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忧生诗学",乃是基于王国维将人生问题的探问与学术活动相贯通的诗学追求而言的。其内在动力为"忧生情怀";"形上之思"使王国维发现人生苦痛之因及解脱的审美途径;文学的审美解脱功能得之于"境界"的创造,"境界"的创造则来自于"有境界"的创作主体;通过提升创作主体之境界,创造出"有境界"的文艺作品,从而提升读者之境界,最终实现人生痛苦之解脱,寄托了王国维遥深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
"忧生"情怀是王国维的"忧生诗学"建构的原动力,其"忧生诗学"的产生是中西文化、诗学交融化合的产物。当代理论界同样处于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消解与融会的时代,如何学习王国维中西文化交融的学术态度以及宽广的学术视野,并把人生问题的探问与学术活动或诗学创造相贯通的方法,以化别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建构出有中国特色的诗学理论,这就是王国维"忧生"诗学建构带给我们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忧生"情怀是王国维的"忧生诗学"建构的原动力,其"忧生诗学"的产生是中西文化、诗学交融化合的产物.当代理论界同样处于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消解与融会的时代,如何学习王国维中西文化交融的学术态度以及宽广的学术视野,并把人生问题的探问与学术活动或诗学创造相贯通的方法,以化别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建构出有中国特色的诗学理论,这就是王国维"忧生"诗学建构带给我们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境界说"是中国近代文艺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歧义重生的概念。把"境界"抽象地置入西方理论资源或机械地利用传统诗学来加以读解都无助其概念内涵的清理。我们既要注意"境界"作为审美理想论审美价值判断的意义,又不可忽视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对"境界"概念所指的建构。这也符合利用文化诗学阐释王国维"境界说"方法论的要求与旨归。  相似文献   

5.
"忧生忧世"思想是王国维用来衡定境界高低深浅的主要标准,与衡定境界是否成立的"真"的思想,同为王国维"境界"说的核心思想之一。"忧生忧世"直接承袭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和文艺的精髓,也切合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及其人生体验。"忧生"重于"忧世",比较多地受到了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思想及其文艺理论的某种偏离和深化。在这点上,也显示了"境界"说是中西文艺思想合璧的结晶。  相似文献   

6.
一代国学宗师王国维以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传奇之人生彪炳青史。然而有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言,王国维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诗学智慧建构了诗学境界论,建构了“古今之成大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之境界”。尽管古今中外先贤已然提出了种种振聋发聩的“三境界”理论,然而自王氏之论横空出世,遂关千古境界之口,因为王国维这三个境界积淀了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也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式诗学智慧,并已成为后嗣学人踽踽前行的生命坐标。  相似文献   

7.
夏中义站在人本立场,用发生学的研究方法为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建立了"忧生诗学"的体系。在本体论层面,他以"忧生诗学"贯穿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在方法论层面,他既吸收了影响研究的合理内核,又将其上升到发生学研究的层面,分析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思想的深层次原因。这种研究理路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把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接受视为被动消极接受的弊端。其实,王国维的思想一直纠结在"忧世"和"忧生"之间,到最后终于向二者告别。仅用"忧生诗学"概括王国维的文学批评不能说明其诗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境界"是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是王国维后期文艺理论的核心.<人间词话>代表了王氏诗学的最高成就,"境界说"是他倾尽全力精心构建的灵魂之所.  相似文献   

9.
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的境界说作了深刻的阐发。在叶氏看来,有境界的作品是作者能把自己所感知之“境界”在作品中作鲜明真切的表现,使读者也可以得到同样鲜明真切之感受。叶先生以“兴发感动”来标举境界说的独特内涵,但是她又认为境界、神韵、兴趣没有什么区别,这使她的立论有两相龃龉之嫌。其实,对“真”的诉求贯穿着王国维的哲学观、美学观和文学观,并自然而然的影响和决定着他的词学观。只有从真的文学、美学和哲学三个维度考诸王氏的境界说,才能有效地解释王氏何以认为境界乃“探其本”。叶先生对境界说的理解只是领会了境界作为“感受之真”的第一层含义,对境界之真的美学之维和哲学之维,叶先生未能作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人间词话》是汉语诗学里最流行的文本,论者往往把它作为记述王国维成熟思想的文献,甚至有论者干脆据此称许"境界"或者"意境"为东方诗学体系机关所在。本篇根据《人间词话》的内在理路、概念、矛盾以及王国维在后来对词话关键内容的自我修正,试图说明《人间词话》在王国维诗学思想的进路上是一篇过渡性的文字,"境界"或者"意境"并非王氏谈论绝妙好词的根本大法,倒是"高致"、"气象"是王氏欲言又止的诗学词论的标尺所在,由此论述了《人间词话》非人间的缘由。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诗学中"观"的进化过程,是认识和了解境界范畴和规律的钥匙。以原始的认知模式"观物取象"为起点,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审美体验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情、境关系的形成,实现了从自然审美思维启蒙到社会情感文化成熟的跨越。王国维以近代西方个人主义认知论即天才的"观"去改造具有社会情感色彩的古文学物情之"观",彻底改造艺术呈现情感的旧本质。在王国维看来,艺术应呈现"客观纯粹的知识"或宇宙生命的本质状态,由此形成具有现代生命意识的"境界"之"观"。四阶段的"观"是由神道到物情再到个人天才般境界的最大发现。在启蒙现代性的意义上,人生"境界"论具有举足轻重的文化意义,是针对传统文化"沉疴"的一剂猛药。  相似文献   

