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时代活跃在今鄂西清江流域的“廪君”是古代巴人的祖先,也是今天鄂西土家族人的祖先。如果对“廪君”名号的含义能给出清楚确切的解释,对于巴文化研究和土家文化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廪君”的含义,虽然有的学者曾指出廪君就是虎君,但并未充分阐释理由,而且也有岐说。有的学者认为,廪君即“林君”。例如徐中舒先生在《论巴蜀文化》中说:“廪君之廪,又与林同。如林钟之林,金文皆以,作或。廪君就是居于森林地带射猎部族的酋长”。笔者认为,“廪君”的含义是虎君,其根据是土家语虎名的语言学背景。至于其另一重要理由——土家族白虎图腾崇拜的宗教文化,有的学者已有论述,本文不拟赘述。  相似文献   

2.
《巴蜀文化初论》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中舒先生作《巴蜀文化初论》,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年第二期,其中颇多创见,而论及西南诸族的问题,则亦有可以商榷者。徐先生认为板楯蛮(亦称为賨人)是巴族,这是对的;但是文中又说:“哀牢和氐,都属巴族。”(《四川大学学报》1959年第二期22页。以后省去学报,只注页数。)又说:“板楯也是廩君之后。”(28页)又说:“賨民就是板楯蛮,他们都是廩君之后,六朝时又有巴氐之称。”(32页)又说:“古代巴族又有僚称。”(33页)这样一来,廩君蛮、哀牢、氐、僚诸族,都变成巴族了。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愿意提出不同的意见与徐先生讨论。  相似文献   

3.
(3)辞的“年”泛指谷类作物的成熟,《说文》:“年,谷孰(熟)也。”《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宾组、出组等卜辞说“~年”、“受年”,历组等卜辞则说“~禾”、“受禾”,其义当同。(6)辞的“生”,不少人认为是生育的意思,我们认为其义应近于“子”。古汉语名动相因,所生之子也可以称为“生”(古书中多写作“姓”)。《广雅·释亲》:“姓,子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姓者,生也,子孙之通称也。”“姓与生,古同声而通用。“《左  相似文献   

4.
<正> 三板楯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曰:“板楯蛮者,秦昭襄王时有一白虎,常从群虎数游秦蜀巴汉之境,伤害千余人。昭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赏邑万家,金百镒。时有巴郡阆中夷人,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楼射白虎,昭王嘉之,而以其夷人,不欲加封,及刻石盟要,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杀人者得以(亻炎)钱赎死,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夷人安之。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余户乃岁入賨钱,口四十,世号为板楯蛮。”  相似文献   

5.
江苏吴县的周庄(现属昆山县)是一个有名的古镇。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当地的一些贤人志士常常在镇上吟诗论文,开革命风气之先。柳亚子先生1951年间为“南社”老友朱翊新先生(当年任《民报》主笔等职)专撰的《学习词典叙》一文(载《苏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中,曾这样写道:“余识翊新兄在二十世纪之三十年代,当是时,翊新居吴县之贞丰里”。(按:“贞丰”,即指周庄)接着柳文就回忆並一一列举了他们熟识的周庄文人墨士如叶楚伧先生、陶小沚先生等等有十余人之多。值得一提的是,柳先  相似文献   

6.
《诗·王风·黍离》(小序》云:“《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力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因诗中未有“大夫行役”之言,未见“宗庙宫室”之语,故今人对《小序》之说颇有疑辞。笔者与萧泰芳师论及此事,他认为《小序》还是可信的,并引《史记·宋微子世家》为证:“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  相似文献   

