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书而不做必要交待,如同让人吃下一顿糊里糊涂的大餐,殊为美中不足。故此,梁西先生同我合著的《法学教育方法论——同读者讨论国际法研究、论文写作和课堂讲授等问题》一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之际,先生要我写几句说明,我立即应承下来。  相似文献   

2.
高清海先生逝世将近一年了。我们几个先生辞世时陪侍床边的学生,逐渐地从巨大的悲痛中恢复过来,开始继续思考和研究先生的哲学思想。哲学界已经深切地感受到先生辞世所带来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出现了一些研究先生思想的论文。2005年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把先生思想研究列为主题之一。有的博士生开始以先生的哲学思想研究作为论文的选题。先生在他的学生和人们心中的形象,越来越鲜明。我时常觉得,先生并没有走,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会给我打个电话,让我去做什么事情,或者约我出去散…  相似文献   

3.
最近于几种刊物上讀到一些討論老子問題的文章,不禁見獵心喜,我也愿意談談我对于这个問題的看法。我的看法基本上是同馮友蘭先生“关于老子哲学的两个問題”(1959年6月12、13日“人民日报”)一文的看法对立的,因此卽用上題命篇。还望馮先生和与馮先生的見解相同的同志們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4.
1936年,我在上海从事新文学运动。10月19日上午,住在一起的一位朋友告诉我,鲁迅先生逝世了。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快呢?因为我们旁边住着一位木刻家力群同志,鲁迅先生一逝世。就有一辆汽车来接他去为鲁迅先生画遗容。 鲁迅的遗体安放在“万国殡仪馆”里,悼念活动举行了三天。这三天我跟同房间的搞新文字运动的同志每天都去参加悼念活动。殡仪馆那里真是人山人海,一条马路都断绝交通了,外国巡捕在维持秩序。给致哀的人  相似文献   

5.
周漫白先生逝世的时候,我正在峡江深处盘桓,不在万州.据说为先生开的追悼会,场面还颇为盛大.我于这样的盛事未能与闻,送去一副挽联,以为纪念.漫白先生于艺术处,还是有值得纪念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我给我师金景芳先生做助手多年,多有机会聆听先生教诲,比较了解先生的为人和为学.《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嘱我写一篇介绍先生学术的文章,我自认责无旁贷,写好写不好都要写.先生生于1902年,如今90多岁,身体还相当好,能独自下楼出户散步,能去公共浴池洗澡.医生说先生的大脑要年轻20岁,我以为不止.反应之机敏迅捷,不比60岁人差,甚至记忆力也比我们好.先生有形的学术成果很宝贵,先生无形的学术精神更宝贵.先生身上执着而一贯的学术精神.表现在多方面,一下子说不完全,这里就我体会最深的说三点:一、做有用的学问,不为学问而学问.二、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绝不人云亦云.三、抓关键问题,关键问题中抓要害,不泥于枝叶.三点相互关联,无有隔限,不宜分章立节,只能浑沦地依次说开去.  相似文献   

7.
在拙作“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推动和生产力的相对独立增长”(七論生产力性质)一文中,同王振民先生初步討論了几个問題,意有未尽。特再写本文,同王先生进一步商量。日后还要繼續請教(如談談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辯証关系問題)。王振民先生在“必須正确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証关系”一文中,提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区別問題。他因为看到我主張生产力有社会属性,古道热腸地给了我一陣富于辯証法意味的批評,指責我“从根本上混淆了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  相似文献   

8.
张岱年先生,是我心中永远的师长. 上一次见到岱年先生是1997年夏,我从美国回国探亲.那时先生已经88岁了,但还像我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到他时那样:头脑非常清楚,胃口也很好,一边大口地吃着红烧牛肉和炒海参,一边还说很香、很香,只是听力差多了.他开玩笑说,现在得对我大声疾呼了.  相似文献   

9.
滕大春先生从教半个多世纪,桃李满天下.在众多学生弟子中,恐怕我是最幸运的一个了,因为我和先生接触时间最长,单独受教诲的机会最多,获益自然也最大.是先生通过言传身教领我走上了学术之路,而且是一条只有起点、没有止境的路……  相似文献   

10.
我在光明日报一九五一年十月“学術”欄發表过一篇“談屈原的生卒”是針对林庚先生在同刊物發表的“屈原生卒考”提意見的。一九五四年二月“歷史研究”發表了浦江清先生的“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問題”我看后是有意見的,早就想來一个“再談”,竟一直拖到現在。用“歲星紀年”法推算屈原的生年月日,是郭沫若先生开的端,好象信的人并不多。据我知道,对屈原有研究的象陸侃如,李長之……諸位先生一直是用旧說的。記得陸先生还和郭先生曾經打过一次筆墨官司(略見郭先生:今昔集)。这次浦先生  相似文献   

