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郑周明 《社科纵横》2006,(11):133-134
《白鹿原》是一部时代氛围与作家才情交互融合的作品,充分表达了作家对现实与历史的思考,对自我的创作观念的超越;体现了作家对现实主义方法的熟练操作。同时又融汇了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小说技巧;雅俗共赏的追求既维护了俗文学的尊严,又赋予作品很强的可读性。整合艺术的巧妙运用,催生了《白鹿原》。  相似文献   

2.
李兆虹 《唐都学刊》2012,28(3):41-46
《白鹿原》是广受读者和评论家热捧的小说。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反思是该书的新突破,文学叙事理念的回归使其具有阅读吸引力,中西方文化思潮相交融的背景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和审美价值;出版体制的变革、文学消费观念的变化,文学商业化突出,使具有雅俗共赏特点的《白鹿原》获得读者共鸣。茅盾文学奖等奖项的获得、文学评论家的好评、现代传媒的介入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上综合因素是《白鹿原》20年来经久不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受西方心理小说和意识流小说的影响 ,中国当代作品也注重开发人物精神世界。这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是最具开创性的。陈忠实在创作《白鹿原》时曾说人物的心理积淀以及传统的心理层面代表了中国人当前的生活模式。因此 ,作家们在写作中都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人物个体心理层面对其命运的影响。电视剧本《十品官吴山羊》之所以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好评不仅在于他反映了生活的本真和他的喜剧性风格 ,更在于他关注到个体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的命运。《十品官吴山羊》剧中的一系列人物散见于农村生活的不同角落和不同层面。他们的生活阅历以及知识层面、心…  相似文献   

4.
陈忠实 《唐都学刊》2011,27(2):98-101
《白鹿原》中的朱先生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经过作者的再加工而塑造的艺术人物形象。其原型是科举制度废除前的清朝最末一届举人牛兆濂,但朱先生并不等同于牛兆濂。关于"鏊子"说,是小说中的朱先生面对白鹿原上"农民运动"被残酷镇压的一个比喻,是对农民运动中的某些过火行为及运动被镇压后地主阶级的残酷报复所发的感慨。作品人物对某个事件的看法和表态,是作品中的人物以他的是非标准和价值判断作出的表述,不是作者的是非标准和意义判断的表述。  相似文献   

5.
徐桂梅 《学术交流》2012,(3):139-142
《白鹿原》问世至今,评论文章之繁、评论歧见之多,都是创纪录的。这一切皆缘于其审美意象体系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特质在每个具体意象上则表现为延展性、矛盾性、朦胧性、不确定性和多解性。这便给接受者的介入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使其得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作品加以解读,并得出不同的阐释和理解。充分利用《白鹿原》审美意象的开放性特质,将审美触角探入其内部加以精细解读,无疑是领会作品深刻丰富思想内涵和感受其无穷艺术魅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周斌 《东西南北》2012,(21):63-65
在小说《白鹿原》中,颇具传奇色彩的“朱先生”虽出场不多,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每次“现身”都“事关重大”;他大有圣人之风,能上会卦,聪明绝顶,才高八斗,传道授业;他赈灾济民、主持禁烟、规劝军阀,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说明他不仅是位儒雅的文士,更是一条有血性的汉子。白鹿原的乡民视他为怀仁义之心的“圣人”、知晓天机的“神”,他的种种事迹一再被众人神秘而热烈地传诵。陈忠实说,《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原型,就是清代关中大儒牛兆濂。  相似文献   

7.
和千千万万的传统文人一样,他也有特别看重的东西。当记者跟陈忠实聊起他对《白鹿原》的那次修改,以及外界对此事的误解,陈忠实竞突然变得激动起来,眼睛瞪得溜圆,半弓着的腰也一下绷直了,“哎呀呀,那两句话还保留着,人物的性格也没有改变,只是在一些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做了一些调整,咋就涉及谁骨头硬、谁骨头软哩?”  相似文献   

8.
席超 《唐都学刊》2014,(5):64-69
陈忠实前期作品一直写当下的生活,善于从道德角度切入,在变态心理和爱情描写上也多有探索,塑造了一系列新的人物形象。经过15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历练,他的创作能力得到提升和锻炼。20纪世80年代中后期,作家经历了伤痕文学、先锋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思潮,阅读了大量外国传入的文学经典。他反思自己以往的文学创造,实现了自我剥离,他远离了写当下生活的题材,转向历史,转向人物内心,遵循文化心理结构观点,写出了中篇小说《蓝袍先生》,实现了自己写作的转型。他抓住了作品《蓝袍先生》中的语言感觉和创作状态,经过充分的准备,以沉静的状态创作出了长篇小说《白鹿原》,奠定了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白鹿原》出版后,宁夏张其玮赋诗一首,高度评价其书.陈忠实和七律一首,诗中陈述了自己面对荣誉的一颗平常心及《白鹿原》的创作心态和创作原则,“拭目扪心史为鉴”,使该书终有突破.陈忠实怀着感时忧国的情怀和对国家、民族的挚爱,矢志不渝,不断努力,这是作者的创作追求和人生理念,也是《白鹿原》最终成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冯望岳 《唐都学刊》2011,27(1):49-52
陈忠实与肖洛霍夫的生活时代、民族文化心理和地域人文环境有异有同。"史诗"型巨著《白鹿原》与《静静的顿河》以及"史诗"型巨著之外的小说创作多至本土化特征。陈忠实小说创作与肖洛霍夫小说艺术之间有血肉联系,二者之间联系的形成主要缘由是两人都一样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都一样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度之中。  相似文献   

