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规范救灾     
张爱国 《人才瞭望》2017,(11):88-89
宋真宗年间,舒州府大旱,老百姓两季庄稼颗粒无收.年关逼近,饥民纷纷拥进舒州城,城内也无粮可吃. 好不容易朝廷的救灾粮下来了,饥民们拖着浮肿的双腿,去府衙领粮,府衙前却一袋粮食也没有,在门口贴着一张布告,大意是:皇上与舒州子民共心同在,朝廷十分重视救灾工作.历年的救灾中,总有一些官吏胆大妄为,雁过拔毛,中饱私囊,因而朝廷严令,此次救灾,必须规范.救灾粮中,每一粒都要有明确的去向,都要具体到灾民头上.布告要求灾民少安毋躁,救灾粮很快就能发到手上.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我国的退休制度源远流长。在汉代以前,朝廷把退休称为“致事”或“致仕”,意思就是交还官职。“礼记曲礼”云“大夫七十而致仕”。到了汉代,退休已形成一套制度。官吏年七十退休。朝廷给告老退休的人,以原官职俸禄之三分之一,以示尊贤。唐代规定,...  相似文献   

3.
田新朝 《人才瞭望》2008,(10):24-24
灾害事件往往是重大考验,不仅考量整个国家、社会的危机应对能力,也是对官员执政水平、品质的考验。中国政府历来都重视救灾,在古代,皇帝亲自过问救灾事宜,并临时委派朝廷大臣主持救灾;清代以前的救灾多并没有建立起官员任用和救灾政绩结合的管理机制。西汉时期皇帝大多都比较重视人才,并建立在朴素的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认为人与天灾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凡遇自然灾害,皆下诏选拔人才、罢免不称职的官吏,这种奖惩结合的方法是有一定成效的。如公元l56年,朝廷派使冀州,察看灾情,“举劾刺使、二干石以下,所刑免甚重,弃官奔者,数十人”。  相似文献   

4.
程国昌 《人才瞭望》2014,(9):100-101
在施耐庵笔下,宋江是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之首;替天行道,"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然而,真实的宋江是这样吗?反抗朝廷重税,做起义农民首领一部《水浒传》,让以宋江为首的一百单八将,家喻户晓。在宋朝上百次的农民起义中,宋江所领导的这一支无论是规模,还是对宋朝当局的打击,  相似文献   

5.
429年,祖冲之出生在建康(今南京).祖冲之的祖籍是河北范阳,西晋末年迁居到江南.南朝刘宋王朝时,祖冲之做过徐州刺史刘子鸾的从事,后来又担任他府中的公府参军,刘子鸾被杀后,祖冲之被调到娄县去做了县令.刘宋孝武帝时,祖冲之曾在华林学省学习,在这里,他进行了很多科学研究.南齐发生内乱时,祖冲之在给齐明帝的上书《安边论》中建议朝廷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安定民生,巩固边防.齐明帝深受震动,并打算派祖冲之前往各地巡查,但还未成行,祖冲之就去世了.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爆发后。东北政局动荡这时候的张作森已是关外练兵大臣,赏戴花翎,朝廷如此皇恩浩荡,指望着张作霖能知恩图报。  相似文献   

7.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朝廷命令王守仁前往福建平叛。行至丰城时,王守仁得闻宁王朱宸濠在江西举兵造反的消息,他当机立断,立时加入讨贼行列。王守仁对众将说:"反贼朱宸濠诡计多端,且蓄谋已久,决不可轻  相似文献   

8.
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把良医与良相并举,可见世人对良医的期盼,不亚于对良医的渴望。在中国古代,有不少名人名臣,精通医道,写出不少妙趣横生的医药对联。《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也晓通医理。他不愿为朝廷做官,以行  相似文献   

9.
陈剑 《人才瞭望》2010,(7):63-63
古代就有“特快专递”服务。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出现驿递,其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但主要是传递朝廷律令、禀报军情要务,甚至智慧地创造了“虎符”这样的调兵遣将的凭证。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非常会做官,不仅会做,简直是有天分。晚清有人说张之洞有学无术,袁世凯不学有术,岑春煊不学无术。其实,张之洞有学也有术,而且其术道还挺深。同光之际,清流是朝廷的一景,人称"青牛",经常激浊扬清,讥讽时政,抨击权要,  相似文献   

