等不具有伸缩性,只表示一个程度或量的固定的量点或量段。这一研究有助于将程度范畴研究引向深入,对语言教学和语言应用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英汉语中“悲伤”情感的认知均基于人们对该情感的身体体验和对人类身体的认识,同时又受各自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的制约,即英汉“悲伤”隐喻具备具身普遍性和文化特异性。从具身认知和体验哲学的角度对二者的认知共性进行阐释,并从理想化认知模式的视角探讨二者差异性的成因可以对英汉语中的“悲伤”隐喻有系统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