11.
渤海咸和四年铭文佛龛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春,日本明治大学渤海遗迹考察团来华考察期间,路过长春时,团长李进熙先生给我带来日本考古学研究会主席西川宏先生给我的一封信.在信中装有日本大原县美术馆(东洋馆)藏渤海咸和四年铭文佛龛的彩色照片四张(其中两张见封三).观看照片,我不胜感慨,此实乃渤海珍贵文物.我立即给西川先生回信,表示感激之情.询问这件珍贵铭文佛龛,是何年何月在何地出土?它的大小尺寸?何时传到日本?并望西川先生写份报告发表,以飨中、外有有关渤海研究的志士.西川先生来信告诉我,是新中国解放前,日方在中国购买的,何时何地出土,现无文字记录.并望我写篇文字予以介绍.后来因我偶患疾病住院治疗,就把此事搁下了.现身体基本康复,经常观看西川先生惠赠给我的咸和四年铭文佛龛的彩色照片.每次观赏都是荡气回肠,十分激动.今就浅见介绍如下,供学者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2.
龚育之先生2007年6月12日去世的消息,是韩钢先生用短信最先告诉我的.尽管我知道龚老身体一直不好,记得有一次打电话问他近来还好吗,龚老说:"反正没死啰,还活着."当时感到龚老对自己病情是悲哀的,我也不知说什么是好.这次他真的去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和朱正先生说起龚老的去世,都感叹他文章越写越好,可惜他去得太早了……  相似文献   

13.
在"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作了科学派的押阵大将的吴稚晖,曾说过:"(我)意中有四位先生,认他们是最近时代中国思潮的代表者.一是胡适之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中国学者而有西洋思想,……二是朱谦之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印度学者而有西洋思想.他论调叫人完全可以否认,也叫人完全可以承认.三是梁漱溟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印度学者而有三分西洋思想,七分中国思想.四是那位老将梁卓如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西洋学者而有中国思想."四位先生"中,朱谦之大约是人们最感陌生的人物了,但他究竟是一位学贯中西、于文化研究别有心得的学者.到三十年代,艾思奇对朱谦之脱胎于虚无哲学的"唯情哲学"多所批评,却也称他是一个"不向政客堆里钻,能保持在文化中心地当穷教授的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0月1日,王鑫彪先生在<子归>网站(www.zigui.org)发表了一篇题为<牛为什么天上飞>的大作,其中有一段文字论到我与丁来先先生的笔墨官司.  相似文献   

15.
厦大礼聘谢泳先生前往执教的消息传出后,网络一片叫好之声.尽管在第一时间我就向谢泳先生表达了由衷的祝贺,但正所谓"杀君马者道旁儿",对此大好消息,我却总是有一点或许并不多余的担忧.  相似文献   

16.
朋友的先生是法国人,思维方式与她大相径庭. 有一次,她生病了,不好意思向单位请假,没想到先生先给她单位打电话请假,然后打电话去自己单位:“我太太生病了,我需要请一天假,在家照顾她.”她有些目瞪口呆:男人为这点小事请假,是不是太没出息了?先生相当坦然:“你生病的时候,需要有人陪.有人陪着,你才会开心.难道开心不重要吗?”  相似文献   

17.
陸侃如馮沅君兩先生的“中國文学史稿”中“东周的哲学散文”一節,講到“論語”說:“微子篇”記“楚狂接輿歌而过孔子”“長沮桀溺耦而耕”“荷篠丈人”三段,“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民对儒家的看法。陸馮兩先生在“史稿”中对这三章无詳細的分析說明,只是很簡括的提了这一句。究竟这三章是不是“反映了当时人民对需家的看法”呢?我觉得还值得研究。我前兩年也教过此三章,我的看法却与陸馮兩先生不同,現在提出來同兩位先生商榷。正如陸馮兩先生所說“春秋中叶以后,土地逐漸由領主手中轉移到新兴地主手中;到了战國时  相似文献   

18.
结识正明先生,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其时他刚到省社科院不久,大约在一次密加凡院长主持的省社联会议上,我初睹正明先生风采,交谈间颇相契合,他的崇论宏议,昭显出过人的才识,给我留下颇为深切的印象.此后便收到他的契丹史专著,拜阅一过,不胜钦佩.以下数年,陆续读到他的楚史论文,从中得见研讨楚文化的博大气象.恰在此间,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文化史丛书,主持者复旦大学朱维铮先生约我撰写"楚文化史",我在研习中国文化史过程中一直关注楚文化,却并未进入此一专域,便向朱先生推荐张正明先生,他们很快联系上.正明先生厚积薄发,相当迅速地拿出书稿,这便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得到学界好评的《楚文化史》.以我的行外之见,这本书可以称之新时期楚史及楚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19.
伤逝     
高介华 《江汉论坛》2007,(12):124-125
我自己常称的"江南第一才子"正明先生走了.从此,我多了一分寂寞,也多了一分哀伤.天何不惜斯人耶!  相似文献   

20.
神交二十年     
我与张远山先生的交往要追溯到二十年前.张远山先生在《社会科学论坛》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在2001年2月,从那之后我便知道了张远山先生,从此与张远山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是从二十年前开始,张远山先生的许多文章一直在《社会科学论坛》首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