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年孤独》的叙事过程蕴含着一个三维立体空间:神话叙事在文化维度赋予作品神秘而浪漫的美学特质;民族志叙事在历史维度赋予作品目的一致、清楚的民族意识和种族历史感;自传叙事则在现实生活层面为拉丁美洲民族觉醒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这三种叙事策略的运用打通了神话、历史和现实这个三维空间沟通的渠道,使读者获得了一种亦幻亦真的阅读体验。在这个三维立体的叙事空间里,神话叙事、民族志叙事和自传叙事互相建构和解构,并呈现出一种强烈的"互文性"特征,最终,文化的力量使作者在这个多维叙事空间完成了对拉美民族"身份重塑"和"认祖归宗"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真实性”历来被视为民族志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当代“反思”原则的作用下,这一问题被引入到更为复杂的讨论层面。本文以各种不同的“真实性”的表现样态为“经”,以民族志研究历史为“纬”,选择三个不同时段的民族志样本进行分析:传统民族志在“实践理性”和“文化理性”原则之下对“真实性”的理解;现代历史人类学通过“文化结构”对“真实性”叙事的建构;在当代“全球化”社会里,旅游民族志认识和反映“真实性”所面临的情形与困境。笔者试图回应学术界提出的三个问题:其一,民族志反映历史“真实性”的可能性;其二,不同时期的民族志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特点;其三,民族志再现不同社会语境中“真实性”样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民族志研究始于文化人类学对异民族文化的考察,并逐渐被移植到传播学研究中。西方学者对于传播民族志研究的目标、地方知识及其二重性特征、知识获得途径等诸议题进行了探讨。但仍需对传播民族志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必要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谈凤霞 《江淮论坛》2008,1(3):170-175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的女性童年成长叙事中,对母亲形象和母女关系的表现呈示出与之前迥异的风貌.这种文学书写相较非关童年的其他叙事中的母亲形象塑造,有着更为特殊和深广的文化意蕴.关于成长中的女儿对母亲这一"镜像"的审视、背弃与另寻的叙述,其实质是一种关及自我认同的文化叙事,揭示了主体(不仅是个人,也可延及文化)建构过程中隐藏的困境及其突围的可能,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众多少数民族长篇小说力作通过对民族传统物质文化的客观描述、记录与书写而成为族群物质文化的载体,成为一种正在或已经消逝了的民族地域文化及其物质表现的当代记忆,一种带着原生态的"神奇的现实",深具民族志特征.本文着重从民族地域生态景观的展示和民族衣食住行等生活事象的再现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上世纪 90年代以来 ,文学在从宏大叙事向个人叙事的转向中 ,最根本的变化在于道德立场的取消。文章进而分析了非道德化的个人叙事的出现与文学自身变革 ,特别是与消费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并对非道德化个人叙事的缺失进行批评。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研究和探讨北村小说的叙事艺术,分析和阐发北村小说中"作者与自我"、"虚幻与现实"、"人性与神性"三种主要对话模式的具体表现,力图探讨促使北村寻求对话试图突破自我、现实和形式束缚的三种状态,并揭示对话性在北村及先锋文学创作中的超越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于传统民族志来讲,历史记录就是历史本身或历史事实.然而,从现代民族志视野看,历史是文化建构的产物.对历史文献记录不断更新的阐释,也导致了民族志的真实性问题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关于“拖雷之死”这一历史事件,历史文献中有着不同的叙事文本,学者们对有关“托雷之死”的诸多文本也持有不同看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些学者以“宫廷斗争论”来阐释“拖雷之死”,今有罗贤佑推出“托雷死于窝阔台之害”的看法,笔者试图针对“拖雷之死”这一历史事件进行的文化建构过程,对罗贤佑的这一论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文学叙事的话语实践长期凸显人的社会意识和群体生活,个人的日常生活被视为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补充、说明,是意识形态化的日常生活.八十年代以后,当代文学叙事转向为对个人日常生活碎片式、表象式表述,对理想化、精神化生活空间的建构转变为对个人自然性日常生活空间的呈现,在自然性的日常生活内容中显现个人存在的当下意义.当代文学日常生活写作的流变意味着当代文化生态中文学叙事的转向,隐喻了写作者文化身份的重新认定.  相似文献   

10.
王宇 《学术月刊》2023,(1):154-163
从记录民族生活史、经验史的角度而言,民族志叙事已然是文学最重要的品格之一。王安忆《天香》正是一部以“天香园绣”为切入口的女性民族志叙事文本。《天香》并非展览种种女性生活史质料,而是据此梳理、建构出一脉以“女织”为中心的女性经验史,并以此为框架来重新理解江南地方社会传统乃至中华耕织文化传统。任何传统与其说是自然形成的,不如说是被发明、建构起来的,在这过程中,一些经验被强调、夸大,而另一些经验则被遮蔽、省略、修改。那么,将女性经验带入地方传统乃至整个本土传统中,其意义不言而喻。这是《天香》在文化层面上带给我们的启示;再者,《天香》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文化主体的民族志叙事策略,不仅超越了寻根文学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民族志叙事的惯例,还可能预示着本土形态的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写作的渐趋成熟。这是《天香》在文学层面上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女性"讲古"的新体式--论谭恩美四部小说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华女作家谭恩美的英文小说<喜福会>、<灶神之妻>、<灵感女孩>和<接骨师的女儿>,以其"讲古"式的叙事策略,改写了美国华裔女性长期以来的失语与沉默状态,反映了华裔群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知和确立.作品运用"集体的"、"个人的"叙述模式,从多方位交互赋权,多角度折射出华人们鲜为人知的辛酸历史以及动人复杂的母女关系,潜移默化为传授人生经验、传播古老中国文化的有效方式.谭的小说在美国主流文化市场占有重要一席并获得文学界不断关注,表明了作品中彰显的华裔女性叙事新体式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秦剑蓝 《云梦学刊》2006,27(2):116-118
旅行者叙事和"乌托邦"叙事是近代小说叙事中值得关注的两种现象.前者中旅行者复杂和"流动"的个体体验成为叙事的一个焦点;后者对于民族国家的"想象"成为叙事的基本结构.两者从不同的层面折射了近代文化中的现代性意味.  相似文献   

