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1.目前哲学界关于加强微观认识论研究的呼声是很高的。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宏观认识论与微观认识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上大家的意见还很不一致。在什么是宏观认识论与微观认识论的问题上,有两种很有代表性的意见。一种意见是把关于对“宏观客体”认识的过程和形式的研究,称为宏观认识论,而把关于对,“微观客体”。认识的过程和形式的研究,称为微观认识论。另一种意见是把关于意识与“外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称为宏观认识论,而把关于意识与“脑内神经”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称为微观认识论。我认为这两…  相似文献   

2.
陆九渊     
《社会工作》2008,(8):F0002-F0002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江西抚州金溪人。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曾讲学于象山(今贵溪县南),人称“象山先生”,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他以“心即理”为核心,创立“心学”,强调“自作主宰”,宣扬精神的动性作用。他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1176年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对认识论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的先验论。他的学说,经明代王守仁继承、发扬,形成了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  相似文献   

3.
关于现代认识论的定义与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160年代以来,国外有些学者(希尔、丹西等)就现代认识论著书立说。然而,究竟现代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外延有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始终没有明确的答案。现代认识论决不是一个编年史上的概念。人们根本找不到哪一个人物或哪一个年代可以作为现代认识论或传统认识论之间的排中律界限。现代认识论也决不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因为它所探索的问题仍然是“知识的性质或认识论术语的意义;认识的证实或知识的标准;认识经验与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①。现代认识论更不是一个特殊的流派,因为无论是在科学主义还是在人本主义阵营中,甚至在专为社会做病理…  相似文献   

4.
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西方哲学家对近现代社会的技术“异化”根源分别进行了自己的探究,但实际上这种异化现象从思想理论层面上来说肇端于西方近代思想家对古希腊“实践”的伦理或道德内涵进行过度的“技术”解释,即用“技术”吞并了实践的伦理或道德含义,从而使实践智慧被消解,理智德性也不再对道德德性产生任何影响和作用。这就必然导致技术“异化”现象的发生,即技术理性被无限放大,使其与道德德性渐行渐远。因此,为了消除和防范技术的异化,应该重视挖掘古希腊哲学中关于实践智慧的合理性,从而使实践智慧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其理论价值的同时对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谈“互补原理”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一文中,笔者曾就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的“互补原理”,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它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问题。因为此文主要谈了这个原理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未着重探讨原理本身的认识论价值,发表后一些同志来信提出了不少这方面的问题。“互补原理”在认识论上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我现在仅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进一步研究参考。一“互补原理”的特征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表现玻尔认为他的“互补原理”受到了中国占代阴  相似文献   