11.
郭茂全 《唐都学刊》2012,28(1):30-34
陈忠实的创作手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是展示其长篇小说《白鹿原》艺术生成过程的重要文本。本创作手记从创作发生、构思与物化等基本阶段出发,不仅揭示了《白鹿原》的创作过程、创作理念以及审美追求,还表现了作家丰富真挚的情感世界,并以其独具的情感内蕴与话语特色成为创作手记中独特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12.
面对当下“娱乐化”与“高科技”相争衡的电影生存环境,电影《白鹿原》对戏曲艺术的回归再次唤醒了民族文化审美的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电影的“重头戏”。作为民族电影的重要基石,民族文化符号历来备受中国导演的钟爱,而导演王全安在电影《白鹿原》中对戏曲元素的多重审美关照,使陷人困境的中国电影的民族化探索道路上迈开了可喜的一步,为中国电影艺术注入了鲜活的民族印记。  相似文献   

13.
人体词语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方言中的人体词语有其显著的特点.《白鹿原》中运用了大量的关中方言人体词语,在烘托小说的环境氛围,塑造人物形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探讨人体词语的构义形式、表达效果,对于解读《白鹿原》这一当代文学名著,对于文学创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一直存在,然而,新时期以前,学术界更多的只是译介他的著作,相关研究却比较少,而且这些研究基本还带有政治的眼光,不能给予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新时期之后,由于摆脱了过去认识上的政治思维模式,人们对他的研究才算是真正有规模地展开。普列汉诺夫的思想异常丰富复杂,从“对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的总体研究”、“关于艺术起源问题探讨”、“对功利和审美问题的探讨”、“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学文艺批评”等几个方面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可以发现,普列汉诺夫的文艺思想始终围绕并且从未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方法指导,他对艺术问题具有独特性的认识与主张。对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学文艺思想做庸俗化、机械化的理解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何建津 《唐都学刊》2014,(3):102-106
青年马克思在大学和《莱茵报》期间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但《莱茵报》期间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观察使他意识到存在领域的问题比意识、观念层面的问题更有决定意义;费尔巴哈哲学颠覆了青年马克思在“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的看法,而马克思对哲学本体论问题“什么是存在”的理解一开始就不同于费尔巴哈.当他从实践来理解什么是存在时,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就完成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使他对什么是存在这个哲学本体论问题、对人的本质、人的解放途径等问题都形成了与黑格尔派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根本不同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6.
面对《白鹿原》这部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思想厚重的"大书",电影采取浓缩式的改编方法,对人物、情节进行最大限度的精减,运用极富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影像语言,尽可能地呈现了原著的复杂主题,并有意识地展示了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陕西地域文化。影片深沉的历史文化感和注重艺术追求的品质给人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17.
曹树明 《唐都学刊》2013,29(3):31-35
吕大临佚文《西铭解》因在史籍中的著录方式与他的其他著述不同,故长期以来很少被人注意。因此需要对其内容进行了辑佚和校勘,对其注释风格和思维转向进行分析,吕大临在注释时广泛用典、据己意解经改经,相对于张载《西铭》"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易学旨趣,他在思维方式上转向了"人道具则天道具"。  相似文献   

18.
高天成 《唐都学刊》2012,28(3):36-40
《白鹿原》真实地还原了20世纪中国国民的生存状态,挖掘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多重元素,如儒家仁义与忠孝文化、宗法家族文化、农耕文化、传宗接代文化、男权文化与女性贞洁文化、民间神秘文化、土匪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等,正面描写了仍存活于民间生活状态中的传统价值体系,塑造了具有儒家文化人格魅力的白嘉轩形象,也揭示了传统文化对人性的种种压抑与迫害等负面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王仲生 《唐都学刊》2012,28(3):23-29
朱先生是"白鹿精神"的人间体现者,一个"大儒"形象,他并不是没有缺陷与不足的。他是清末士大夫和文化传统的代表性人物,与现代知识分子格格不入。他对现代文明的拒斥,对田小娥的不能容忍,揭示了他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