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道德是宗教信徒以虔诚的宗教信仰为根基,以宗教情感、体验为中介,以宗教世界观为理论基础阐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质,以服务于宗教教义为根本目的的行为准则。它是以调整人和神之间关系为核心的宗教伦理思想,它要求信徒对上帝或神灵承担特定的道德义务,并以戒命、禁忌、契约、承诺等形式反映这种具有宗教特性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规定。宗教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现象,萌芽于原始社会。在阶级社会发展到完备状态直到今天科技发达的时代,其影响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生活发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反对宗教教会和封建制度的同时,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义者也向封建道德進攻。封建道德沉浸在宗教气氛中,与宗教教义纠缠在一起,它是封建經济基礎的上层建筑,是維护封建制度的一种意識形态。一般说來,封建道德和宗教教义这样結合。它断言判断善惡必须有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神;因为只有神絕对不变、全能至善。它宣称人世的德性和宗教的德性是分不开的,就是說人世的德性以鍛煉宗教的人格和履行宗教的义务为条件,亦卽只有在信仰神而怀具信心、希望和仁慈的情况下,一  相似文献   

3.
道德义务长期以来一直是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各个时代思想家争论和探讨的基本问题之一.道德义务作为一种被意识到了的道德责任,它既不是来自上帝和神的启示,也不是来自人的善良和自然本能的需要,而是来源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来源于社会进步的必然性以及人对这种进步的必然性的认识.道德义务具有自律性、非功利性、选择性和强制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等特征.相对于政治义务、法律义务可以由国家以政策、法律的形式强制实施而言,道德义务的实现则必须依赖于个人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高度的道德自觉性.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19,(7)
康德的道德宗教建立在对传统宗教分析的批判上,通过对宗教神学的本体论、宇宙论尤其是自然神论的批判,将神性的宗教和人性的道德联结在一起。宗教与道德的统一并不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客观世界中,而是在人们认知理性的逻辑中。通过对人的日常"经验"和人的"先验"的认知逻辑的分析,康德把宗教神学中"上帝"的功能悬置了起来,以"灵魂"为中介统一了此岸世界的道德实践与彼岸世界的幸福。康德既证明了"上帝"存在的必要性,又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上帝"对自然世界的影响,其目的就在于让具有纯粹理性功能的宗教道德指引人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社会实践,履行自身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5.
白族本主神系接纳了一部分佛教神祗,从而形成这一部分佛教神祗以佛教神祗和本主神祗的双重身份在大理地区被佛教徒和本主信徒同时崇奉,却未引起任何宗教冲突的奇异现象.究其原因,当与两种宗教的相互认可、白族本主崇拜特性、本主选拔标准及信徒的认可有关.  相似文献   

6.
宗教道德是对世俗道德进行异化和圣化后的一种伦理道德,包括"人神之道"、"人际之道"和"自然之道"三个层次.宗教道德的归宿是信仰.宗教道德以信仰的方式对道德进行着担当和作为并体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从宗教要素中的"神圣之物"角度看,"神圣之物"是宗教信仰以及宗教行为的根本所在,这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一个重点;从宗教要素中的"信徒"角度看,"信徒"是一种宗教存在和延续的现实基础,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中,人的因素是做好宗教工作的关键因素;从宗教要素中的"修行"角度看,信徒的宗教修行是一种宗教实践活动,也是宗教实现存续的途径之一;从宗教要素中的"仪规"角度看,宗教仪规是宗教的一种制度模式、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是宗教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8.
宗教极端主义的本质与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极端主义是当代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毒瘤.宗教极端主义虽然与宗教有关联,但只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从本质上说它并不属于宗教范畴而是政治范畴的问题.在特定地区和特定环境下,宗教极端主义往往与民族分裂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相互勾结利用,形成三位一体的分裂势力.宗教极端主义具有极端性、欺骗性、政治性和暴力性等基本特征.宗教极端主义为实现其政治目的,竭力制造不同信教群体之间的仇视和斗争,撕裂族群与社会,严重危害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危害人民生命安全,同时也严重地毒化了宗教氛围,给宗教的形象和声誉造成深度的损毁.宗教极端主义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反对宗教极端主义不仅是各国政府的职责,也是普通民众包括宗教人士和宗教信徒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保罗·蒂里希是著名生存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人的道德精神不是某种人的情感,也不是某种概念认识,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质表现。蒂里希的道德观以人格为核心,以义务和圣爱为主要特点。这种道德观是文化、伦理和宗教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 ,邪教总是以宗教的面目出现 ,借以蒙蔽、吸引信徒。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也常常利用我国取缔和打击邪教的行动大做文章 ,认为我国干涉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权利。因此有必要对宗教和邪教的关系作以辨析 ,以正视听。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是邪教与宗教在产生根源、吸引信徒的手段、外在表现等方面有其表面的相似性 ;二是宗教与邪教在发展历史、内容、信仰方式和社会作用方面有本质的区别 ;三是要充分认识邪教冒用宗教名义的危害性 ,做好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工作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互联网技术形成的“虚拟教会”使宗教传播超越了种族、土地、权力等因素,为教义的传布、宗教仪式的举行以及教徒的精神交流提供了新的话语空间,建构了信徒群体认同的新路径。与此同时,互联网作为公共领域又成为多种宗教相互对话的场域,以及再现不同教义的布告牌,信徒由此拥有更多解读和选择信仰的自由。“虚拟教会”既把个人与群体连结成一体,又使信徒的群体认同呈现出异于传统宗教的特征,信徒之间的社会网络更加复杂,并处于不断的分化、聚合过程中。在此语境中,宗教边界淡化,宗教本身及信徒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先行研究中的低度社会化和过度社会化取向,采用斯特赖克的认同突显的理论框架,以浙南X镇基督教为个案,考察信徒在私域和公域两种社会网络中的行动方式,私域涉及家庭生活行动、择友和择偶等方面;公域涉及经济行为和村民选举等政治行为.网络性质、信徒的宗教性等都影响着信徒的社会行动,总体而言,宗教资本的重要程度私域要高于公域.  相似文献   

