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清流派的重要一员,张佩纶改革思想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而其坎坷的仕途又带给他特殊的改革理念与认识。这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理解晚清纷繁复杂的变革的内涵。基于研究史论著及张佩纶本人的作品,本文通过史实对张佩纶改革的思想倾向和变化趋势进行了梳理,张佩纶改革思想随着政治参与度增加逐渐加深;在革职之后张佩纶对改革的深入思考并上升到学理层面;最后,作者从张佩纶改革思想的制度和时代局限角度分析了其改革思想的归宿。  相似文献   

2.
重评张佩纶     
本文针对张佩纶研究中的某些偏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认为,作为清流派的一位要角,张佩纶既敦请清政府励精图治,广开言路,又积极参与包括直谏、纠弹、揭露政治腐败的一系列斗争;马江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的屡屡退让,并不能由他独担罪责,综观张佩纶的有关言行,可以将他称为对外强硬的主战派;张佩纶虽曾抨击、指责过洋务运动及其代表人物,但他的出发点和角度与顽固派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3.
镇南关大捷前,冯子材任职广西提督其问,曾奏参系出湘军的道员赵沃,但后者却得到了同为湘系的两广总督刘坤一的百般袒护。冯子材遂与刘坤一结怨,并因此而受到刘坤一的倾轧和陷害,险遭不测之祸。  相似文献   

4.
因著名戏剧家田汉拜谒冯子材墓的题诗中有"近百年来多痛史,论人应不失刘冯"一语,引发了关于冯子材、刘永福两位民族英雄历史地位的排序问题。冯、刘二人,都曾为捍卫国家主权、反对外国侵略做出杰出贡献,但从事功、品格、成就、贡献等方面看,冯子材都远胜刘永福一筹。  相似文献   

5.
<涧于日记>,清季张佩纶著.原由丰润涧于草堂石印,凡四册.1966年台湾学生书局据清宫藏本,影印入吴相湘教授主编的<中国史学丛书>.佩纶另著文、诗、奏议、书牍,合称<涧于集>.<续修四库全书>据涧于草堂木刻本影印. <涧于日记>始于光绪四年,迄光绪二十一年,其中有多处断层,特别是缺失光绪十年中法战时佩纶在福建督师败奔等重要实录,极为可惜.然而是书反映晚清朝章国故、世道人心,仍富有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有文章称潮汕名人黄武贤是因曾追随曾国藩、左宗棠南征北战而在仕途发迹。这不是事实。其实黄武贤并不是曾、左的部下,他在守镇江时成为冯子材的部将,是经冯的大力提拔才逐渐晋升官职的。  相似文献   

7.
夹忧伤与苍凉之美──从《金锁记》看张爱玲小说的情绪结构张艳(江门教育学院江门529000)张爱玲是现代著名作家.笔名有梁京、王鼐等。河北丰润人,生于上海.祖父是清代名医张佩纶。她从小生活在封建气极浓的家庭。童年在上海和北平度过,在两地读完小学和中学后...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谈兵的守旧官僚人数众多,现仅以目前所见的中央官员如刘锡鸿、李鸿藻、徐桐、刚毅、张佩纶和孙诒经等人的言论为例,总结其谈兵的主张,大体上可归纳如下两类:一是恪守传统的军备和战法,即反对用西法加强海防和操练中国军队,反对修筑铁路;二是对外盲目主张强硬,放言好战,提倡“以攻为守”等.这两类主张从根本上说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有密切关系;主要是由于天朝上国观念、清廷闭关锁国政策以及这些文臣各自的出身和社会阅历等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在督办镇江军务期间,冯子材总结出了一套以弱敌强的积极防御战术,并将其灵活地运用于中法战争中,一举取得镇南关大捷。事实证明:冯子材的积极防御战术在近代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战争中,弥补了清军在武器装备和军事素质方面的诸多劣势,是独步于时代的先进军事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中法战争后,冯子材主持了平定和开发海南岛的战事,这不仅是他抗击法国侵略行动的继续,更是他治理粤西海疆动乱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晚清清流派①与洋务派、顽固派及洋务派中的湘、淮系军阀的关系,说明清流派是封建统治阶级中比较开明、进步的政治派别,属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范畴,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2.
日军侵占武汉、广州后,广西面临日军直接威胁。为防备日军入侵,新桂系组建了第三届广西学生军以动员民众。该届学生军成立后,在开展征兵动员、健全政府机构、组建抗日救亡团体、加强部队和民团政治训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桂南会战做了一定程度的军事政治动员。  相似文献   

13.
广西科举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一个自唐代起步,宋代有所发展,元代直线下降,明代稳步运行,清代发展兴盛的态势。广西科举人才地域分布东强西弱,但从唐代到清代整体呈上升态势。广西科举制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相似文献   

14.
在唐诗史上,徐凝并非十分显眼,甚至至今还没有一篇专论他的文章。不过,唐末批评家兼诗人张为在其《主客图》中留意到了徐凝,将他列为白派之及门弟子。出于元白诗派研究的需要,这一定位这一判断值得加以具体论证。根据有关文献,结合徐凝的作品风格及其与白居易、元稹的交游情况,我认为,《主客图》将徐凝划为白派及门,大体上是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15.
天一阁藏<明史稿·罗汝芳传>是<明史>纂修过程中留存下来最早的一篇罗汝芳的传文,而且是康熙三十年之前徐元文、万斯同所核定的416卷本<明史稿·罗汝芳传>之蓝本,而后再演变成徐氏<明史列传>、王鸿绪<明史稿>及<明史>诸本之<罗汝芳传>.这篇传文与416卷本<明史稿·罗汝芳传>相比,内容已相当成熟,当出万斯同之手.然而,从同卷传主姓氏看,该传却还保留着明史编纂初期"拈题分纂"的特点.由这种内容上的成熟与体例上的幼稚,笔者推测天一阁藏<明史稿·罗汝芳传>当是万斯同在审核分纂官所纂初稿时因不满意而自己重新起草的手稿.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哲学横跨中国20世纪学坛,既有成就与开拓,但也有失败与教训。二者皆系于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中之"为学与做人"。冯氏之为学做人,是一层次极高、极玄妙而又复杂的二重现象,或曰:"冯友兰现象",亦曰:20世纪中国士人沧桑灵魂史。本文罗列其中最显眼之六种现象,分别加以评析,见其是非、功过。需要沉重反思的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巅峰是宋明理学。而清代反宋,现当代西化,完全中断了文化传统。冯友兰哲学依仗实用主义与新实在论(台港依仗西方近世认识论,大陆依仗流行教条与时髦),均缺民族文化精神之底蕴与生命元气。我们应该接上宋明儒的大气象,重开新风。基于此,必须重提中华民族之文化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目下的时代担当是:继绝学——开太平。  相似文献   

17.
由长篇弹词《天雨花》的序言可以推断,作者陶贞怀是明末东林党人之女。作者在弹词创作中继承父志、代父立言,披露了明末宫廷“三大案”的真相,与此同时,她又以女性的视角,对专制家庭表示了反抗。这种特殊的创作情况使《天雨花》呈现出不同于一般女性文学的复杂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