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发展给科技、经济、文化、环境等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必然影响和推动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变革。新形势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就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新建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是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实现上述目标,许多新建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的  相似文献   

3.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在该校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后短短几年时间中,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走向为研究背景,围绕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态势,重点展开了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等的专门性研究,尤其在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服务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作了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研讨,在“高等教育研究”栏目的筹组和建设方面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报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西部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实施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历史赋予的新任务,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西部绝大多数学校基本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还没有完成,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当前,迫切需要把服务于教育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放在首位,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用超常规的方法和力度建设数量充足、具有较高信息技术素养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加大信息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加快与教育信息化相关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我国教育信息化优化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实施三大战略 ,即创建教育信息技术学科 ,着力研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信息技术教育问题 ;推进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培训 ,加快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硬、软、潜件协调发展 ,优化建设中文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本文从理论和工程层面上对这三大战略进行了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6.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 培养创新型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一个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现从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概念和建设两个方面着手探讨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伴随信息技术蓬勃发展而诞生的网络教学,凭借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为信息化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教育领域中最具优势和发展前途的教育模式之一。本文依据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系统建设和应用实践,针对院校教育的实际需求,对如何开展网络教学的应用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张家港市妙桥幼儿园是一所农村型规模幼儿园,现有21个教学班,750多名幼儿,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东城区新能源产业园。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园配置了先进的信息化设施设备,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工作,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完成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已经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实际应用的开发和使用上来,并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研究工作,信息技术教育日趋成熟。同时在张家港市电教馆及园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幼儿园教育信息化有了新的发展和进程,从而大力促进了幼儿园信息技术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本科院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监控教学质量。分析新时代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意义及其出现的问题,探究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于大数据的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原则及策略,旨在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1.
市域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有200多所,其中大部分为市域新建本科院校。市域新建本科院校是推进高等教育地方化、大众化的主力军,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它们的战略发展需要。在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及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市域新建本科院校与一般综合性大学对比,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当前,市域新建本科院校可以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专业结构、改革教学体系、走产学研合作途径、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构建起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正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善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全省实施"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发展战略中,把教育信息化摆上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近年来,我校始终重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育信息资源日益丰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初见成效,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过去的五年,我省教育信息化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时期,电教馆的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教育厅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下,电教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奋发努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着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促进教育技术事业发展,尤其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大规模快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增强了专业化服务的本领。在组织资源建设与集成、各类人员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培训、教育技术应用研究与推广、技术支持与服务等方面,发挥了我们的优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各种教研活动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教研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词也被提出并越来越多地使用。通过文献调研,结合信息技术环境下各种教研活动实践,分析了教研信息化的内涵、意义,提出了促进信息化教研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本文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入手,阐述了教育信息化的相关内容和国际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通过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差距,借鉴各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 成果,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以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正在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高校信息化教学建设仍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其主要集中表现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重视程度较低、信息化教学的硬件与软件发展不协调、信息化教学的资源共建共享程度不高,以及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四个方面。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快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建设促进教学全面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国家对教师"量"的急需逐渐被提高教师"质"的需求所代替,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1]。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日渐凸显。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课的任课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者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指导者,应该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因此探讨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发挥军队院校教育评估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我军院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我军院校教育质量评估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创新出适合我军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推进民办应用型本科实验室建设是实现应用型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而民办应用型本科实验室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能创新现代管理模式,不断释放实验室动能与价值.文章在阐述民办应用型本科实验室重要育人意义基础上,从制度落实不到位、体系布局不合理、手段落后、效能低下几方面分析了实行信息化管理模式对于民办应用型本科实验室管理的必要性.最后,从推动信息化管理有效落地、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采取"集成式"管理手段,打造高水平信息化管理团队几方面提出了推进民办应用型本科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新建本科地方院校发展研究生教育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但是日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联合培养方向过于分散,培养规模较小、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等。通过建立对口部门的互访交流机制,实行双重管理有助于克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研究生教育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