12.
近人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等新术语,境界说遂成为20世纪以来诸多学者莫衷一是的研究对象。多数的研究者持论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直接来源于其所接受的西学,甚至出现了否定境界说存在的论调。拙文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仔细辨析北宋邵雍哲学和诗学与王国维境界说的语源关联,补充论证明代理学家和文学家对于境界的看法,以期坚定宋明理学和文学家之于王国维境界说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美学的核心范畴和最高原则是境界。这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但是,在如何看待境界的生成方面,学者们的见地就不那么一致了。笔者注意到,人们往往比较偏重于从审美原则这一个方面去说明境界。这就可能会给人以误导,境界仿佛仅仅是审美原则的产物。其实,在王国维那里,境界不仅是审美的,而且是求真的,同时,它又是致善的。境界范畴乃是王国维艺术精神、科学精神、哲学精神和道德精神的艺术哲学表达。通过这种复合性表达,求真原则作为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和重心,将审美和致善内在地联结和提升起来,编成了一种  相似文献   

14.
[摘要]王国维“无我之境”说与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作为中西两种颇具代表性诗学理论,其对诗歌抒情主体、抒情客体及其读者接受等理论命题的认识既有契合,亦有分 歧。对之进行系统比较,对中国当代诗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引用晏同叔的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达三次之多,由此可研究王国维评论的情感倾向与特征.结合王国维评论的内容,将"昨夜西风"句与《蒹葭》相比较,知其对于"昨夜西风"的理解是"悲壮"而忧愁的;同时,他将此句作为忧生的例子与人生"三境界"的第一境,可发现王国维钟爱此句的原因在于他自身有难以排遣的忧生之思,这在他自己的诗词创作上体现得也十分明显.可见王国维评论有偏爱情感丰沛的诗词与忧生的文学内容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该文考察了王国维从<文学小言>到<人间词话>再到<人间词话选>中关于"三种境界"说的历史演变,辨明他对言说对象不断调整和拓展的过程.在对王国维所引3首词原词词心词境考索的基础上,揭示它从渐修以至顿悟的逻辑关系和立足于诗人人格锻造的人文精神实质.由"三种境界"的理论内涵,可以贯通王国维构建的境界体系."三种境界"说的形成不仅与西方叔本华、尼采、康德哲学思想有关,而且它以文学话语来建立人文理论的方式,也与王国维特殊的个人"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把王国维的“境界”说当作“唯美主义”的文艺理论是一种误会。“真”与“善”也是王国维“境界”说的重要维度,这是因为,王国维的“境界”说实质上是一种人生“意义”的理论,它所言述的是先验世界中的真、善、美“一体”之域。  相似文献   

18.
读书的境界     
石鑫 《华人时刊》2020,(2):12-12
说到读书的境界,我们自然会联想到王国维所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然王国维只是一个清末学者,所以他的读书三境界的理论其实只是讲了做学问的几个境界,所以我更赞赏明朝著名学者王阳明所提出读书之五境界:第一重境界:读书的价值。老师说读书做大官,然而幼年王阳明却说:"读书做圣贤。"第二重境界:背诵经典,开启智慧。第三重境界:以无心之心读书。王阳明认为:"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第四重境界:养不动心,随机而动。王阳明赞扬孟子的"四十不动心",才涵养出了孟子的"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19.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中西诗学对比的研究成果,其中著名的《人间词话》则对中华传统文学中的诗词境界有着独到的见解,词话中"治学三境界"尤为后人所赞叹。这三种境界正是三首爱情词的巧妙演化,内容不同,意境关联,在今天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境界”的诸种讨论倾向于关注“什么是境界”,而忽略了“境界如何呈现”.离开了空间,境界无法呈现客体形式;离开了时间,境界无法表现主体心灵.比起空间,时间具有更本质的意义.通过梳理王国维的思想资源,发掘“境界”中蕴含的康德的时间理论,探讨“境界”如何在时间维度中实现其真实性和现实性,并指出“境界”和时间理论的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