13.
穿越小说和穿越电视剧等“穿越”现象作为大众文化快餐中的一个热点,用传统的经典叙事理论来研究它会有很大局限。拟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网络“穿越”小说,旨在探讨网络穿越小说的迅速流行与它的叙事模式、叙事策略及时代语境的关系。研究认为:穿越小说在故事内容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形成了一定的叙述模式,这种类型化的模式便于读者的接受和理解;在叙事策略上,穿越小说紧扣现代白领的现实生活需求,从权谋和言情两个方面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在与时代语境的契合方面,通过反复叙述“灰姑娘”这一文学母体和“成功梦”,形成了其独特的“造梦机制”。  相似文献   

14.
民俗学力从民俗传承主体的个人叙事和生活史中去发现民俗传承和发展的机制。田横祭海节上民俗传承主体讲述的关于修建土地庙、龙王庙、天后庙、文君庙等庙宇的个人叙事中,体现了传统被建构的过程和机制。个人叙事与传统建构的关系就是:传统是一个过程,个人叙事在传统不断被建构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建、发扬、新建并不断强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社交媒体时代的粉丝行为由以文本审美向以偶像及其生活的审美偏好发展,由原予式的个体行为转变为类互动的社群行为,由单一封闭的偶像崇拜到开放多元的泛偶像崇拜,由纯粹情感投射到被商业资本逻辑裹挟,情感共鸣由宏大叙事转向个人生活叙事,并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情绪宣泄、审美偏差、出格展演、虚幻沉迷等思想行为问题.对此,应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规制偶像文化产业的发展;挖掘和培育优质偶像,发挥偶像对粉丝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善用粉丝力量,进行正确的道德实践和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已然到来,而长期以来各成气象的文化形象影响了三地之间的融通和发展。打通文化根脉,营造共通的文化空间,建构区域文化认同,消解隔膜与屏障,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当务之急。在大众传播时代,影视艺术是蕴藉文化,构建形象,传播共识的主要媒介类型。“影视叙事综合体”以影视艺术为传播载体,通过叙事行为、叙事故事、叙事话语、叙事反应等影视叙事功能建构区域文化认同的影像文化空间,提升区域文化形象,促进区域文化的融通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时间见证了面容从诞生、衰老到消逝的全过程.论文以面容所承载的时间性及其叙事意味为研究对象,以皱纹、疤痕、遗照、修图技术为例,揭示面容与时间的相互关系,论述了在时间维度上面容独特的叙事力量:重构时间.皱纹的累积,展示了时间的图像化过程;面容上的疤痕,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故事性;逝者的遗照,承载了个人时间的终止和情感的延续.放眼于当下,人们利用修图技术对照片上的面容进行修改,淡化或加重面容的时间痕迹,营造出错乱的时间效果,呈现出叙事文本的异化状态.面容是时间在人类身上明显而直观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说,面容的叙事力量在于重构了时间.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为未婚男女提供电视相亲平台的节目类型,电视相亲节目不仅创造了收视奇迹,为两情相悦的男女嘉宾提供配对成功的良机,而且在中国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还延伸到婚恋观念、个人价值、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等话题,甚至涉及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成为中国电视文化50多年来的一个较有特色的节目类型。在一种比较研究的视野下,结合历史研究、作品研究、类型研究、文化研究等方式,研寻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的同质化与异质性,从而透析它们在产品定位、叙事规则、营销手段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同质化倾向与差异性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视觉文化时代,视像取代语言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首要叙事载体。传统的文学叙事虽主动或被动地以"审美泛化"的方式和注入叙事元素的手段,在传播媒介或日常生活中找到了新的栖身之所,但作为一种独立的叙事形态,文学叙事却在视觉文化语境和消费文化的共同挤压下,不再对社会历史进行艺术提炼、不再对道德立场顽强坚守、不再对理想之光艰苦追求,从而导致自身因降低了美学高度而最终走向"无美可审"的尴尬境地,其审美隐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关注个体伦理意义的个人视角和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类自然法理性是西塞罗政治观产生的文化条件,它使西塞罗的政治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在西塞罗政治观的叙事形式中,哲学和历史的叙事形式之间具有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表明哲学理性的叙事形式正在遭受挑战,这种挑战的深层表现是哲学与政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哲学越来越成为获得私人幸福的重要生活形式,它不再如希腊古典政治哲学那样是政治的终极监护者。政治生活是人在世俗生活中应承担的义务,权力和荣誉是世俗中的人们对政治家的奖赏,但这种奖赏必然是短暂易逝的,终究是没有意义的。西塞罗通过小斯基皮奥之梦暗示政治生活的意义最终要落实到神的奖赏之中,这何尝不是一种中世纪政治神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