6.
陶艳华 《学术交流》2006,1(2):20-23
中道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追求,是判断善恶的标准、衡量德性的准则。所谓“中道”即德性,分为两类:理智的和伦理的。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就是善,过与不及就是恶,“伦理的德性即是中间性”。中道德性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对于恶与不当的情感和行为,它们的恶性质是绝对的,“不存在中间的过度,永远是罪过”。中道的实现是不易的,但是可能的,这需要行为者具有知识,且需用理智去克服欲望。中道德性论对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启发意义,中道德性论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7.
真理与知识的相互关系问题不能归结为对知识作认识论评价。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列宁在论述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时提出的“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的任务有直接关系。在这里最为有趣的是“自在真理”怎样变成“为我真理”的问题。在苏联的哲学著作中对“真理”和“知识”这两个范畴的相互关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1.“知识和真理是同义词”;2.“‘真理’和‘知识’这两个范畴是不相同的。任何真理都是知识,但并非任何知识都是“真理”。如若不从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的立场出发对知识形成的辩证过程进行专门的根本分析,如若不对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的有关结论进行比较,就无法判断这两种说法中哪一种是正确的,或者在两种说法以外提出第三种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哲学前提的现代文化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西方哲学的突出特征,不仅在于它集中地考察人的文化世界,而且在于它立足文化反思进行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在我看来,理解这个问题是认识现代西方哲学的必要前提。 一、“语言学转向”与文化批判 与人们把近代西方哲学的变革称之为“认识论转向”相呼应,人们常常把现代西方哲学的变革概括为“语言学转向”。这种转向把哲学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引向了现代的文比批判。 “认识论转向”是要求哲学家在建立关于世界的理论之前,必须先有关于意识的理论,“没有认识论的本体论为无效”;“语言学转向“则要求哲学家在建立关于意识以及世界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吴可为 《浙江学刊》2002,(4):95-101
“所缘缘”是佛教哲学中有关认识论和因果论的一个基本概念,相当于“认识的对象”之义。因果论是佛教哲学中极为复杂的基础性理论,认识论分析又正是特别为大乘唯识学所重视而别异于其它佛教派别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认识论和因果论之交叉论题的“所缘缘”对于唯识学的意义自是不言自明。实际上,对“所缘缘”的分析正是唯识学成立“境不离识”这一主旨的一条重要思路。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大乘唯识学的认识论、真理观以及与此密切联系的存在论。本文对“所缘缘”这一现代研究中有歧解的概念作了意义上的澄清,并重点分析了亲疏所缘缘的区别以显明唯识哲学对常态经验中的直觉即感觉对象之外在性的独特解释。  相似文献   

10.
1.1认识论不能仅仅研究作为结果的已经完成了的认识(知识),还要研究如何达到结果(知识)的认识着的认识。认识的发生是认识着的认识的基础环节和关键,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二是认识从未知到已知的发生过程。迄今的认识论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分离的,因而面临许多困难。认识发生问题的研究是哲学认识论从宏观走向微观的一道门径。1.2古代(主要是希腊)哲学作为对前哲学意识的否定,提出了哲学本体论。它在企图探讨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时把人与周围世界从原始思维的混沌状态中区別开来,世界成为人的  相似文献   

11.
魏冬 《唐都学刊》2014,(1):21-27
韩邦奇指出,"自孔子而下,知‘道’者,惟横渠一人"。他承接张载思想,在"性道一物"的基础上辨析了"性"、"道"两者"存之于心"和"发之于外"、"寂然不动"和"感而遂通"的特性,提出"形而上之谓‘道’,气而上之谓‘性’"的命题,且辨析了张载哲学中之"太和"、"太极"、"太虚"与"道"、"性"、"气"彼此相应的基本内涵。其"循环渐变"的演化论、注重"眼前造化之实"的认识论和注重《东铭》的修养论,是张载美学崇实学风的时代再现。  相似文献   

12.
“自诚明”与“自明诚”是张载工夫论中“成性”的两种方式,而以往研究多认为“自诚明”不可能或只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即使是肯定“自诚明”的也多是从穷理与尽性、知与行相统一的角度来认识,但这并没有完全涵盖张载“自诚明”的内容.实际上对张载来说,伯夷、柳下惠即是“自诚明”的代表,他们通过致力于自身所禀赋的清和之气亦即“致曲”而成为圣人.但由于张载比较重视气质与习染对成德的负面影响,以及对以“致曲”方式而成圣的局限性的理解,所以他更强调“自明诚”.  相似文献   

13.
刘泉 《唐都学刊》2014,(1):16-20
张载佚著《春秋说》,南宋以来之官私书目屡见著录,并被诸多《春秋》学著述称引。此书非张载手定,是其门人缀辑乃师讲说《春秋》的言论而成。在学术界的宋代《春秋》学论域中,张载《春秋说》研究一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据初步研究,张载《春秋说》的思想特征为:尊孔孟,重六经,知礼义,明褒贬,尚心解。张载阐发义理,强调"以经解经"和"理明义精"。皮锡瑞认为,张载等北宋五子"说《春秋》皆有特见"。南宋胡安国等继承张载《春秋说》的相关思想,评价其说为"精要之词"。  相似文献   