7.
有史以来,人与虎即结下了不解之缘。世界各民族中都有关于虎的传说或神话;虎和龙以至成为连结各族人民的纽带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故中华民族有“生龙活虎”、“龙腾虎跃”之喻。本文试就土家族白虎神话略谈管见,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白虎神话的源流 白虎神话最早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其文曰:“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目覃氏、相氏、郑氏。皆出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内)。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今鄂西清江)至盐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蛮民”大盛,分布极广。究其中心所在,大抵可分成东西两支:西支史称武陵蛮、巴建蛮,东支史称西阳义阳蛮、太阳蛮及鲁阳蛮。西支各蛮族,源远流长,其起源如追溯至远古,仍有许多疑问有待澄清,如仅论汉以后的蛮族,源流是十分清晰的,就是范蔚宗《后汉书》所述的槃瓠、廪君、板楯三种。其中也有一些问题,如武陵郡北部蛮族是否属槃瓠蛮,其中也有变化,如板楯蛮的融同于汉民。但就整体而言,是稳定的,是少有外界侵  相似文献   

9.
对“廪君”巴人起源几个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战国以来人世本》、《后汉书人《水经注》、《晋书》、《通典》、《蛮书》等典籍中都见有“虞君”传说的历史记载。在论述“摩君”巴人历史时,学术界一般多根据《世本》中有关“摩君”出赤穴的一些历史传说记载,从而认为“廪君”是巴人的祖先,并且还认为“摩君巴人”就起源于清江流域。不仅学术界十分流行这一说法,而且分布在湘西、鄂西、川东、贵州等地区巴人后裔土家族居民中,人们世世代代都广为流传说“感君”巴人是他们的祖先。那么,“‘摩君”到底是不是巴人始祖?“质君”又是不是起源于清江流域?““廪君”其人究竟出现在中…  相似文献   

10.
夷水,即今鄂西清江的古称。鄂西古为:“古蛮夷之地”,“未通中国”(道光《施南府志》卷。),是一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学者们指出,古代巴人的祖先及今鄂西土家族的祖先——廪君就诞生在这里。但是,笔者发现,在以白虎为图腾的原始氏族“廪君种”之前,古清江流域还活跃着一个以巨蛇为图腾的古老氏族,只是他们一直为深厚的文化堆积层掩盖着。本文试图揭示这一巨蛇图腾氏族,追溯清江流域土家族文化更古老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
陈炜湛先生近作《甲骨文异字同形例》一文云:“甲骨文∧既是出入之入,又是上下之下,二者同形,但与六作者则仍有别”。陈先生这种说法很有启发性,但是还有值得补充和商榷之处。我们认为,甲骨文∧不但是出入之入,上下之下,而且是六、今、宀的异字同形。下面试加说明。  相似文献   

12.
徐震堮先生《〈世说新语〉词语简释》训“政(正)复”有“即使”义。郭在贻先生《训诂丛稿》补正该词还可作“只不过,只是”解,谓相当于文言的“特”字。并进一步借杨树达先生“表态副词,推拓连词”为之归纳,甚韪。今进一步推考,窃谓“政(正)复”一词,即为前朝之“正”,“复”仅为六朝及唐宋口头习用主语助。试证之如下。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弜,彊也。从二弓。其两切。”音义和现代汉字的“强”相同或近似。《康熙字典》引《说文》:“彊也,弓有力也。”《集韻》:“弓彊貌。”《华阳国志》“世号白虎复夷,一曰板楯蛮,今所谓‘弜头虎子’者也。”如果弜字从二弓会意,读为彊(强),“强头虎子”又是什么意思呢?实际是从《说文》以来弜字的音义已经伪误了,我们从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它的形义来源,纠正历来字书关于弜字音义解释的错误。弜为比初文,比头虎子,犹双头老虎。  相似文献   

14.
虎蜒氏族的历史际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廪君是父系氏族时代巴人的祖先,这已为研究清江丈化和土家族文化的学者所共识。但是,在廪君之前,古代清江流域还活跃着一个以巨蜒为图腾的蛇人氏族,人们对此知之不多。本文将探讨这个巨蛇氏族与白虎氏族在清江流域斗争相融合的历史过程,揭示鄂西土家族远古历史中的一段悲壮史诗。一、廪君的祖先鄂西建始县高坪龙骨洞曾出土早更新世晚期的南方古猿化石,长阳下钟湾等地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长阳人”化石。这表明清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有原始人类生存。但是,在“长阳人”与廪君之间的清江流域人类文明史,文献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仅《世本》有“廪君  相似文献   