11.
高胡 《人才开发》2005,(11):6-8
科举制度,是我国从隋唐至明清的一种重要选官制度,始于公元607年,止于1905年。始于惰、备于唐、盛于明、清,延续1300多年。科举制度由两汉选拔官吏的“察举”方式和由皇帝下诏“征召”名士的方法发展而来“。察举”,由三公、九卿、列候、刺史、郡守、国相等根椐乡闾评议向朝廷推荐人才,经过考核,授以官职。东汉时,世族豪强势力膨胀“,察举”弊端日益显著。曹魏时,废除察举制,改行九品中正制。“征召”,由皇帝下诏,授以官职。三公、九卿、将军、刺史、郡守等亦有权自聘属吏。隋朝以后取消了官员自聘属吏的权力,改为大小官员一律由朝廷任免。…  相似文献   

12.
吴万生 《人才瞭望》2013,(7):105-105
雍正帝死后,乾隆继位。25岁的乾隆想改变一下其父严苛的施政方针,又不至于走回其祖父康熙皇帝失之过宽的老路,就采取"折中"政策。在其父刚死,乾隆即位当皇帝而未正式使用自己的年号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他就对朝廷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善于看相 曾国藩很重视看相,也很善于看相,在他留下的史料里有很多关于人的相貌的记载、评述。据他对江忠源的记载: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向朝廷推荐5个人.其中一个就是江忠源。他推荐江忠源的理由是:江忠源两次护送亡友的灵柩回家乡,的确非常了不起;他当官以后爱民;  相似文献   

14.
程刚 《人才瞭望》2016,(9):85-86
同治元年,曾国荃率兵水陆并进包围了南京.可不想,南京城内太平军战力并不弱,曾国荃包围南京两年未取得实际战果,直到同治三年,才攻克了钟山上的太平军大营.此时,朝廷认为这是攻取南京的最佳时机,便急命李鸿章发兵会攻南京,援助曾国荃.  相似文献   

15.
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鸡犬相闻,它世代受汉文化的浸润,历史上,曾长期受中国朝廷的辖属或保护。第一个在越南称帝的中国人远在秦汉时代,此人堪称世界范围内最长寿的帝王,他就是赵佗。  相似文献   

16.
清朝李鸿章曾得到朝廷特赐的“清正廉明”匾额一块,受此盛誉的缘由是他一次“拒贿”的出色表演。一天,户部尚书翁同和登门拜访李鸿章,忽然有一王姓知县求见,禀道:“卑职仅献薄礼,有鸦片四箱,珍宝一盒,外加苏州美女两名,伏乞笑纳。”他又磕了几个响头,说:“求大人栽培!”只见李鸿章眼珠一转,破口大骂“混帐!老夫为官,志在君国,你胆敢如此放肆,来人呀!……”朝廷知道此事后,便赐匾褒奖,李鸿章为了宣传自己廉洁的美名,派人吹吹打打把匾额送回家乡,挂于李氏宗祠。 李鸿章真的廉洁奉公吗?有人在其祠堂大门上题诗曰“市屋…  相似文献   

17.
清末的官场,仕途冗滥,腐败成风.汉族出身,既无根基又无金钱开道的曾国藩,九年连升十级,从七品翰林升至二品侍郎,这仅靠自身的出类拔萃是不够的.曾国藩为何深受道光帝的特别提拔和赏识?又为何一举成为朝廷的重臣?他有哪些诀窍呢?  相似文献   

18.
清朝刚入关时,考取举人即可担任知县.到了乾隆时期,社会日渐稳定,官吏队伍健全,朝廷就提高了从政者的准入门槛,非进士不能为官.但进士毕竟凤毛麟角,赋闲家中的举人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贤明君主之一。无论是在早年还是在他即位登基之后,都求贤若渴,非常注重任用贤良。与历史上许多优秀的政治家的认识一样,他也认为“能荐贤者也是贤”、“不举贤者为不贤”,而且,还为这事严肃处理了一个朝廷“高官”.罢了他的官。  相似文献   

20.
史文 《人才瞭望》2016,(17):87-87
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荃率兵水陆并进包围了南京。可不想,南京城内太平军战力并不弱,曾国荃包围南京两年未取得实际战果,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才攻克了钟山上的太平军大营。此时,朝廷认为这是攻取南京的最佳时机,便急命李鸿章发兵会攻南京,援助曾国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