14.
赵景阳 《唐都学刊》2013,29(1):43-52
亚里士多德在论证德性与幸福中隐含着三个伦理学命题:伦理的目的、德性的养成、幸福的获得。以习俗为共同出发点的政治学和伦理学的目的分别是促进"城邦的幸福"和"个人的幸福",政治学的公正立法使人获得一种亲近德性的道德,服务于政治学的伦理学的目的是使"个人的善"同一于最高善——"城邦的善"。德性不仅仅是"一种合乎明智的品质",而是"与逻各斯一起发挥作用";德性的养成要靠个体在健全的法律下获得一种亲近德性的道德,德性的养成是一个持续的心理禀赋过程,最终养成"明智德性"。只有灵魂的德性的实现活动才是幸福,它是完善的和自足的;人的幸福有两种:一是"第一好"的幸福,属于沉思的理智的幸福;二是"第二好"的幸福,属于实践的理智的幸福。  相似文献   

15.
闫笑  袁祖社 《唐都学刊》2009,25(3):30-33
从学界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该如何理解而产生的两个分歧出发,指出化解的起点在于对荷马式的思维特质的理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指的是整个世界的理念的、善的、“自我”的知识,它是能动的、实践的。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批判苏格拉底是因为他混淆了智慧、实践智慧和技艺这三类不同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唐健君 《唐都学刊》2011,27(6):60-66
"身体问题"是现代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论题之一,是"现代化-现代性"的社会历史进程的产物,通过对"身体问题"研究的缘起、知识学传统中"身体问题"的梳理以及对这一问题的现代意义的讨论,反思身心二分的问题,探问身心合一的可能,阐明植根于劳动实践的人的身体的"是-应是"结构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语》“君子儒”思想对当今知识分子如何完善自己的道德追求和学问修养具有很深刻的启示。君子儒是“成人”与“达人”的完美结合,“学与德”、“学与智”相辅相成是当今中国知识分子完善人生实践的重要渠道,“仕而优则学”是那些入仕的知识分子保持尊严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杨伟涛 《唐都学刊》2009,25(2):62-67
个体道德自我是在伦理、法权意识基础上所实现精神发展的更高境界;相对于德性、人格、良心,道德自我是更为整全和彰显道德主体性功能的精神与行动实体。本文概括了道德自我建构及其价值实现的意义、研究路向以及文献研究现状,包括道德自我价值内涵研究,道德自我历史资源与现状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价值基点研究,个体与自身、人我、群己关系中道德自我价值实现研究,道德自我价值实践研究;提出道德自我价值实现需要开拓的研究思路和主题。  相似文献   

19.
葛梯尔问题的实质是认知运气。葛梯尔问题被提出以后,知识论者们试图寻找第四个条件来解决此问题,从而形成了以JTB+X的方式来定义知识。 X看似解决了葛梯尔问题,实际上它们都在解决认知运气的问题,同时自身也面临着认知运气的威胁。不论X的提出还是受到的质疑与批判等,都以认知运气为焦点。当JTB+X式的知识分析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一些知识论者对知识的分析产生了质疑,从而走上了对知识的规范性解释,产生了德性知识论。不论是以格雷科为代表的强德性知识论者还是以普理查德为代表的温和的德性知识论者,都致力于认知运气的解决,正是认知运气推动了德性知识论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温世亮 《阅江学刊》2012,(6):135-141
以校勘之学闻名于时的姚范对诗学也有涉猎,《援鹑堂笔记》便是揭橥其诗学观的重要著述。细析《援鹑堂笔记》,大致可将姚范的诗学观归纳为师古而能自新、才与学兼顾、性情与道德并重、气势与兴味兼致等四个方面。这些观点的形成有着鲜明的时代针对性,同时又深刻地影响着以姚鼐、方东树等为代表的桐城后学,对桐城派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