13.
道德义务在伦理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广义的义务是指社会对人们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并体现为个人对社会和地人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义务、法律义务及道德义务等。其中,道德义务以其特殊的性质,在社会中起着其它类型的义务所无法代替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个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历史境遇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而言,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道德.由于社会上存在不同的族群、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团体,道德状况也是多样纷呈,形成一个大的道德生态系统.中国道德生态系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以儒家、道家道德为主干,其它诸家道德以及后来少数民族道德、外来宗教道德为辅翼.中国道德生态坚持道德至上的原则,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平衡性、制约性、整体性等特征.中国道德生态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中国人的特点、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思想都在道德生态中体现出来,它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依据,是中国特有的文明模式.  相似文献   

15.
宗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包括苯教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等。这种文化以信仰对象的神圣者为中心,即以信仰为本位,以宗教道德为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以神佛的观念解释世界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对神佛、菩萨、高僧的信仰崇拜是希望的寄托,以解脱成佛为最高理想,即追求精神的解脱。在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作为黏合剂和道德资源,宗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发挥了社会控制、稳定秩序、凝聚力量等重要的为政治服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杨泽波 《河北学刊》2003,23(3):57-62
梁漱溟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就提出,由于中国人的家庭伦理生活能够给人以情志方面的安慰勖勉,因而具有宗教的作用.这种作用在西方社会是由宗教承担的,而在中国是由道德承担的.这就是著名的道德代宗教说.本文认为,道德代宗教的话题今天并没有过时.它对于解决当今道德理论中特别是西方伦理思想中的一些重大难题,对于正确认识儒学的社会作用,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恽代英从小就喜欢读书,有较好的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1913年夏,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昌私立中华大学预科班学习。1914年10月1日发行的《东方杂志》第11卷第4号上刊登了他撰写的《义务论》,“为投稿之一新纪元”(《爱澜阁自叙(续)》。见《恽代英日记》第7页。以下凡引此书只写《日记》和页码),从政治上谴责了资本主义的所谓“文明”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从伦理学方面初步阐述了有关道德问题的一些看法:揭露了宗教道德家唯心主义的“义务论”,指出了一般“义务论”的历史地位。“宗教道德家,  相似文献   

18.
自然神论的信条为:理性是宗教的基础,而宗教是道德的前提。但是在休谟看来,理性并不能为宗教提供根据,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及其神性,信仰另有其根源,必须到人性中去寻找;同时,宗教并非道德的前提,它反而危害道德,道德来源于道德感,本身是自足的。休谟的批判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宗教哲学的发展,尤其是康德的批判哲学,但休谟和康德在批判和超越自然神论上是存在差异的。  相似文献   

19.
儒家"以道德代宗教",其前提条件必须是道德自身成为一种信仰.儒家对"人文"精神及其道德教化的极端重视导致其"道德信仰"的最终确立.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钱穆、唐君毅在深入研究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时,都认同儒家"以道德代宗教"的思维取向与思想特质,并形成了一个认识上的"三阶梯".然而历史与现实都告知我们,当道德信仰放大为政治教条并强化至一个极端时,悖论就开始出现了.  相似文献   

20.
“孝”道是儒家的道德之本 ,然而其存在的合理性却在于其内在的宗教意义。它不仅解释了生、死及生命永存的宗教世俗问题 ,而且以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构筑了儒家的道德图景。“孝”道的宗教力量是儒家道德能与中国民众生命融为一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