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质量标准》指出:"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治校,坚持素质教育。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关爱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全面、个性、主动发展。"根据以上《标准》精神及我校自身的发展需求,学校提出构建"尚美"特色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呢?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一、生活走进数学 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出校园,走进生活,把生活内容请进课堂,将知识的应用情况引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相似文献   

3.
万物和谐是自古以来的幸福理想,毕达哥拉斯曾说过:"什么是最美的——和谐"。如果美就是一种和谐,那么,只要人们感受的美越多,内心里也就越快乐。学校是社会组织中一个基本单位,如何构建和谐校园,让校园美,校园中的人更美呢?一、学校管理规范科学(一)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一定要先有制度,形成规范化管理,使之成为师生的习惯,最后就会成为师生自然的行为。制度要体现  相似文献   

4.
任平 《科学咨询》2009,(10):57-58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应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的位置上,也就是说要使教育卓有成效,就必须允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主动发展".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呢?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策略:一、生活走进数学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出校园,走进生活,把生活内容请进课堂,将知识的应用情况引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相似文献   

6.
中国21世纪的基础教育正大步迈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概而言之,是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说到底是主体性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发展、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富有个性、协作性、创造性的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人.作为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学习手段--"探究性学习"也正在深入开展中.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质量标准》指出:“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治校,坚持素质教育。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关爱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全面、个性、主动发展。”根据以上《标准》精神及我校自身的发展需求,学校提出构建“尚美”特色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8.
学习数学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可部分初中生却视之枯燥,厌学或不学。究其缘,主要是没有体会到"数学美",不懂得欣赏数学美或缺少欣赏数学美的能力。所谓"数学美"应是"数学中能带给人愉悦的东西"。因此,充分挖掘数学美,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数学史的发展美:包括两个方面1、数学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呼唤和谐教育, "和谐"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协调".作为教学中的"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这两对矛盾统一体,如何能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达到和谐呢?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现代教学论认为:良好的课堂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可以成为启迪智慧的钥匙,可以成为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在小学思品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学生喜爱的、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愉快地进行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明白事理、掌握技能、学会方法、从而导之以行,让学生经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这一切都需要良好的课堂气氛来支撑.那么,教师要从那些方面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呢?  相似文献   

10.
劳动与技术课是向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它是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的操作性学习课程,是以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是顺应当今科技发展,开发学生潜力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促进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的重要课程.因而在劳动与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于落实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笔者在劳动与技术课教教学中,从突出"实践性"、"优化课堂教学"、"课内外相结合"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作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冉伟 《科学咨询》2013,(1):51-52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看出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感情的熏陶、情操的陶冶,审美的品悟。如何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让美读走入课堂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赵成中 《科学咨询》2009,(10):52-52
"探究学习"的倡导者是美同芝加哥大学施瓦布(J.J.Schwab,1909-)教授.强调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的自主探究,他认为探究式过程和方法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进一步指出,教师的教育教学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在职业高中数学的教学中,不但要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不只是传统授业、解惑,而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内部能力.这种方法与能力的获得,其主要渠道就是在"探究学习"模式的教学之中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审美教育即美育,它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课程富含多元而丰富的审美元素,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并创造美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天职.中学语文美育是"慢"的教育,它是一种渗透性的、浸润性的和潜移默化的教育,由于它功在净化、陶冶人的灵魂,其影响力和支撑力更为内在、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持久.  相似文献   

14.
邓超 《科学咨询》2008,(10):22-22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也是要求我们班主任加强师德、修身、精己之业,美己之德.所以我们班主任更应该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努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多年来的教育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一个难点。积累写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帮助学生搜集和整理素材既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素质、面向未来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作文教学观,积极营造自由、开放、和谐的习作学习氛围,灵活巧妙地把习作指导融入到生活中。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其主张与当代中等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发展方向等方面存在很多共性,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许多借鉴意义.对于中职会计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倡"教学做合一",突出实践性,让学生将专业技能、专业理论与生产生活相结合,使学习的过程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一、序言 数学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并且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使数学课堂既真实朴素又亮丽鲜活,同时能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呢?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在其基本理念第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就意味着语文课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责任。但语文教材中的美,虽然丰富多彩,无穷无尽,也要靠教师的引导去发现它,感知它,才能很好地发挥它的审美教育作用。教师教学得法,就会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美的震撼,从而达到学生在情感的审美中实现思想的升华和灵魂的净化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美育的花朵在课堂绽放呢?我认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加深对历史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如何才能实现纲要所提倡的"课程生活化"的理念?从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中也提到:"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  相似文献   

20.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美更令人喜爱、陶醉、神往的了。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的课堂中蕴涵着很多美。如语文课中蕴含着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地理课中蕴涵着地形美、和谐美;思想政治课中蕴涵着理想美、道德美、人性美等。在思想政治课中如何指导学生去正确认识、理解、发现我们生活、学习中的这些美,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是新课程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空洞的说教只会让学生觉得假、大、空,如何让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活起来,我作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