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概念隐喻与人类对所使用的语言的理解之间关系密切,所以隐喻研究已经成为现代语言学语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途径,使我们从认知的角度来理解语义。隐喻的分类错综复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主要按Lacoff和Johnson的分类方法,分析不同隐喻意义形成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2.
自1976年Halliday首次提出"语法隐喻"概念以来,语法隐喻成为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但是,现有的研究没有很好地解决语法隐喻的发展、分类、产生机制及其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语法隐喻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分类应当采用语言功能和语言层次结合的综合模式。语法隐喻的产生机制是小句表征方式之间或内部的映射和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语法隐喻和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是相同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隐喻理论与隐喻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理解是话语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隐喻理解理论中的比较观、相互作用观、语用观都未能触及到隐喻理解的实质;而隐喻的认知观则从人类的思维、认知出发,考察了隐喻的产生、运作与理解,从而比较成功地解决了隐喻理解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来探讨普遍存在于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研究发现,战争隐喻贯穿体育比赛全过程;已分类的战争隐喻中有些类别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其它类别,有些子隐喻在其所属类别中也占绝对优势;核心主题词搭配语言特征明显。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的角度为体育新闻报道中大量使用战争隐喻提供了理论上的解释:人们通常用战争概念来认知、理解和建构体育比赛概念。  相似文献   

5.
针对认知隐喻研究较少以中国古典诗词为语料这一现状,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分析李煜词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首先进行宏观研究,明确了隐喻的概念、分类和认知机制,为微观研究提供理论准备.其次进行微观研究,以李煜词中的情感隐喻现象为例,研究其浅源和深源的认知机制,为宏观研究提供语言实证.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所提出的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观点为基点,简要陈述了传统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隐喻研究上的分歧,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家关于隐喻研究的基本观点以及关于概念隐喻的三大分类。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空间隐喻概念入手,从数量域隐喻、时间域隐喻、社会地位域隐喻以及状态域隐喻4个方面,对英汉语料进行对比分析,对英汉语中"上、下"空间概念在非空间范畴隐喻拓展中的对称性进行了考证,进而从语言特点、认知模式等方面探讨影响英汉语空间隐喻相似性和不对称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有关隐喻认知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隐喻加工机制与一般言语理解相比是否具有独特性以及隐喻理解伴随的神经生理机制是否有其独特的模式? 对此问题的回答需要对隐喻性质进行区分。常见的熟悉隐喻可进一步区分为词源性隐喻与引发性隐喻,其中词源性隐喻的隐喻义属于词语多个词义中的一个延伸义,而引发性隐喻则是将两个分属于不同概念领域的概念进行非字面的语义联结。词源性隐喻句和引发性隐喻句的理解包含了与一般语义句理解不同的加工内容。相比一般句,词源性隐喻句特异性地激活了与语义竞争相关的左侧颞中回、颞上回以及与加工深度有关的额下回,而引发性隐喻句则在左侧额下回有更多激活。隐喻的内在加工过程和神经机制并不单一,探讨隐喻理解与一般语义理解的异同需要考虑具体的隐喻性质。  相似文献   

8.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克服概念隐喻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揭示语言意义生成背后的认知机制。概念整合理论为汉语隐喻意义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汉语隐喻意义的整合是在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和合成空间中进行的。人们在理解和阐释隐喻意义时,会经历概念的组合、完善和扩充等认知活动。此外,人们已有的知识背景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评论多是描写性的,而非阐释性的这一现状,本文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分析李清照词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首先明确什么是确隐喻理论,对隐喻的概念、分类和认知机制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其次以此理论为工具来研究李清照的词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前者为后者提供理论基础,后者为前者提供语言证实。  相似文献   

10.
熟语这一概念在中外有关研究中术语使用上略有不同,汉语四字成语是熟语的一类,它具有自己的特点、功能,可以从隐喻这一角度来理解它。将隐喻理论引入汉语四字成语理解的研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会拓宽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范围,同时为汉语研究提供认知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