15.
前几年由于“四人邦”唯心主义横行,形而上学猖厥,以致(井彡)响到有人发表长篇大论,全盘否定《诗经》。他们说全卩《诗经》是(宀一)扬“奴隶主阶级的忌识形态”,“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路线服务”的,甚至说:《诗经》(宀一)扬的全是“周王朝的官方忌识形态”,是奴隶制的“(?)神支柱”。这就是说《诗经》都是奴隶主阶级忌识形态的本质反映,是其思想领域的专政工  相似文献   

16.
《易》之卦爻辞或为叙事,或为歌谣,二者用字有正有误,但即或字有错讹,语义还比较易于切磋,唯如《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这等上下无文、只可看作一则标题的爻辞最难通释.按此语“箕子”二字,焦循训为“其子”,赵宾训为“荄兹”,近人尚秉和《周易尚氏学》训为“孩子”,这大致均不合原意.顾颉刚先生、李镜池先生、高亨先生都按本字解释“箕子”即殷末贤人箕子,这大抵不会错误.但顾、李、高三氏对于此条爻辞的揣想,却又彼此不一,出入悬殊.这主要牵涉到“明夷”二字.顾氏以为“箕子之明夷”是古代的一个成语典故,那意思犹同现代人说“某人的晦气”一般(《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见《燕京学报》第六期).李氏以为“之”当作动词“去”、“到”字解,“明夷”当是一个氏族或国家的名称;因之“箕子之明夷”当释为“箕子到某处”的意思(见《周易探源》中《周易卦名考释》).至于高氏,他以为“明夷”即是鸣雉,并认为“箕子之明夷”中“之”字下当脱一“获”字;“箕子之获明夷”说的是箕子猎得野雉的事(见《周易大传今注》).这样,虽说“箕子”已无异议,而  相似文献   

17.
从静态结构看,廪君与盐神故事和楚王与巫山神女故事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我们先看看众所周知的关于清江流域发生的廪君与盐神的故事。《世本·氏姓篇》载: (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飞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不知东西所向七日七夜,使人操青缕以遗盐神,曰:“缨此即相宜,云与汝俱生,宜将去。”盐神受而缨之。廪君即立于阳石  相似文献   

18.
《说文解字》:“弜,彊也。从二弓。其两切。”音义和现代汉字的“强”相同或近似。《康熙字典》引《说文》:“彊也,弓有力也。”《集韵》:“弓彊貌。”《华阳国志》“世号白虎复夷,一日板楯蛮,今所谓‘弜头虎子’者也。”如果弜字从二弓会意,读为彊(强),“强头虎子”又是什么意思呢?实际是从《说文》以来弜字的音义已经(讠为)误了,我们从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它的形义来源,纠正历来字书关于弜字音义解释的错误。弜为比初文,比头虎子,犹双头老虎。甲骨文、金文都有大量的弜字形体和句例,今将其形体选摹若干于附图(一)中。  相似文献   

19.
于声树著名论文《释否定词“弗”“不”》(载《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1935)精细的论证了古代汉语“弗”“不”两字的区别。《马氏文通》“状字别义五”说:《论语·公冶长》正义云:“弗者,不之深也。”(指《论语·公冶长》“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宋代邢昺正义:“弗者,不之深也。”)由于《马氏文通》的引用,一般就认为是宋代邢昺最早说明“弗”“不”二字的意义区别的。其实,邢昺的解释是照袭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本书中有两处这种注释:  相似文献   

20.
“曾参”之“参”读音辨正季文曾参,孔子的弟子,字子舆。关于曾参之“参”的读音似乎早已成定论,即读“参”为“shēn”。查阅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论语·学而》篇,“曾子,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弟子。”杨伯峻先生的《论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